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消协发布后疫情时代食品安全消费调查报告
食品安全关乎每个人的健康生活,一直是消费者关注的热点。今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对人们的生活带来巨大冲击,对食品生产经营活动带来诸多困难,同时也影响了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和消费信心。
后疫情时代,如何更好的保证食品安全,加强对食品安全的监管,为消费者提供安全健康的食品,成为企业和监管部门乃至全社会需要考虑的问题。为此,北京市消费者协会联合北京阳光消费大数据研究院开展了后疫情时代食品安全消费调查。
一、调查目的
通过开展消费调查,全面了解后疫情时代食品安全消费的主要特点,探讨如何保证食品消费安全,如何提升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信心,如何更好地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促进食品生产行业健康发展。
二、调查内容
本次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后疫情时代的消费特点,疫情对食品消费的影响,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认知情况,消费者担心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消费者对企业和监管部门提升食品消费信心、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意见建议等。
三、调查方法
1、通过大数据技术手段对有关疫情期间食品安全消费的媒体报道、监管数据等舆情信息进行全面采集和汇总分析
2、是通过“北京阳光消费大数据研究院”微信公众号、消费者网等渠道向消费者发放调查问卷
3、是邀请部分食品消费方面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食品安全的有关法律责任、规范思路及意见建议。
四、调查结果
(一)食品安全消费舆情概况
北京阳光消费大数据研究院监测数据显示,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11月15日,全网共监测到有关食品安全方面的舆情信息2741845条。其中,正面信息763158条,占比27.83%;中性信息1033374条,占比37.69%;负面信息945313条,占比34.48%。其中,中性舆情信息和负面舆情信息较多。
图1-1 2020年食品安全舆情信息情感分布图
舆情数据显示,2020年食品安全消费舆情信息主要集中在食品抽检结果、禁食野生动物、冷链食品风险、食品安全消费提示、自制食品问题、野生食品中毒、代糖代餐食品谎言以及其它食品安全问题等八个方面。其中,食品抽检结果信息占比21.82%,禁食野生动物信息占比17.56%,冷链食品风险信息占比14.27%,食品安全消费提示信息占比13.69%,自制食品问题条信息占比7.95%,野生食品中毒信息占比5.84%,代糖代餐食品谎言信息占比5.42%,其它食品安全问题信息占比13.45%。
图1-2 2020年食品安全舆情热点分布图
根据监测到的舆情信息,梳理出2020年部分食品安全消费舆情热点如下:
1、食品抽检结果
今年以来,
以及各地市场监管部门公布的食品抽检结果显示,仍有部分食品抽检不合格。发现的主要问题主要是微生物污染、农兽药残留超标、食品添加剂超限量使用、质量指标不达标、质量指标与标签标示值不符等。其中,不少抽检不合格食品来自知名电商平台和大型商超。
2、禁食野生动物
2020年1月26日,
、农业农村部、国家林草发布公告,疫情期间全国禁止野生动物交易活动。2月24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随后各地各部门纷纷出台有关法律规定,明确严厉打击非法野生动物交易,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动物,同时查处了不少野生动植物及其制品非法交易案件。
3、冷链食品风险
冷链食品是指易腐食品从产地收购或捕捞之后,在产品加工、贮藏、运输、分销和零售、直到消费者手中,各个环节始终处于产品所必需的低温环境下的食品。今年6月份以来,北京、辽宁、安徽、福建、江西、山东、广东、重庆、陕西、云南、天津、湖北、甘肃等10多个省份在进口冷链食品或包装物检出新冠病毒核酸阳性,进口冷链食品疫情传播安全风险增大。
4、食品安全消费提示
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及各地市场监管部门和消费者协会多次针对疫情防控以及“五一”、国庆、“双十一”等节假日和促销季发布相关食品安全消提示。如,4月13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针对复学校园食品安全发布消费提示,要求校方注意保持食堂清洁卫生和食材、饮水安全,建议学生合理饮食,适当锻炼,提高身体免疫力。此外,北京、天津、四川、新疆等有关部门都先后发布了相关食品安全消提示。
