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第一位的要求是产品和服务要不断提高质量、改进品质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并强调,“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益变革、动力变革”。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是顺利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并为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夯实基础的关键,必须用高质量发展理念统领经济工作,坚定不移地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
什么是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发展是产品和服务高品质的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所有经济主体几乎都是为了交换而生产,生产的产品和服务都是为了满足广大消费者和其他生产者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所以高质量发展第一位的要求是产品和服务要不断提高质量、改进品质。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大到一个经济体,小到一家商号,凡经济发展的强者,百年不倒的名店,无一不是把产品和服务的品质视为生命,关注质量、关心品质、创造品牌、打造名牌,在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的同时,亦创造和收获品质的价值。所以要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就必须全方位实施质量强国战略,细化质量标准,严打假冒伪劣,弘扬工匠精神,严格质量管理,鼓励产品创新,强化优胜劣汰。
高质量发展是供给与需求高匹配的发展。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所有的供给都是为了满足需求,产品和服务质量的高低皆由消费者说了算,皆由市场决定。现实生活中,不仅需求海量多样,而且繁杂多变。供给今天能满足需求,不意味明天亦能满足需求;明天能满足需求,不意味着可以永远满足需求;这部分供给能满足需求,不意味那一部分也能满足需求。高质量的发展,不仅要求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相匹配,还要求供给结构能保持弹性,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反应、适应、跟上需求结构的变化,在动态中不断满足日益增长的、不断变化的、丰富多样的需求,更要求在技术不断创新的基础上,靠新供给不断创造着新需求,在供给与需求的不断满足、互相创造中实现着供需动态匹配,推动着经济高质量的发展。
高质量发展是资源和要素高效率利用的发展。创造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创造出满足需求的供给,需要多种资源的耗费和生产要素的投入。现代市场经济不仅讲究质量,也要讲究成本。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住脚,产品和服务不仅物美还要价廉;供给体系满足相应的需求,还要较少的资源消耗和要素投入,这就是市场经济的效率观。我国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极为关键的就是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提高劳动力、资金、土地等生产要素的生产率。一句话,既要讲究有品质的产品,也要讲究更少的投入。这就意味着要进一步推动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更要进一步消除资源有效配置的体制机制障碍,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
高质量发展是严格防范系统性风险的发展。现代市场经济是一个复杂系统,面临的环境异常复杂,不确定性是一个永恒话题。经济系统的运行也时常出现部件之间这样那样的摩擦和控制系统某种程度的失灵,这是常态,也是现实。对于任何现代经济体系而言,杜绝所有风险的发生是一种理想状态,现实中很难做到。应该做到的,一是防范小风险累积成大风险,有时小风险的释放还有利于防范大风险,就像物理器具中减压阀的作用;二是防止发生系统性风险,否则会严重扰乱经济的正常运行,损害经济运行的质量,侵害人民群众的利益。所以,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建立健全风险识别、监测、防控和处置的体制机制。
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是什么
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动力,一是科技创新,为此需要全面实施党中央确立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创新动力;二是体制改革,为此需要全面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和创造性。
科技创新是人类社会变革和进步的根本动力。人类从石器时代进入青铜器、铁器时代再到蒸汽动力、电力时代直至进入后工业化社会,归根结底是基于科学理论的科技创新。正是人类史上三次伟大的科技革命,人类社会才进入以计算机、互联网、人工智能、数字经济为代表的现代信息社会。
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有着两条基本路径。
