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净化器合格率不足八成 有企业自己不知质量如何
挑选空气净化器必须知道的真相
空气净化器是近几年国内最火的小家电产品,每年都有大量新品牌涌现,这也间接导致行业鱼目混珠,乱象丛生。早在2016年3月份,国家质检总局就将空气净化器的质量问题纳入重点监管。10月底,质检总局公布了专项抽查结果——产品合格率不足八成,豹米等“网红”产品被检不合格。同期,北京市消协也公布了50个品牌产品的比较试验结果,结果54%有未达到“合格级”能效水平、存在严重安全隐患或宣传与实际不符等问题,夏普、三星、贝恩、三个爸爸等品牌赫然黑榜在列。为什么会这样?我们怎样才能挑到性价比高的产品呢?
1 主管部门怒了:有的企业自己都不知质量如何
2011年之前,国人是不太有空气净化概念的。对于这点,记者在多年的采访中深有体会,比如国内老牌净化器“亚都”就曾有过苦苦培训消费者,却始终未果的经历。而Ionicpro(艾奥尼克)十年前想进军中国,刚进行到市场调研阶段就果断放弃了。
为什么净化器一下子就火了呢?那是因为2011年某大使馆开始公布北京的雾霾指数了。雾霾、PM2.5开始被国人广泛认知。从个人感受不爽到越来越多的科学数据证明雾霾危害巨大,对“清洁”空气的渴望引爆了净化器的需求。
相关调查公司数据显示,2012年12月份空气净化器的电商销售额仅有1.2亿元,而2013年12月这一数字激增至6.10亿元,同比增长达5.1倍;线下市场,2012年12月销售额达到2.1亿元,而到了2013年12月,这一数字已经变为10.0亿元,同比增长达4.8倍左右(奥维咨询)。而GfK全国零售总数据显示,2015年空气净化器零售量为352万台,同比增长超过8%;零售额将近75亿元,同比增长10%。
对此,业内人士无奈频频摇头,“连做鼠标、做按摩椅甚至做保健品的都开始做净化器了,这个市场能不乱吗?”
市场发生了不可预测的巨大变化,相关主管部门也立刻展开了相关工作。比如,针对性的修改相关法规等。可是,疯狂逐利的大小企业如洪水般迅速涌入了市场,“根本不讲规矩”,据监管部门内部人士透露,“他们找各种借口不执行标准,甚至相当一部分企业和产品根本没有做测试就上市了,连企业自己也不知道质量如何。因为很多企业自己没有检测能力,也不懂标准,甚至置基本的《产品质量法》于不顾,非常过分!”
于是,2013年起,质检总局开始迅速修订《空气净化器》国家标准,并于2015年颁布,2016年3月正式生效。3月9日,国家质检总局局长支树平还特别指出——要紧抓产品质量的安全和提升,尤其是消费者关心的空气净化器等产品的质量安全。
2 毛利高门槛低品牌大不等于质量好
说到空气净化器,记者还想顺便提一嘴这两年大热的智能马桶盖。这两类的产品蹿红、发展和问题所在很相似,归根结底都是产品高毛利所致。部分品牌利用消费者知识不对等,虚标价格、虚假宣传,很多人甚至抱着一种“挣一把就离场”的心态。
其实,很多专业类的成熟产品,价格波幅是很小的,尤其是已经有固定销售渠道的品牌。比如,十几年前,松下马桶盖在中国的售价就是不到3000元,如今还差不多这个价格。Ionicpro(艾奥尼克)也是如此,不到3000元的海外定价,并未因日本当年核辐射或中国持续雾霾产品严重脱销,就坐地上涨。据两品牌中国区负责人介绍,他们的技术与主流产品系非常稳定,一卖可能就是十几年甚至更久。而在国外成熟市场,只是改换外观设计、技术并未发生重大升级,消费者是不会高价买单的。
而国内就不同了。业内人士透露,净化器投一百万甚至更低,就可以开模、出产品,只要卖到一定数量就可纯赚。一些有一定品牌知名度的企业,从未生产过一个净化器,只是请其他企业代工贴了个牌,就敢定出离谱的高价,而且销量甚好。
“这根本就不是秘密而是现象!”中国家电研究院相关人士表示,“空气净化器的技术其实是很成熟的,门槛不高,即使是用到极致,成本也不是特别高”。因此,很多产品价格明显就是水分太多,这些商家就是在利用消费者的紧张心理迅速敛财。业内人士表示,目前,净化器领域的专业企业很少,绝大多数都是委托加工,甚至有的所谓大品牌是在跨行业运作,对于行业标准都不甚了解,也没有相关人才储备,所以抽查中甚至会出特别低级的问题。