5、自制食品安全问题
据媒体报道,10月初,黑龙江省鸡西市的9位家庭成员因参加聚餐时食用自制食物“酸汤子”不幸身亡。“酸汤子”中毒事件再次敲响警钟,让公众把注意力转移到自制食品安全问题上。我国多地一直保留着自制食品的传统,但自制腌泡、发酵等食品的要求极高,操作不当极易产生食品安全问题。
6、野生食品中毒
进入秋冬季节,多家媒体报道食用银杏果消费提示,提醒公众银杏果并非保健品,吃多了可能引发中毒。每年的蘑菇旺季,许多人到山野林地采摘蘑菇食用,而由于采食野生毒蘑菇中毒的事件时有发生。据云南省卫生健康委发布消息称,云南省今年8月发生野生菌中毒事件273起,12人死亡。
7、代糖代餐食品谎言
不少人爱吃甜食又怕胖,想减肥又不想运动。这让部分商家看到了商机,各种打着“代糖”“代餐”旗号的网红食品不断涌现。事实上,长期食用代糖代餐食品并不健康,人工甜味剂会扰乱肠道菌群引发消化腺体的错乱,长期只吃代餐食品会导致营养失衡,对身体造成损害。况且,市面上不少代糖代餐食品出自“三无厂家”,其加工、储存、运输等环节的食品安全很难得到保障。
8、其它食品安全问题
舆情信息反映,还存在不少传统食品安全问题。例如,今年的央视“3·15晚会”曝光了汉堡王用过期面包做汉堡、鸡腿排保质期随意改的食品安全问题;有网友拍到福建三明市万达永辉超市工作人员穿鞋脚踩冷冻鱼虾的视频引爆舆论;有网友爆料武汉一高校食堂员工用脚洗菜;等等。
(二)问卷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通过消费者网以及“北京阳光消费大数据研究院”微信公众号等渠道,共计收回3198份有效调查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受访者最担心生产加工环节出现食品安全问题,最担心的是有毒有害物质残留;大多受访者购买食品时不仔细查看证照情况,过半受访者购买到问题食品要求商家退换货或自认倒霉;受访者最希望了解食品消费常识和辨别知识,最希望食品企业严格出厂检测和公开质量承诺,最希望监管部门加强食品安全日常监管。具体调查结果如下:
1、本次问卷调查受访者以男性居多
图2-1 受访者性别分布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在3198名受访者中,女性受访者1230名,占比38.46%;男性受访者1968名,占比61.54%。本次问卷调查以男性受访者居多。
2、受访者以18-45岁的中青年人为主
图2-2 受访者年龄分布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受访者以中青年居多,18-45岁的中青年受访者占到近八成。其中,18-35周岁的受访者1416人,占比44.28%;36-45周岁的受访者1117人,占比34.93%;46-60周岁的受访者615人,占比19.23%;60周岁以上的受访者42人,占比1.31%;18周岁以下的受访者8人,占比0.25%。
3、超市或便利店仍然是受访者购买食品的首选渠道
图2-3 受访者购买食品渠道分布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后疫情期间,65.38%的受访者选择在超市或便利店购买食品,46.15%的受访者选择在网上购买食品,35.74%的受访者选择在集贸市场购买食品,7.6%的受访者通过统一配送方式购买食品,2.72%的受访者通过其他方式购买食品。
调查结果说明,虽然仍有六成多受访者选择到超市或便利店购买食品,但同时也有四成多受访者选择网上购买食品,这也说明后疫情期间,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已经习惯从网上购买食品。
4、受访者最担心生产加工环节出现食品安全问题
图2-4 受访者最担心出现食品安全问题的环节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后疫情期间,26.55%的受访者担心种植养殖环节出现食品安全问题,49.94%的受访者担心生产加工环节出现食品安全问题,34.33%的受访者担心流通销售环节出现食品安全问题,25.77%的受访者担心购买消费环节出现食品安全问题,45.78%的受访者表示担心所有环节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只有1.78%的受访者表示不担心出现食品安全问题。
调查结果说明,经历疫情之后,大多受访者都表示对食品安全问题表示担心,其中最担心生产加工环节出现食品安全问题。
5、受访者最担心的食品安全问题是有毒有害物质残留
图2-5 受访者最担心的食品安全问题分布情况
