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中国质检更美好的
11月22日,北京。
没有凛冽的寒风,没有漫天的大雪,有的是一方如海的天空,是温暖灿烂的阳光。这一天,《中国国门时报》迎来十五岁生日。
从1995年《中国商检报》到1999年《中国出入境检验检疫报》再到2000年《中国国门时报》,从最初黑白报到今天的彩报,3137期报纸,忠实地记录和见证了我国商检事业、出入境检验检疫事业和我国质检事业的巨大发展和变迁,真实地反映了共和国国门卫士们的艰辛努力和突出贡献。
打开记忆的闸门,历史从昨天走来……
对每一位《中国国门时报》报人来说,1995年11月22日,是一个永远铭记的日子。
这一天,报社创刊人、现任国家质检总局副局长魏传忠陪同时任国家领导人的陈慕华、外经贸部部长吴仪、人民日报副总编辑李仁臣和国家商检局的领导同志步入人民大会堂,共同见证了这个令人激动的历史时刻———《中国国门时报》的前身《中国商检报》宣告诞生。对这张襁褓中的新报刊,当时的党和国家领导人给予了殷切期许,党的总书记江泽民欣然题词勉励:“办好中国商检报,为发展对外经济贸易事业服务。”李鹏总理题词:“发挥商检优势,促进对外经济发展。”李岚清副总理题词:“为促进我国进出口商品检验工作的健康发展作出贡献。”田纪云副总理题词寄语:“发扬‘四铁’精神,强化执法意识。”此外,薄一波、姜春云、邹家华、陈慕华等中央领导同志也相继题词。
一张最早起步于鲁西小城的报纸,终于蹒跚步入首都,成为我国商检事业重要的新闻宣传平台和阵地。带着新生的喜悦与豪情,一批热血青年在魏传忠的带领下,借居一两间简陋小屋,仅以每人每月二三百元的补助,开始了理想蓝图的策划,讴歌时代风云的艰苦创业……
十五年来,我们的国家处在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同时也处于一个巨变的时代。吸吮时代的甘霖,沐浴改革的春风,报纸随着主管机关的变化和业务需要,三定其名,四度扩版,数次改版,走过了一条不断壮大的发展之路。
1999年1月1日,随着“三检合一”以后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成立,《中国商检报》更名为《中国出入境检验检疫报》。2000年4月1日,《中国出入境检验检疫报》更名为《中国国门时报》,成为覆盖检验检疫、外经贸、海关、港务、航运和边防等领域的中央级涉外经济类报纸,被誉为“国门第一报”。2001年4月10日,国家质检总局宣告成立,成为我国负责质量工作的主管部门,中国国门时报人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情系质检事业,笔颂国门风采。按照“立足检验检疫、服务外经贸、辐射口岸、面向社会”的定位,提出了“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危机意识”的办报原则,树立了“大国门、大口岸、大经贸、大世贸”的崭新理念,确立了“报刊为本、多元经营、全面发展”和“把报刊作为事业来发展,作为产业来经营”的发展思路。
在此期间,1997年1月1日《中国商检报》由周二刊变更为周三刊,2001年1月1日《中国国门时报》由周三刊变更为周四刊,2001年7月1日由周四刊变更为周五刊,2003年5月17日由周五刊变更为周六刊,2005年1月1日由周六刊变更为周五刊。此间,《中国检验检疫》和《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并入报社。到目前为止,已发展为拥有“一报二刊一网”和一个影视中心的具有一定实力的行业性宣传媒体,初步形成了以报纸为核心、多种媒介相配合、优势互补的格局。
“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瞭望者。”
对于记者的职责,美国著名报人约瑟夫·普利策有着这样的论述:“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瞭望者。”的确,社会赋予记者和媒体以守望公众利益的一个基本使命,这也是由于媒体作为社会公器的属性所决定的。
十五年来,时代在变迁,历史在发展,中国国门时报人和《中国国门时报》的社会责任却始终没有变。尤其是国家质检总局成立以来,质检事业既关系到国家经济的正常发展又与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紧密相联,质检部门时常面对大事多、急事多、难事多的局面,质检工作经常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和新闻的焦点。对此,《中国国门时报》充分发挥行业机关报的思想文化优势,坚守质检新闻主战场,弘扬质检舆论主旋律,见证了质检工作的波澜壮阔,见证了质检系统的风起云涌,见证了质检事业开拓进取的脚步。