第一条路径是科技创新创造着新的具有更高更好品质的产品和服务。新的技术创新和新技术的应用总是不断地创造着新的材料、新的动力、新的工艺和新的产品。比如,仅通信领域的技术创新,迄今就创造了一代又一代的通信产品,其间又有很多老产品被淘汰,从BP机到“大哥大”,从普通手机到智能手机。彩色胶卷、普通照相机、各种磁带录音机、MP4播放器,也已经或大都被智能手机送进历史“垃圾堆”。电商冲击着商场,微信替代着短信,“宝宝们”影响着银行。“马力”替代人力,电力替代“马力”,化石能源让位于可再生能源。从石料、木料到钢铁、水泥,再到纳米、柔性、电磁等新型材料,无一不是科技创新的产物,无一不是科技变革的结晶。新的产品集合成为新的产业,新的服务聚集形成新的业态。新的产业和业态的出现推动着产业的转型升级,促进着产业结构优化进步。
第二条路径是提高要素生产率,优化资源配置效率。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来源于生产过程中动力的升级和机器、机器人及加工中心的使用;土地生产率的提高来源于良种的培育、土壤的改良、灌溉的普及、施肥的精准。资源的配置,在经济学意义上主要讲生产资源在部门间、地区间、企业间的配置,它主要解决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在哪里生产、为谁生产的问题,这既是一个设计资源配置的导向机制和动力机制问题,也是一个解决信息不确定、不对称的问题。而信息技术的进步与变革,尤其是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创新正在把海量需求与多元供给联结在一起,不断地减少着经济活动的不确定性,极大地提高着资源配置的效率。
科技创新要变成现实动力,需要一定的组织、机制和制度把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市场化。一句话,高质量发展不仅靠科技创新,也要靠体制创新。
一是进一步改革科技管理体制,切实调动科技人员科技创新的积极性,真正激发科研人员发明创新的创造力。要进一步改革科技成果的评价机制。除基础研究外,评价科研成果水平的主要尺度是应用和转化,是市场的选择和接受。要进一步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真正明确界定职务发明人对科研成果的产权关系。只有突破产权界定的障碍,科研人员才能名正言顺地获得科研成果的转让收益。要切实落实中央关于加大科技人员科研成果转化奖励力度的意见,避免期权奖励立即征税、现金奖励税负过重等问题。要进一步放开重大科研项目的选择范围,允许民营科研院所、民营企业科研人员申报国家项目,并真正一视同仁。
二是进一步加大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改革力度,使企业真正成为有活力的微观主体。企业是产品和服务的提供者,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体。要在千变万化的市场中,保证所生产的产品和服务能满足市场的需求,使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相适应。企业必须能够真正做到生产能多能少、员工能进能出、企业能生能死。不这样做,供给系统就不能保持弹性,供给和需求就会失衡,资源配置的效率就会下降。
三是加大市场体系改革和建设的力度,使市场真正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推动高质量发展,某种意义上就是把稀缺的资源及时配置到市场需要、消费者欢迎的生产经营活动上去。要达到这样的目的,价格改革要深化,价格要能反映供需,能体现成本,能及时调整,能引导资源的优化;税收体制要改革,税制既要简明,又要体现政府的引导;金融体制要改革,通过金融产品的创新和金融工具的引导,调节资金的分配,优化货币、信贷和资本的配置;土地制度要改革,完善地价形成机制和征地模式,使土地资源的分配、配置更加有效合理;破产清算制度要改革,加大僵尸企业破产力度,降低重组成本,鼓励破产重整;社会保障制度要改革,人员的能进能出、企业的能生能死必将阶段性增加失业,要完善失业救济制度和再就业制度,既允许企业合理用工、减少冗员,又要通过完善社保制度使失业人员得到培训和尽可能再就业。
更好发挥政府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战略举措。实现这一历史使命既要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调动亿万经济主体的积极性、创造性,更要切实加强党对高质量发展的领导,更好发挥政府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一是贯彻新发展理念,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继续推进宏观调控方式创新。运用有效合理的财政、金融手段,实现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动态平衡,使国民经济继续运行在合理区间,防止经济大起大落,防止出现危及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系统性风险,为高质量发展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
二是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深入推进简政放权等改革。减少审批、放宽准入,进一步改善营商环境,切实保障各类产权,真正调动起市场主体参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是更好地发挥政府弥补市场不足的功能,实现政府与市场的更优结合。制定科学的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规划,出台测度高质量发展的标准体系和统计体系,制定符合实际、企业认同的激励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严格查处各种假冒伪劣行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让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企业顺心、放心、安心,让参与高质量发展的市场主体得到保护、受到激励。