消费者最担心哪些食品安全问题?调查结果显示,有69.23%的受访者表示最担心有毒有害物质残留,65.01%的受访者表示最担心违规使用添加剂,61.13%的受访者表示最担心储存运输污染,48.84%受访者表示最担心散装食品卫生问题,41.15%的受访者表示最担心食品变质过期,另有11.16%的受访者表示担心其他问题。
调查结果说明,受访者最担心的食品安全问题是有毒有害物质残留,其次是违规使用添加剂和储存运输污染问题。
6、疫情后食品消费的最大变化是减少了外出用餐
图2-6 疫情给食品消费带来的变化分布情况
关于疫情对食品消费带来的变化,调查结果显示,有73.05%的受访者表示减少了外出用餐频次,53.44%的受访者表示更关注食品安全问题,49.97%的受访者表示增加了网上购买频次,49.56%的受访者表示会到大型超市或平台消费,34.24%的受访者表示会选择知名企业或品牌食品,5.13%的受访者表示有其他变化。
调查结果说明,疫情对食品消费带来的最大变化是消费者减少了外出用餐频次,其次是更加关注食品安全问题、增加网上购买频次以及选择大型超市或平台消费等。
7、大多受访者购买食品时不仔细查看证照情况
图2-7 受访者购买食品时查看证照分布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购买食品时,只有7.66%的受访者经常查看卫生许可证等证照情况,69.26%的受访者表示偶尔查看卫生许可证等证照情况,有23.08%的受访者表示从来不查看相关证照情况。调查结果说明,大多数受访者购买食品时不仔细查看有关证照情况,经常查看证照的受访者不到一成。
8、新闻媒体和网络查询是获取食品消费知识的主要渠道
图2-8 受访者获取食品消费知识的渠道分布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新闻媒体和网络查询是受访者获取食品消费信息的主要渠道,占比分别为64.23%和49.66%。此外,通过企业宣传获取食品消费知识的受访者占21.92%,通过朋友介绍获取食品消费知识的受访者占21.14%,通过消费教育活动获取食品消费知识的受访者占7.25%,另有4.91%的受访者表示通过其它方式获取食品消费知识。
9.受访者最希望了解食品消费常识和辨别知识
图2-9 受访者希望了解的食品安全知识分布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受访者最希望了解的食品安全知识是消费常识和辨别知识,占比分别为72.70%和68.82%。此外,48.84%的受访者希望了解食品法律法规,42.31%的受访者希望了解食品安全案例,另有5.72%的受访者希望了解其它方面的食品安全知识。
10.过半受访者购买到问题食品要求商家退换货或自认倒霉
图2-10 受访者购买到问题食品后采取措施分布情况
购买到问题食品怎么办?调查结果显示,57.69%的受访者选择要求商家退换货;53.81%的受访者自认倒霉,扔掉不吃;19.26%的受访者选择向消协或有关部门投诉;13.07%的受访者选择找媒体曝光;10.38%的受访者选择要求商家十倍赔偿;另有8.85%的受访者选择其他方式维权。
调查结果说明,消费者的依法维权意识仍然有待提升。超过一半的受访者购买到问题食品后,选择要求商家退换货或自认倒霉;而选择向消协或有关部门投诉的受访者不到两成,依据《食品安全法》要求十倍赔偿的受访者只占到一成。
11.受访者最希望食品企业严格出厂检测和公开质量承诺
图2-11 受访者希望企业提升食品消费信心的举措分布情况
食品企业应该如何提升消费者的消费信心?调查结果显示,71.95%的受访者认为企业应严格食品出厂检测,58.85%的受访者认为企业应公开做出质量承诺,54.97%的受访者认为企业应加强食品认证,48.75%的受访者认为企业应树立放心品牌,47.31%的受访者认为企业应开展诚信自律活动,24.23%的受访者认为企业应采用最新防伪技术,另有8.04%的受访者认为企业应加强其他管理。
12.受访者最希望监管部门加强食品安全日常监管
图2-12 受访者希望监管部门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措施分布情况
希望监管部门如何解决食品安全问题?调查结果显示,69.61%的受访者希望监管部门加强日常监管,58.82%的受访者希望落实食品黑名单制度,58.07%的受访者希望加大处罚力度,54.22%的受访者希望提高食品准入资格,50.38%的受访者希望加大食品抽查比例,42.68%的受访者希望集中公示问题企业和产品,31.86%的受访者希望多开展宣传教育活动,8.54%的受访者希望采取其它措施加强监管。
五、调查建议