“最终还是要看产品的性能标准”。专家建议消费者不要盲目相信所谓品牌的知名度,近几年很多国家级和地方级抽检和比较试验都显示,价格高和品牌大并不等于性能好,而同等指标下进口品牌的性价比也不见得就强于国产。
3 后期使用成本是非常重要的问题
目前,市场上的净化器产品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过滤式,一类是静电吸附式。两者各有优缺点。前者的滤芯是有寿命的,需要常年补充购买。而后者在工作期间会有臭氧释放,如符合国家标准是安全的,但如果长期超标就会有健康隐患。
专家提醒消费者,在购买过滤式净化器时不要光看整机价格,还要看滤芯价格。因为不及时更换滤芯,净化器不但不能起到作用还会成为新的污染源。而不同品牌的滤芯从上百元到上千元不等,有的甚至打着“高科技”的幌子卖到数千元。此外,还需要考察前后品牌系列滤芯是否通用,因为滤芯一旦断货或品牌消失,你手中的净化器就是废物一台,这些都需要综合测算和考量。
至于静电吸附式的净化器,没有耗材,后期只需擦拭集尘板即可,但这种产品门槛较高,生产厂家不多。其实符合国标,臭氧问题可以忽略,但现实情况是很多企业没有核心技术,根本过不了臭氧检测关。因此,在选择这类产品时,消费者一定要加倍重视权威检测报告。
4 购买时注意查看检验报告
专家表示,对于消费者而言,考量一款空气净化器是否符合国标要求,要特别注意查看第三方检测机构的检验报告,按照《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经销商应主动提供产品质量合格证明。第三方检测机构又分为国家级、地方级等不同层次。“如果有的生产企业不能出示相关检测报告,其质量就值得怀疑了,建议先不要购买。”
一般来说,守法企业的检测项目都很全,标准要求检测的项目全部都有。有些大企业为了显示产品实力还会加测,结果出自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检测机构。但也有一些企业,检测的项目不全,或者干脆无法提供检测报告。此外,消费者查看报告时一定要注意,所购产品是否为检测合格品的同一系列,以防偷梁换柱。
挑选空气净化器必须知道的真相
空气净化器是近几年国内最火的小家电产品,每年都有大量新品牌涌现,这也间接导致行业鱼目混珠,乱象丛生。早在2016年3月份,国家质检总局就将空气净化器的质量问题纳入重点监管。10月底,质检总局公布了专项抽查结果——产品合格率不足八成,豹米等“网红”产品被检不合格。同期,北京市消协也公布了50个品牌产品的比较试验结果,结果54%有未达到“合格级”能效水平、存在严重安全隐患或宣传与实际不符等问题,夏普、三星、贝恩、三个爸爸等品牌赫然黑榜在列。为什么会这样?我们怎样才能挑到性价比高的产品呢?
1 主管部门怒了:有的企业自己都不知质量如何
2011年之前,国人是不太有空气净化概念的。对于这点,记者在多年的采访中深有体会,比如国内老牌净化器“亚都”就曾有过苦苦培训消费者,却始终未果的经历。而Ionicpro(艾奥尼克)十年前想进军中国,刚进行到市场调研阶段就果断放弃了。
为什么净化器一下子就火了呢?那是因为2011年某大使馆开始公布北京的雾霾指数了。雾霾、PM2.5开始被国人广泛认知。从个人感受不爽到越来越多的科学数据证明雾霾危害巨大,对“清洁”空气的渴望引爆了净化器的需求。
相关调查公司数据显示,2012年12月份空气净化器的电商销售额仅有1.2亿元,而2013年12月这一数字激增至6.10亿元,同比增长达5.1倍;线下市场,2012年12月销售额达到2.1亿元,而到了2013年12月,这一数字已经变为10.0亿元,同比增长达4.8倍左右(奥维咨询)。而GfK全国零售总数据显示,2015年空气净化器零售量为352万台,同比增长超过8%;零售额将近75亿元,同比增长10%。
对此,业内人士无奈频频摇头,“连做鼠标、做按摩椅甚至做保健品的都开始做净化器了,这个市场能不乱吗?”
市场发生了不可预测的巨大变化,相关主管部门也立刻展开了相关工作。比如,针对性的修改相关法规等。可是,疯狂逐利的大小企业如洪水般迅速涌入了市场,“根本不讲规矩”,据监管部门内部人士透露,“他们找各种借口不执行标准,甚至相当一部分企业和产品根本没有做测试就上市了,连企业自己也不知道质量如何。因为很多企业自己没有检测能力,也不懂标准,甚至置基本的《产品质量法》于不顾,非常过分!”