(本文作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书记马建堂。)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并强调,“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益变革、动力变革”。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是顺利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并为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夯实基础的关键,必须用高质量发展理念统领经济工作,坚定不移地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
什么是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发展是产品和服务高品质的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所有经济主体几乎都是为了交换而生产,生产的产品和服务都是为了满足广大消费者和其他生产者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所以高质量发展第一位的要求是产品和服务要不断提高质量、改进品质。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大到一个经济体,小到一家商号,凡经济发展的强者,百年不倒的名店,无一不是把产品和服务的品质视为生命,关注质量、关心品质、创造品牌、打造名牌,在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的同时,亦创造和收获品质的价值。所以要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就必须全方位实施质量强国战略,细化质量标准,严打假冒伪劣,弘扬工匠精神,严格质量管理,鼓励产品创新,强化优胜劣汰。
高质量发展是供给与需求高匹配的发展。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所有的供给都是为了满足需求,产品和服务质量的高低皆由消费者说了算,皆由市场决定。现实生活中,不仅需求海量多样,而且繁杂多变。供给今天能满足需求,不意味明天亦能满足需求;明天能满足需求,不意味着可以永远满足需求;这部分供给能满足需求,不意味那一部分也能满足需求。高质量的发展,不仅要求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相匹配,还要求供给结构能保持弹性,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反应、适应、跟上需求结构的变化,在动态中不断满足日益增长的、不断变化的、丰富多样的需求,更要求在技术不断创新的基础上,靠新供给不断创造着新需求,在供给与需求的不断满足、互相创造中实现着供需动态匹配,推动着经济高质量的发展。
高质量发展是资源和要素高效率利用的发展。创造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创造出满足需求的供给,需要多种资源的耗费和生产要素的投入。现代市场经济不仅讲究质量,也要讲究成本。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住脚,产品和服务不仅物美还要价廉;供给体系满足相应的需求,还要较少的资源消耗和要素投入,这就是市场经济的效率观。我国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极为关键的就是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提高劳动力、资金、土地等生产要素的生产率。一句话,既要讲究有品质的产品,也要讲究更少的投入。这就意味着要进一步推动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更要进一步消除资源有效配置的体制机制障碍,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
高质量发展是严格防范系统性风险的发展。现代市场经济是一个复杂系统,面临的环境异常复杂,不确定性是一个永恒话题。经济系统的运行也时常出现部件之间这样那样的摩擦和控制系统某种程度的失灵,这是常态,也是现实。对于任何现代经济体系而言,杜绝所有风险的发生是一种理想状态,现实中很难做到。应该做到的,一是防范小风险累积成大风险,有时小风险的释放还有利于防范大风险,就像物理器具中减压阀的作用;二是防止发生系统性风险,否则会严重扰乱经济的正常运行,损害经济运行的质量,侵害人民群众的利益。所以,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建立健全风险识别、监测、防控和处置的体制机制。
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是什么
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动力,一是科技创新,为此需要全面实施党中央确立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创新动力;二是体制改革,为此需要全面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和创造性。
科技创新是人类社会变革和进步的根本动力。人类从石器时代进入青铜器、铁器时代再到蒸汽动力、电力时代直至进入后工业化社会,归根结底是基于科学理论的科技创新。正是人类史上三次伟大的科技革命,人类社会才进入以计算机、互联网、人工智能、数字经济为代表的现代信息社会。
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有着两条基本路径。
第一条路径是科技创新创造着新的具有更高更好品质的产品和服务。新的技术创新和新技术的应用总是不断地创造着新的材料、新的动力、新的工艺和新的产品。比如,仅通信领域的技术创新,迄今就创造了一代又一代的通信产品,其间又有很多老产品被淘汰,从BP机到“大哥大”,从普通手机到智能手机。彩色胶卷、普通照相机、各种磁带录音机、MP4播放器,也已经或大都被智能手机送进历史“垃圾堆”。电商冲击着商场,微信替代着短信,“宝宝们”影响着银行。“马力”替代人力,电力替代“马力”,化石能源让位于可再生能源。从石料、木料到钢铁、水泥,再到纳米、柔性、电磁等新型材料,无一不是科技创新的产物,无一不是科技变革的结晶。新的产品集合成为新的产业,新的服务聚集形成新的业态。新的产业和业态的出现推动着产业的转型升级,促进着产业结构优化进步。