后疫情时代,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为营造放心安全的食品消费环境,提升消费者的消费信心,促进食品行业健康稳定发展,结合本次问卷调查结果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严格落实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的主体责任。食品企业要严格执行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等要求,确保生产经营过程合法合规。积极引入先进食品生产技术和检测方法,提高生产环节的质量控制。严格食品出厂检测及认证工作,防止不合格食品流入市场。依法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确保记录真实完整,确保产品来源可查、去向可追。此外,还应明确主要负责人责任,严格要求主要负责人依据有关政策,规范企业员工行为。
2、严厉查处各种损害消费者权益的食品问题。有关部门要以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态度,严厉查处各种损害消费者权益的食品违法犯罪行为。重点查处新型网络直播营销中的无经营资质销售食品、销售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销售标注虚假生产日期或超过保质期的食品等违法行为。此外,还要公开曝光食品违法经营行为,并将有关企业列入信用黑名单,同时对诚信守法经营的企业予以表彰或奖励。
3、广泛开展食品安全方面的科普宣传活动。有关部门应通过食品科普进农村、进校园、进企业、进社区等多种形式,并借助各种媒体渠道开展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工作,通过在报刊、杂志、电视、网络等媒介以图文、漫画、动画等形式向大众普及食品安全知识。此外,有关部门还可以自建信息公开渠道,对有关食品安全的生产经营、销售等事实情况进行实时监督和披露。
4、不断提升消费者理性消费和依法维权意识。消费者应多学习了解有关食品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消费知识,提升辨别食品安全问题的能力,培养关注食品安全标识以及相关检验证明的意识。消费者在线下购买食品时,应选择正规的超市、便利店等经营场所;在线上购买食品时,应选择正规的平台和商家,并在网站首页查看商家的营业执照等证照信息。一旦遇到食品安全问题,应及时收集好相关凭证,与商家协商解决。如果协商不成,可以向消协或有关监管部门投诉,也可以申请仲裁或到法院提起诉讼,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食品安全关乎每个人的健康生活,一直是消费者关注的热点。今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对人们的生活带来巨大冲击,对食品生产经营活动带来诸多困难,同时也影响了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和消费信心。
后疫情时代,如何更好的保证食品安全,加强对食品安全的监管,为消费者提供安全健康的食品,成为企业和监管部门乃至全社会需要考虑的问题。为此,北京市消费者协会联合北京阳光消费大数据研究院开展了后疫情时代食品安全消费调查。
一、调查目的
通过开展消费调查,全面了解后疫情时代食品安全消费的主要特点,探讨如何保证食品消费安全,如何提升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信心,如何更好地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促进食品生产行业健康发展。
二、调查内容
本次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后疫情时代的消费特点,疫情对食品消费的影响,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认知情况,消费者担心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消费者对企业和监管部门提升食品消费信心、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意见建议等。
三、调查方法
1、通过大数据技术手段对有关疫情期间食品安全消费的媒体报道、监管数据等舆情信息进行全面采集和汇总分析
2、是通过“北京阳光消费大数据研究院”微信公众号、消费者网等渠道向消费者发放调查问卷
3、是邀请部分食品消费方面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食品安全的有关法律责任、规范思路及意见建议。
四、调查结果
(一)食品安全消费舆情概况
北京阳光消费大数据研究院监测数据显示,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11月15日,全网共监测到有关食品安全方面的舆情信息2741845条。其中,正面信息763158条,占比27.83%;中性信息1033374条,占比37.69%;负面信息945313条,占比34.48%。其中,中性舆情信息和负面舆情信息较多。
图1-1 2020年食品安全舆情信息情感分布图
