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订酒店“不可取消”成行业普遍现象 是否属霸王条款?
据经济之声《天天315》报道,又到了春暖花开的时节,很多人都会选择在这个时间出游。如今大家出行预订酒店,很多时候都会通过网络平台。但是不知道大家是否有这样的感受:酒店只要是通过网站预订上的,很多情况下“不可取消”,也就是说,如果行程有变,或者想订别的酒店了,如果要求取消,钱款则不能完全退给消费者。现在这种现象普遍到几乎成为了行业潜规则。
最近《南方都市报》就关注了消费领域的这个问题。南都记者统计了北京、上海、广州三大城市最受欢迎的前五名酒店的不可取消房型,综合信息发现,大众点评在三大城市的平均不可取消率达到了83%,其中大众点评在广州、北京的不可取消率分别为92%和88%;途牛在北京的前五位推荐酒店中,不可取消率居然也达到83%;而飞猪在三大城市的不可取消率平均达到了84%。
据中国互联网协会法治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北京市潮阳律师事务所律师胡钢观察,如同数据所显示的,网订酒店“不可取消”确已经成为行业的普遍现象。早期而言,通过网络平台订票的确会相对便宜、方便一些,但现在越来越多的网络交易平台“明确”载明,即用小字写明“不可取消”。这也成为了网络交易平台牟取利益的一种模式,而消费者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吃了亏。
可以取消的酒店房型占到多少?记者搜索发现,途牛推荐的一家位于北京的酒店,出现了432个房型报价,却只有28个排序靠后的报价可以限时取消。飞猪推荐的一家北京喜来登酒店,共计96个房型报价中,只有两个可以取消。
胡钢分析认为,最初酒店等网购价格便宜是因为酒店信息的发布不是很充分,有了网络平台后,酒店信息能够被更充分地发布,这能够为酒店增加客户来源,因此酒店会给平台一些返佣。但网络交易平台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他们积累了一定的用户,特别是有风险投资大量涌入后,他们具有了相当大的经济能力,并且推出了一种预先购买的模式,比如团购,价格会比较便宜。但是就近些年而言,直接通过网络交易平台订票的优惠越来越少,消费者成为酒店会员后的优惠更直接明确。另外,现在在线旅游的市场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以前是多家竞争,现在领先的企业只有一两家,在市场格局基本稳定的情况下,一般意味着整体服务质量会下降。
针对为什么会设置不可取消条款这种现象,酒店和平台方都给出了一定的解释,七天酒店向记者透露说,七天不能取消的只有一种情况,就是活动房,包括每天少量的特价房和免费房。飞猪方面则透露,卖家设置不可取消、限制取消的原因,常见的有限时优惠价、节假日等房源紧张,以及距离入住日期很近等。
所谓的“不可取消”条款,算不算是霸王条款?北京潮阳律师事务所律师裘叶认为,这取决于经营者是否将“不可取消”的条款进行明确标注或者是否向消费者作重要提示,如果明确告知了消费者,那么消费者在订购的过程中应该自行注意,或者已经得到足够注意的情况下,消费者还是同意这项条款,那么这算不上“霸王条款”。
关于此话题,有一个案例:消费者李先生在网络平台上预订了敦煌的一家酒店,这家酒店在平台上标注为“不可取消”。李先生由于个人原因无法入住,但据其表示,向网络平台申请退款无果后,反而是酒店方主动联系,最后给他退了房费。但网络平台的回复称,在这个案例中,李先生没提出退房或投诉,酒店之所以退了钱是因为酒店前台担心会有“差评”,主动联系用户退了部分房费,但网络平台本身对退房并不知情。
本案例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反应出了目前这个行业内的比较典型的情况,即“酒店能退,平台却不能退。”记者调查中,一家区域酒店品牌的总裁透露,如果预订的酒店入住率比较高,消费者因故取消,只要不影响二次销售,酒店方通常都会退款,但影响了二次销售,肯定不退。而入住率低的酒店,就很难退款,因为酒店已经给了预付房让利空间。
平台上标注“不可取消”,酒店却表态可以取消,这种“不对称”的退改规则,容易造成消费者陷入到与平台“扯皮”中去。比如,消费者小妙去年在网络平台预订了4间标注为“不可取消”的房间,之后由于天气原因无法成行,酒店方面表示小妙可以免费退掉房间,但在与平台协商退款的过程中,则遭到了拒绝,后来小妙将情况诉至消委会,网络平台方面只答应退一半房款。
通过消协介入,网络平台方面只答应退还一半的房款,这是否合理?对此,裘叶表示,如果确实是由于个人原因导致合同无法继续履行,消费者提出单方要求解除合同,那么平台方或者酒店方并没有责任,因此消费者要承担相应的责任,但这个责任到底应该多大,则要看是否影响了二次销售,或者酒店方因此有什么样的损失,这需要平台方或者酒店方进行举证。
为防止权益受到侵害,避免产生消费纠纷,裘叶建议消费者,在选择网络平台时,首先要对平台的经营模式或者口碑事先有所了解。第二,针对不可取消或限时取消等情况,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预定。第三,目前很多平台或者保险公司推出了相关的险种,如果确实出于某种情况需要取消某种房型,消费者可以提前购买保险,一旦出现想取消但不可取消的情况,它可以给进行相应的赔付。