第二条路径是提高要素生产率,优化资源配置效率。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来源于生产过程中动力的升级和机器、机器人及加工中心的使用;土地生产率的提高来源于良种的培育、土壤的改良、灌溉的普及、施肥的精准。资源的配置,在经济学意义上主要讲生产资源在部门间、地区间、企业间的配置,它主要解决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在哪里生产、为谁生产的问题,这既是一个设计资源配置的导向机制和动力机制问题,也是一个解决信息不确定、不对称的问题。而信息技术的进步与变革,尤其是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创新正在把海量需求与多元供给联结在一起,不断地减少着经济活动的不确定性,极大地提高着资源配置的效率。
科技创新要变成现实动力,需要一定的组织、机制和制度把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市场化。一句话,高质量发展不仅靠科技创新,也要靠体制创新。
一是进一步改革科技管理体制,切实调动科技人员科技创新的积极性,真正激发科研人员发明创新的创造力。要进一步改革科技成果的评价机制。除基础研究外,评价科研成果水平的主要尺度是应用和转化,是市场的选择和接受。要进一步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真正明确界定职务发明人对科研成果的产权关系。只有突破产权界定的障碍,科研人员才能名正言顺地获得科研成果的转让收益。要切实落实中央关于加大科技人员科研成果转化奖励力度的意见,避免期权奖励立即征税、现金奖励税负过重等问题。要进一步放开重大科研项目的选择范围,允许民营科研院所、民营企业科研人员申报国家项目,并真正一视同仁。
二是进一步加大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改革力度,使企业真正成为有活力的微观主体。企业是产品和服务的提供者,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体。要在千变万化的市场中,保证所生产的产品和服务能满足市场的需求,使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相适应。企业必须能够真正做到生产能多能少、员工能进能出、企业能生能死。不这样做,供给系统就不能保持弹性,供给和需求就会失衡,资源配置的效率就会下降。
三是加大市场体系改革和建设的力度,使市场真正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推动高质量发展,某种意义上就是把稀缺的资源及时配置到市场需要、消费者欢迎的生产经营活动上去。要达到这样的目的,价格改革要深化,价格要能反映供需,能体现成本,能及时调整,能引导资源的优化;税收体制要改革,税制既要简明,又要体现政府的引导;金融体制要改革,通过金融产品的创新和金融工具的引导,调节资金的分配,优化货币、信贷和资本的配置;土地制度要改革,完善地价形成机制和征地模式,使土地资源的分配、配置更加有效合理;破产清算制度要改革,加大僵尸企业破产力度,降低重组成本,鼓励破产重整;社会保障制度要改革,人员的能进能出、企业的能生能死必将阶段性增加失业,要完善失业救济制度和再就业制度,既允许企业合理用工、减少冗员,又要通过完善社保制度使失业人员得到培训和尽可能再就业。
更好发挥政府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战略举措。实现这一历史使命既要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调动亿万经济主体的积极性、创造性,更要切实加强党对高质量发展的领导,更好发挥政府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一是贯彻新发展理念,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继续推进宏观调控方式创新。运用有效合理的财政、金融手段,实现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动态平衡,使国民经济继续运行在合理区间,防止经济大起大落,防止出现危及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系统性风险,为高质量发展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
二是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深入推进简政放权等改革。减少审批、放宽准入,进一步改善营商环境,切实保障各类产权,真正调动起市场主体参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是更好地发挥政府弥补市场不足的功能,实现政府与市场的更优结合。制定科学的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规划,出台测度高质量发展的标准体系和统计体系,制定符合实际、企业认同的激励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严格查处各种假冒伪劣行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让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企业顺心、放心、安心,让参与高质量发展的市场主体得到保护、受到激励。
(本文作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书记马建堂。)
- 人民网:全国“质量月”千家企业倡议:共筑质量诚信 建设质量强国(2024-09-23)
- 新华网:全国“质量月”千家企业倡议:共筑质量诚信 建设质量强国——中国质量检验协会组…(2024-09-23)
- 光明网:全国“质量月”千家企业倡议:共筑质量诚信 建设质量强国(2024-09-24)
- 中国经济网:全国“质量月”千家企业倡议:共筑质量诚信 建设质量强国——中国质量检验协…(2024-09-23)
- 中国经济网:发挥质量社会共治 助力质量强国建设——中国质量检验协会组织开展2024年…(2024-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