舆情数据显示,2020年食品安全消费舆情信息主要集中在食品抽检结果、禁食野生动物、冷链食品风险、食品安全消费提示、自制食品问题、野生食品中毒、代糖代餐食品谎言以及其它食品安全问题等八个方面。其中,食品抽检结果信息占比21.82%,禁食野生动物信息占比17.56%,冷链食品风险信息占比14.27%,食品安全消费提示信息占比13.69%,自制食品问题条信息占比7.95%,野生食品中毒信息占比5.84%,代糖代餐食品谎言信息占比5.42%,其它食品安全问题信息占比13.45%。
图1-2 2020年食品安全舆情热点分布图
根据监测到的舆情信息,梳理出2020年部分食品安全消费舆情热点如下:
1、食品抽检结果
今年以来, 以及各地市场监管部门公布的食品抽检结果显示,仍有部分食品抽检不合格。发现的主要问题主要是微生物污染、农兽药残留超标、食品添加剂超限量使用、质量指标不达标、质量指标与标签标示值不符等。其中,不少抽检不合格食品来自知名电商平台和大型商超。
2、禁食野生动物
2020年1月26日, 、农业农村部、国家林草发布公告,疫情期间全国禁止野生动物交易活动。2月24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随后各地各部门纷纷出台有关法律规定,明确严厉打击非法野生动物交易,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动物,同时查处了不少野生动植物及其制品非法交易案件。
3、冷链食品风险
冷链食品是指易腐食品从产地收购或捕捞之后,在产品加工、贮藏、运输、分销和零售、直到消费者手中,各个环节始终处于产品所必需的低温环境下的食品。今年6月份以来,北京、辽宁、安徽、福建、江西、山东、广东、重庆、陕西、云南、天津、湖北、甘肃等10多个省份在进口冷链食品或包装物检出新冠病毒核酸阳性,进口冷链食品疫情传播安全风险增大。
4、食品安全消费提示
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及各地市场监管部门和消费者协会多次针对疫情防控以及“五一”、国庆、“双十一”等节假日和促销季发布相关食品安全消提示。如,4月13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针对复学校园食品安全发布消费提示,要求校方注意保持食堂清洁卫生和食材、饮水安全,建议学生合理饮食,适当锻炼,提高身体免疫力。此外,北京、天津、四川、新疆等有关部门都先后发布了相关食品安全消提示。
5、自制食品安全问题
据媒体报道,10月初,黑龙江省鸡西市的9位家庭成员因参加聚餐时食用自制食物“酸汤子”不幸身亡。“酸汤子”中毒事件再次敲响警钟,让公众把注意力转移到自制食品安全问题上。我国多地一直保留着自制食品的传统,但自制腌泡、发酵等食品的要求极高,操作不当极易产生食品安全问题。
6、野生食品中毒
进入秋冬季节,多家媒体报道食用银杏果消费提示,提醒公众银杏果并非保健品,吃多了可能引发中毒。每年的蘑菇旺季,许多人到山野林地采摘蘑菇食用,而由于采食野生毒蘑菇中毒的事件时有发生。据云南省卫生健康委发布消息称,云南省今年8月发生野生菌中毒事件273起,12人死亡。
7、代糖代餐食品谎言
不少人爱吃甜食又怕胖,想减肥又不想运动。这让部分商家看到了商机,各种打着“代糖”“代餐”旗号的网红食品不断涌现。事实上,长期食用代糖代餐食品并不健康,人工甜味剂会扰乱肠道菌群引发消化腺体的错乱,长期只吃代餐食品会导致营养失衡,对身体造成损害。况且,市面上不少代糖代餐食品出自“三无厂家”,其加工、储存、运输等环节的食品安全很难得到保障。
8、其它食品安全问题
舆情信息反映,还存在不少传统食品安全问题。例如,今年的央视“3·15晚会”曝光了汉堡王用过期面包做汉堡、鸡腿排保质期随意改的食品安全问题;有网友拍到福建三明市万达永辉超市工作人员穿鞋脚踩冷冻鱼虾的视频引爆舆论;有网友爆料武汉一高校食堂员工用脚洗菜;等等。
(二)问卷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通过消费者网以及“北京阳光消费大数据研究院”微信公众号等渠道,共计收回3198份有效调查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受访者最担心生产加工环节出现食品安全问题,最担心的是有毒有害物质残留;大多受访者购买食品时不仔细查看证照情况,过半受访者购买到问题食品要求商家退换货或自认倒霉;受访者最希望了解食品消费常识和辨别知识,最希望食品企业严格出厂检测和公开质量承诺,最希望监管部门加强食品安全日常监管。具体调查结果如下:
1、本次问卷调查受访者以男性居多
图2-1 受访者性别分布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在3198名受访者中,女性受访者1230名,占比38.46%;男性受访者1968名,占比61.54%。本次问卷调查以男性受访者居多。
2、受访者以18-45岁的中青年人为主
