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发布《食用剩饭剩菜消费提示》 剩饭剩菜不隔餐 热菜不宜放冰箱
为避免餐饮浪费现象,日前,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发布《食用剩饭剩菜消费提示》(以下简称《消费提示》),坚决抵制餐饮浪费,提醒消费者食用剩饭剩菜时间以不隔餐为宜,叶类蔬菜不过夜。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老百姓的餐桌日益丰盛,有时吃不完难免有剩饭剩菜。为此,《消费提示》对如何贮存剩饭剩菜,以及存放时间和温度作出说明。
《消费提示》提倡使用公筷公勺,鼓励分餐。在集体食堂进餐,用餐人员应按需、少量、多次取餐,尽量“光盘”;在外就餐时,餐厅服务人员应主动提醒顾客适量点餐,根据用餐人数给出建议,避免浪费,吃不完应打包带走;在家做饭应按需适量,避免剩饭剩菜。
《消费提示》提出,剩饭剩菜可短时间存放,以不隔餐为宜,早上剩饭剩菜中午吃,中午剩饭剩菜晚上吃,最好在5~6小时内吃完。
热的食物不能直接放入冰箱,会引起水蒸气凝结,容易生长霉菌,导致冰箱内环境或食物发生霉变;荤菜应尽量在餐后两小时内放入冰箱,以避免细菌在一些高蛋白、高脂肪的剩菜上繁殖,产生有害物质。
冷藏室温度应设在0℃~6℃之间,有利于减缓某些微生物的繁殖速度,降低食物中有害细菌过度生长或产生毒素的可能性。剩饭剩菜不推荐放在冷冻层保存。
《消费提示》提醒,剩饭剩菜食用前,要判断无异常后彻底加热再食用。特别是在夏秋季,如果食物色泽改变、有霉斑、发黏,或有酸、臭等异味,说明已变质,不可再食用。鉴于部分微生物(如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等)即使在冷藏条件下,也可能会大量繁殖,若食用剩饭剩菜后,出现恶心、呕吐及腹泻等症状时,应尽快就近就医。
《消费提示》指出,免疫力低下人群(如幼儿、老人、孕产妇以及患慢性病、癌症或正在使用免疫抑制药物的人群),应尽量避免食用剩饭剩菜。
为避免餐饮浪费现象,日前,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发布《食用剩饭剩菜消费提示》(以下简称《消费提示》),坚决抵制餐饮浪费,提醒消费者食用剩饭剩菜时间以不隔餐为宜,叶类蔬菜不过夜。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老百姓的餐桌日益丰盛,有时吃不完难免有剩饭剩菜。为此,《消费提示》对如何贮存剩饭剩菜,以及存放时间和温度作出说明。
《消费提示》提倡使用公筷公勺,鼓励分餐。在集体食堂进餐,用餐人员应按需、少量、多次取餐,尽量“光盘”;在外就餐时,餐厅服务人员应主动提醒顾客适量点餐,根据用餐人数给出建议,避免浪费,吃不完应打包带走;在家做饭应按需适量,避免剩饭剩菜。
《消费提示》提出,剩饭剩菜可短时间存放,以不隔餐为宜,早上剩饭剩菜中午吃,中午剩饭剩菜晚上吃,最好在5~6小时内吃完。
热的食物不能直接放入冰箱,会引起水蒸气凝结,容易生长霉菌,导致冰箱内环境或食物发生霉变;荤菜应尽量在餐后两小时内放入冰箱,以避免细菌在一些高蛋白、高脂肪的剩菜上繁殖,产生有害物质。
冷藏室温度应设在0℃~6℃之间,有利于减缓某些微生物的繁殖速度,降低食物中有害细菌过度生长或产生毒素的可能性。剩饭剩菜不推荐放在冷冻层保存。
《消费提示》提醒,剩饭剩菜食用前,要判断无异常后彻底加热再食用。特别是在夏秋季,如果食物色泽改变、有霉斑、发黏,或有酸、臭等异味,说明已变质,不可再食用。鉴于部分微生物(如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等)即使在冷藏条件下,也可能会大量繁殖,若食用剩饭剩菜后,出现恶心、呕吐及腹泻等症状时,应尽快就近就医。
《消费提示》指出,免疫力低下人群(如幼儿、老人、孕产妇以及患慢性病、癌症或正在使用免疫抑制药物的人群),应尽量避免食用剩饭剩菜。
- “针眼螃蟹”被注水是真是假(2024-09-05)
- 食品安全消费提示|黄鳝真是“嗑药鱼”吗?(2024-09-05)
- 运动“能量包” 最美是香蕉 专家提醒:普通人应酌情适量食用 (2024-08-15)
- 酱香型白酒新国标明年6月实施 消费者选择更多元(2024-08-06)
- 如何选购密封袋,21款密封袋测评结果来了(2024-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