据经济之声《天天315》报道,又到了春暖花开的时节,很多人都会选择在这个时间出游。如今大家出行预订酒店,很多时候都会通过网络平台。但是不知道大家是否有这样的感受:酒店只要是通过网站预订上的,很多情况下“不可取消”,也就是说,如果行程有变,或者想订别的酒店了,如果要求取消,钱款则不能完全退给消费者。现在这种现象普遍到几乎成为了行业潜规则。
最近《南方都市报》就关注了消费领域的这个问题。南都记者统计了北京、上海、广州三大城市最受欢迎的前五名酒店的不可取消房型,综合信息发现,大众点评在三大城市的平均不可取消率达到了83%,其中大众点评在广州、北京的不可取消率分别为92%和88%;途牛在北京的前五位推荐酒店中,不可取消率居然也达到83%;而飞猪在三大城市的不可取消率平均达到了84%。
据中国互联网协会法治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北京市潮阳律师事务所律师胡钢观察,如同数据所显示的,网订酒店“不可取消”确已经成为行业的普遍现象。早期而言,通过网络平台订票的确会相对便宜、方便一些,但现在越来越多的网络交易平台“明确”载明,即用小字写明“不可取消”。这也成为了网络交易平台牟取利益的一种模式,而消费者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吃了亏。
可以取消的酒店房型占到多少?记者搜索发现,途牛推荐的一家位于北京的酒店,出现了432个房型报价,却只有28个排序靠后的报价可以限时取消。飞猪推荐的一家北京喜来登酒店,共计96个房型报价中,只有两个可以取消。
胡钢分析认为,最初酒店等网购价格便宜是因为酒店信息的发布不是很充分,有了网络平台后,酒店信息能够被更充分地发布,这能够为酒店增加客户来源,因此酒店会给平台一些返佣。但网络交易平台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他们积累了一定的用户,特别是有风险投资大量涌入后,他们具有了相当大的经济能力,并且推出了一种预先购买的模式,比如团购,价格会比较便宜。但是就近些年而言,直接通过网络交易平台订票的优惠越来越少,消费者成为酒店会员后的优惠更直接明确。另外,现在在线旅游的市场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以前是多家竞争,现在领先的企业只有一两家,在市场格局基本稳定的情况下,一般意味着整体服务质量会下降。
针对为什么会设置不可取消条款这种现象,酒店和平台方都给出了一定的解释,七天酒店向记者透露说,七天不能取消的只有一种情况,就是活动房,包括每天少量的特价房和免费房。飞猪方面则透露,卖家设置不可取消、限制取消的原因,常见的有限时优惠价、节假日等房源紧张,以及距离入住日期很近等。
所谓的“不可取消”条款,算不算是霸王条款?北京潮阳律师事务所律师裘叶认为,这取决于经营者是否将“不可取消”的条款进行明确标注或者是否向消费者作重要提示,如果明确告知了消费者,那么消费者在订购的过程中应该自行注意,或者已经得到足够注意的情况下,消费者还是同意这项条款,那么这算不上“霸王条款”。
关于此话题,有一个案例:消费者李先生在网络平台上预订了敦煌的一家酒店,这家酒店在平台上标注为“不可取消”。李先生由于个人原因无法入住,但据其表示,向网络平台申请退款无果后,反而是酒店方主动联系,最后给他退了房费。但网络平台的回复称,在这个案例中,李先生没提出退房或投诉,酒店之所以退了钱是因为酒店前台担心会有“差评”,主动联系用户退了部分房费,但网络平台本身对退房并不知情。
本案例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反应出了目前这个行业内的比较典型的情况,即“酒店能退,平台却不能退。”记者调查中,一家区域酒店品牌的总裁透露,如果预订的酒店入住率比较高,消费者因故取消,只要不影响二次销售,酒店方通常都会退款,但影响了二次销售,肯定不退。而入住率低的酒店,就很难退款,因为酒店已经给了预付房让利空间。
平台上标注“不可取消”,酒店却表态可以取消,这种“不对称”的退改规则,容易造成消费者陷入到与平台“扯皮”中去。比如,消费者小妙去年在网络平台预订了4间标注为“不可取消”的房间,之后由于天气原因无法成行,酒店方面表示小妙可以免费退掉房间,但在与平台协商退款的过程中,则遭到了拒绝,后来小妙将情况诉至消委会,网络平台方面只答应退一半房款。
通过消协介入,网络平台方面只答应退还一半的房款,这是否合理?对此,裘叶表示,如果确实是由于个人原因导致合同无法继续履行,消费者提出单方要求解除合同,那么平台方或者酒店方并没有责任,因此消费者要承担相应的责任,但这个责任到底应该多大,则要看是否影响了二次销售,或者酒店方因此有什么样的损失,这需要平台方或者酒店方进行举证。
为防止权益受到侵害,避免产生消费纠纷,裘叶建议消费者,在选择网络平台时,首先要对平台的经营模式或者口碑事先有所了解。第二,针对不可取消或限时取消等情况,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预定。第三,目前很多平台或者保险公司推出了相关的险种,如果确实出于某种情况需要取消某种房型,消费者可以提前购买保险,一旦出现想取消但不可取消的情况,它可以给进行相应的赔付。
- 商家“福袋”不能成为收割消费者的“口袋”(2025-01-16)
- 慎用有侵权风险的方式维权(2025-01-11)
- 广东省消委会提起的“公益诉讼+集体诉讼”胜诉 权益受损消费者获三倍赔偿(2024-09-05)
- 3•15金秋购物节公益活动将于9月10日举办(2024-09-04)
- 津冀联手斩断体育用品侵权链条(2024-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