图2-2 受访者年龄分布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受访者以中青年居多,18-45岁的中青年受访者占到近八成。其中,18-35周岁的受访者1416人,占比44.28%;36-45周岁的受访者1117人,占比34.93%;46-60周岁的受访者615人,占比19.23%;60周岁以上的受访者42人,占比1.31%;18周岁以下的受访者8人,占比0.25%。
3、超市或便利店仍然是受访者购买食品的首选渠道
图2-3 受访者购买食品渠道分布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后疫情期间,65.38%的受访者选择在超市或便利店购买食品,46.15%的受访者选择在网上购买食品,35.74%的受访者选择在集贸市场购买食品,7.6%的受访者通过统一配送方式购买食品,2.72%的受访者通过其他方式购买食品。
调查结果说明,虽然仍有六成多受访者选择到超市或便利店购买食品,但同时也有四成多受访者选择网上购买食品,这也说明后疫情期间,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已经习惯从网上购买食品。
4、受访者最担心生产加工环节出现食品安全问题
图2-4 受访者最担心出现食品安全问题的环节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后疫情期间,26.55%的受访者担心种植养殖环节出现食品安全问题,49.94%的受访者担心生产加工环节出现食品安全问题,34.33%的受访者担心流通销售环节出现食品安全问题,25.77%的受访者担心购买消费环节出现食品安全问题,45.78%的受访者表示担心所有环节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只有1.78%的受访者表示不担心出现食品安全问题。
调查结果说明,经历疫情之后,大多受访者都表示对食品安全问题表示担心,其中最担心生产加工环节出现食品安全问题。
5、受访者最担心的食品安全问题是有毒有害物质残留
图2-5 受访者最担心的食品安全问题分布情况
消费者最担心哪些食品安全问题?调查结果显示,有69.23%的受访者表示最担心有毒有害物质残留,65.01%的受访者表示最担心违规使用添加剂,61.13%的受访者表示最担心储存运输污染,48.84%受访者表示最担心散装食品卫生问题,41.15%的受访者表示最担心食品变质过期,另有11.16%的受访者表示担心其他问题。
调查结果说明,受访者最担心的食品安全问题是有毒有害物质残留,其次是违规使用添加剂和储存运输污染问题。
6、疫情后食品消费的最大变化是减少了外出用餐
图2-6 疫情给食品消费带来的变化分布情况
关于疫情对食品消费带来的变化,调查结果显示,有73.05%的受访者表示减少了外出用餐频次,53.44%的受访者表示更关注食品安全问题,49.97%的受访者表示增加了网上购买频次,49.56%的受访者表示会到大型超市或平台消费,34.24%的受访者表示会选择知名企业或品牌食品,5.13%的受访者表示有其他变化。
调查结果说明,疫情对食品消费带来的最大变化是消费者减少了外出用餐频次,其次是更加关注食品安全问题、增加网上购买频次以及选择大型超市或平台消费等。
7、大多受访者购买食品时不仔细查看证照情况
图2-7 受访者购买食品时查看证照分布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购买食品时,只有7.66%的受访者经常查看卫生许可证等证照情况,69.26%的受访者表示偶尔查看卫生许可证等证照情况,有23.08%的受访者表示从来不查看相关证照情况。调查结果说明,大多数受访者购买食品时不仔细查看有关证照情况,经常查看证照的受访者不到一成。
8、新闻媒体和网络查询是获取食品消费知识的主要渠道
图2-8 受访者获取食品消费知识的渠道分布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新闻媒体和网络查询是受访者获取食品消费信息的主要渠道,占比分别为64.23%和49.66%。此外,通过企业宣传获取食品消费知识的受访者占21.92%,通过朋友介绍获取食品消费知识的受访者占21.14%,通过消费教育活动获取食品消费知识的受访者占7.25%,另有4.91%的受访者表示通过其它方式获取食品消费知识。
9.受访者最希望了解食品消费常识和辨别知识
图2-9 受访者希望了解的食品安全知识分布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受访者最希望了解的食品安全知识是消费常识和辨别知识,占比分别为72.70%和68.82%。此外,48.84%的受访者希望了解食品法律法规,42.31%的受访者希望了解食品安全案例,另有5.72%的受访者希望了解其它方面的食品安全知识。
10.过半受访者购买到问题食品要求商家退换货或自认倒霉
图2-10 受访者购买到问题食品后采取措施分布情况