于是,2013年起,质检总局开始迅速修订《空气净化器》国家标准,并于2015年颁布,2016年3月正式生效。3月9日,国家质检总局局长支树平还特别指出——要紧抓产品质量的安全和提升,尤其是消费者关心的空气净化器等产品的质量安全。
2 毛利高门槛低品牌大不等于质量好
说到空气净化器,记者还想顺便提一嘴这两年大热的智能马桶盖。这两类的产品蹿红、发展和问题所在很相似,归根结底都是产品高毛利所致。部分品牌利用消费者知识不对等,虚标价格、虚假宣传,很多人甚至抱着一种“挣一把就离场”的心态。
其实,很多专业类的成熟产品,价格波幅是很小的,尤其是已经有固定销售渠道的品牌。比如,十几年前,松下马桶盖在中国的售价就是不到3000元,如今还差不多这个价格。Ionicpro(艾奥尼克)也是如此,不到3000元的海外定价,并未因日本当年核辐射或中国持续雾霾产品严重脱销,就坐地上涨。据两品牌中国区负责人介绍,他们的技术与主流产品系非常稳定,一卖可能就是十几年甚至更久。而在国外成熟市场,只是改换外观设计、技术并未发生重大升级,消费者是不会高价买单的。
而国内就不同了。业内人士透露,净化器投一百万甚至更低,就可以开模、出产品,只要卖到一定数量就可纯赚。一些有一定品牌知名度的企业,从未生产过一个净化器,只是请其他企业代工贴了个牌,就敢定出离谱的高价,而且销量甚好。
“这根本就不是秘密而是现象!”中国家电研究院相关人士表示,“空气净化器的技术其实是很成熟的,门槛不高,即使是用到极致,成本也不是特别高”。因此,很多产品价格明显就是水分太多,这些商家就是在利用消费者的紧张心理迅速敛财。业内人士表示,目前,净化器领域的专业企业很少,绝大多数都是委托加工,甚至有的所谓大品牌是在跨行业运作,对于行业标准都不甚了解,也没有相关人才储备,所以抽查中甚至会出特别低级的问题。
“最终还是要看产品的性能标准”。专家建议消费者不要盲目相信所谓品牌的知名度,近几年很多国家级和地方级抽检和比较试验都显示,价格高和品牌大并不等于性能好,而同等指标下进口品牌的性价比也不见得就强于国产。
3 后期使用成本是非常重要的问题
目前,市场上的净化器产品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过滤式,一类是静电吸附式。两者各有优缺点。前者的滤芯是有寿命的,需要常年补充购买。而后者在工作期间会有臭氧释放,如符合国家标准是安全的,但如果长期超标就会有健康隐患。
专家提醒消费者,在购买过滤式净化器时不要光看整机价格,还要看滤芯价格。因为不及时更换滤芯,净化器不但不能起到作用还会成为新的污染源。而不同品牌的滤芯从上百元到上千元不等,有的甚至打着“高科技”的幌子卖到数千元。此外,还需要考察前后品牌系列滤芯是否通用,因为滤芯一旦断货或品牌消失,你手中的净化器就是废物一台,这些都需要综合测算和考量。
至于静电吸附式的净化器,没有耗材,后期只需擦拭集尘板即可,但这种产品门槛较高,生产厂家不多。其实符合国标,臭氧问题可以忽略,但现实情况是很多企业没有核心技术,根本过不了臭氧检测关。因此,在选择这类产品时,消费者一定要加倍重视权威检测报告。
4 购买时注意查看检验报告
专家表示,对于消费者而言,考量一款空气净化器是否符合国标要求,要特别注意查看第三方检测机构的检验报告,按照《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经销商应主动提供产品质量合格证明。第三方检测机构又分为国家级、地方级等不同层次。“如果有的生产企业不能出示相关检测报告,其质量就值得怀疑了,建议先不要购买。”
一般来说,守法企业的检测项目都很全,标准要求检测的项目全部都有。有些大企业为了显示产品实力还会加测,结果出自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检测机构。但也有一些企业,检测的项目不全,或者干脆无法提供检测报告。此外,消费者查看报告时一定要注意,所购产品是否为检测合格品的同一系列,以防偷梁换柱。
- 就优化企业开办服务、营造良好营商环境有关情况举行专题新闻发布会(2021-04-29)
- 商务部召开2021年全国消费促进月系列活动专题新闻发布会(2021-04-28)
- 《中国知识产权保护与营商环境新进展报告(2020)》发布会(2021-04-28)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负责人就《网络直播营销管理办法(试行)》答记者问(2021-04-25)
- 国新办举行一季度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情况新闻发布会(2021-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