2003年,幽灵般的SARS病毒骤然袭来,给中国以及民众带来了很大的恐慌和影响。与此同时,某些西方发达国家乘我国遭遇“非典”疫情之机对中国出口动植物产品设禁、设限。整个4月里,国家质检总局领导一直跟随国务院领导奔波在机场、码头、港口和疫情防治第一线进行调研视察,多次深入中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中国商检研究所)就抗击SARS疫情和防范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提出殷切希望和具体要求……面对来势汹涌的疫情,质检人深深感受到:“责任”二字,重如千钧。危急当头,中国商检研究所主动请缨,研制开发“食品、动植物及其产品SARS病毒检测技术”,在“远离SARS,保护生命”成为北京城里的一句流行语时,技术人员却千方百计地寻找这一毒魔,主动与其零距离接触……就在质检科技队伍投身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的同时,深深扎根于质检这片沃土中的《中国国门时报》和中国国门时报人也冲到了舆论宣传的前沿阵地,亲历、见证、记录和讴歌质检人抗击SARS的艰辛付出与巨大贡献。经历18个日日夜夜的连续奋战之后,中国商检研究所成功地研发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食品、动植物及其产品中SARS病毒的检测技术。5月8日专家组鉴定后,5月9日清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6点30分的“新闻与报纸摘要”节目中,率先播报了《中国国门时报》在头版头条刊登的这一重大消息。随后,报纸又在头版头条发表了《用生命挑战SARS幽灵———中国商检研究所研发食品、动植物及其产品中SARS病毒的检测技术纪实》。在该文的采访报道过程中,采编人员历时3天,采访数十人,了解每一细节,核实每一信息,对稿件反复修正,用原创的深度报道,真实再现了质检人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关键时刻拉得出、冲得上、打得响的精神风貌。《中国国门时报》新闻采访中心被评为“全国质检系统抗击非典先进集体”。
正如国家质检总局局长支树平在《中国国门时报》成立十周年庆典上所要求的:“报社一定要在‘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上狠下工夫,多到质检工作的第一线去采访报道,多采用群众中鲜活的事例,多运用群众中生动的语言,多出好新闻,多出好栏目,使这张报纸可读、可信、可亲,读者想看、爱看、要看,用我们质检行业的话来讲———‘以质取胜’,打出品牌,制出名牌”,中国国门时报人,就是这样用手中的笔记录着中国质检事业开创与发展的历史,关注着这段不平凡历史长河中翻滚的每一束值得颂扬的浪花……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发生后,质检人在第一时间背上行囊,检验检测、卫生检疫、特种设备等29支技术服务队先后奔赴灾区。《中国国门时报》也紧急行动起来,以对祖国、对民族、对灾区人民的真挚感情和对新闻事业的不懈追求,克服采编人员不到40人的困难,迅速从北京和各地组织派出记者11名,分赴四川成都市、都江堰市、绵阳市、北川县、平武县,重庆市,陕西汉中市、宁强县、略阳县、宝鸡市,甘肃陇南市、康县、武都、成县、礼县、天水市等地,哪里最紧急、哪里最危险,哪里就有中国国门时报人活跃的身影。他们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深入采访,对抗震救灾这场惊心动魄、激昂悲壮的特殊战役,对质检系统举全系统之力、全力投入抗震救灾的行动作了系统的、全景式的描绘。《质检深情送灾区系列部署到一线》、《有一种责任叫坚守》、《大灾面前,一位质检人的泪水与勇气》、《为了灾区学校如期开学》、《卫生检疫突击队在行动》、《再见、平武!》等近10万字的消息和通讯,近百幅新闻照片以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的方式,反映了质检战士用不分昼夜的专业工作,和灾难一较高下的精神风貌。可以说,在质检部门抗震救灾的战场上,几乎每一个关键地点、每场重大战役、每一次突发事件,都在《中国国门时报》记者的视野内,都留下了充满激情的文字和呼之欲出的形象。读这些文章仿佛能听到质检人“不完成任务,绝不离开”的呐喊,能看到灾区干部群众面对灾难时悲痛而坚毅的神色,能看到卫生防疫战士将自己长时间包裹在密不透风的防护服里,用双手将消毒药水喷洒到灾区的每一个角落的身影……其字里行间强烈的现场感,让人们真切地感受到,在这场大灾难面前,党中央决策的果敢,中华民族的伟力,质检队伍的无畏。