购买到问题食品怎么办?调查结果显示,57.69%的受访者选择要求商家退换货;53.81%的受访者自认倒霉,扔掉不吃;19.26%的受访者选择向消协或有关部门投诉;13.07%的受访者选择找媒体曝光;10.38%的受访者选择要求商家十倍赔偿;另有8.85%的受访者选择其他方式维权。
调查结果说明,消费者的依法维权意识仍然有待提升。超过一半的受访者购买到问题食品后,选择要求商家退换货或自认倒霉;而选择向消协或有关部门投诉的受访者不到两成,依据《食品安全法》要求十倍赔偿的受访者只占到一成。
11.受访者最希望食品企业严格出厂检测和公开质量承诺
图2-11 受访者希望企业提升食品消费信心的举措分布情况
食品企业应该如何提升消费者的消费信心?调查结果显示,71.95%的受访者认为企业应严格食品出厂检测,58.85%的受访者认为企业应公开做出质量承诺,54.97%的受访者认为企业应加强食品认证,48.75%的受访者认为企业应树立放心品牌,47.31%的受访者认为企业应开展诚信自律活动,24.23%的受访者认为企业应采用最新防伪技术,另有8.04%的受访者认为企业应加强其他管理。
12.受访者最希望监管部门加强食品安全日常监管
图2-12 受访者希望监管部门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措施分布情况
希望监管部门如何解决食品安全问题?调查结果显示,69.61%的受访者希望监管部门加强日常监管,58.82%的受访者希望落实食品黑名单制度,58.07%的受访者希望加大处罚力度,54.22%的受访者希望提高食品准入资格,50.38%的受访者希望加大食品抽查比例,42.68%的受访者希望集中公示问题企业和产品,31.86%的受访者希望多开展宣传教育活动,8.54%的受访者希望采取其它措施加强监管。
五、调查建议
后疫情时代,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为营造放心安全的食品消费环境,提升消费者的消费信心,促进食品行业健康稳定发展,结合本次问卷调查结果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严格落实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的主体责任。食品企业要严格执行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等要求,确保生产经营过程合法合规。积极引入先进食品生产技术和检测方法,提高生产环节的质量控制。严格食品出厂检测及认证工作,防止不合格食品流入市场。依法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确保记录真实完整,确保产品来源可查、去向可追。此外,还应明确主要负责人责任,严格要求主要负责人依据有关政策,规范企业员工行为。
2、严厉查处各种损害消费者权益的食品问题。有关部门要以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态度,严厉查处各种损害消费者权益的食品违法犯罪行为。重点查处新型网络直播营销中的无经营资质销售食品、销售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销售标注虚假生产日期或超过保质期的食品等违法行为。此外,还要公开曝光食品违法经营行为,并将有关企业列入信用黑名单,同时对诚信守法经营的企业予以表彰或奖励。
3、广泛开展食品安全方面的科普宣传活动。有关部门应通过食品科普进农村、进校园、进企业、进社区等多种形式,并借助各种媒体渠道开展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工作,通过在报刊、杂志、电视、网络等媒介以图文、漫画、动画等形式向大众普及食品安全知识。此外,有关部门还可以自建信息公开渠道,对有关食品安全的生产经营、销售等事实情况进行实时监督和披露。
4、不断提升消费者理性消费和依法维权意识。消费者应多学习了解有关食品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消费知识,提升辨别食品安全问题的能力,培养关注食品安全标识以及相关检验证明的意识。消费者在线下购买食品时,应选择正规的超市、便利店等经营场所;在线上购买食品时,应选择正规的平台和商家,并在网站首页查看商家的营业执照等证照信息。一旦遇到食品安全问题,应及时收集好相关凭证,与商家协商解决。如果协商不成,可以向消协或有关监管部门投诉,也可以申请仲裁或到法院提起诉讼,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 消费品质提升成车市变革核心动能(2024-11-19)
- “摇摇椅”并非“哄娃神器” 使用时应有成人看护(2024-11-12)
- 聚焦进博会|头部车企齐聚进博会 首发首展接连不断(2024-11-12)
- 套餐费用易升难降 携号转网人为设障(2024-11-05)
- 纠正电影票不能退“霸王条款”(2024-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