高度关注民生,确保质量安全,维护消费者权益,是国家质检总局永恒的主题和神圣的职责。身为质检总局机关和质检系统行业重要平面媒体的《中国国门时报》,对于口岸和外经贸领域的重大新闻事件、热点难点以及与现实生活关系紧密的话题,也都总是率先作出具有很高可信度和很强说服力的报道,一步步将自己的公信力树立起来。在2004年的防控禽流感疫情,2005年的应对苏丹红、猪链球菌、红火蚁、孔雀石绿、甲醛啤酒、PVC保鲜膜、输韩泡菜等一系列突发事件,2007年针对国际上部分媒体对“中国制造”的恶意炒作和“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2009年的“质量和安全年”以及今年的“质量提升”活动和上海世博会,报纸全力做好宣传工作,营造舆论氛围,为严把国门、维护安全、澄清是非、化解矛盾、打破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促进进出口贸易、维护和提升质检部门形象作出了贡献。
针对今年10月召开的全国质检科技工作会议和质检部门援疆工作座谈会,《中国国门时报》切实增强做好“两会”宣传报道工作的紧迫感、责任感,成立了由总编辑牵头、数名采编骨干组成的报道组,制定了详尽的宣传报道方案,专设了数十个版面,充分发挥记者站、通讯员的作用,对会议开闭幕式、会议中等重大新闻节点进行重点策划,重点宣传,充分利用报纸、杂志、网络等,达到了全方位、立体式的宣传效果。
《中国国门时报》用一字一句、一篇一章、一个栏目一个版面向世人证明:报纸始终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大局意识,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全心全意地服务于质检中心工作,为宣传质检事业,尤其是为宣传出入境检验检疫工作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从中央领导对质检工作的关怀重视,到质检部门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作用;从每年的“两会”,到一年一度的全国质检工作会议;从质检总局的重要工作部署,到一些突发的热点、重点事件,《中国国门时报》都能够及时、准确、全面地进行宣传报道,使全系统能够及时了解党和政府关于加强质检工作的重要方针、政策,及时了解总局的工作思路和工作重点,及时了解口岸工作的改革发展措施,对全系统的工作起到了重要的信息沟通作用、舆论导向作用和工作指导作用。通过将质检工作大众化、群众化、科普化,使社会更多地了解质检工作,从而更好地宣传质检工作,发挥他们的监督作用。
15年间,特别是2010年3月以来,一支几经风雨洗礼、坚守公正诚实、勤于学习思考、忠诚于祖国和人民、热爱党的质检事业、熟悉专业知识、活跃于口岸国门检验检疫一线的采编骨干队伍已经基本形成。他们有着扎实的理论功底、政策法律纪律功底、群众功底、知识功底和新闻业务功底,有着爱岗敬业、实事求是、艰苦奋斗、清正廉洁、严谨细致、勇于创新的作风,甘于奉献,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一年大约三分之一的时间采编人员为完成当天的重大报道任务要加班加点到深夜12点,甚至凌晨两三点钟,平均日工作量在15个小时左右。
15年间,《中国国门时报》曾多次在首都报业编校质量评选中名列前茅;曾连续11年参加“两会”的入会报道,并两次被大会新闻发言人齐怀远、曾建微点名提问;曾多次成为“广交会”、“南博会”、“农博会”等国际性大型展会组委会的指定上会报刊;本报记者还亲历九届全国人大27次常委会的采访,亲身感受了《商检法》及其《条例》(修正案)在全国人大常委会讨论通过的庄严历史时刻;本报记者采写的重大报道,总计千余篇在《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人民日报》、《经济日报》等主流媒体上刊登、转载、播报,有些报道还被海外媒体刊登。
在改革创新的征途上披荆斩棘,勇往直前……
“我们必须在坚持党的新闻工作基本方针的前提下,大胆改革创新,不仅在栏目、版面、报道方式上改革创新,而且在体制、机制上改革创新,充分地激发这张报纸的活力。”国家质检总局局长支树平对《中国国门时报》的寄语,激励着中国国门时报人在改革创新的征途上披荆斩棘,勇往直前。
进入新世纪,传媒业发展迎来大变革、大发展的时代。新兴媒体来势汹汹,文化体制改革浪潮风起云涌,报纸产业属性日益凸显。其中,2009年《中华新闻报》的轰然倒下和文化部直属的《中国文化报》整体转企改制,这两大事件成为当年报业的热点,也成为所有新闻媒体人关注的焦点。对于报业发展来说,这是一个希望与痛楚交织的时代。站在这样的历史节点上,《中国国门时报》要往何处去?中国国门时报人要往何处去?
复杂环境中的抉择,更显勇气和智慧。回首15年走过的历程,中国国门时报人享受过成功的喜悦,也饱尝了挫折的困惑。2010年3月,新一届中国质检报刊社领导班子成立后,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创新意识和服务意识,程杰社长、路维金书记的带领下,全体干部职工抖擞精神再出发,明确提出建设全国一流行业报的奋斗目标。
今年以来,《中国国门时报》深入开展大质检文化建设“三项活动”和“创先争优”活动,通过开展“建文化走廊”、“看两本书”和组织“党在我心中”诗歌朗诵等活动,改善了报社的人际关系,出现多年未见的心齐、气顺、社风好转的良好局面。5月份,《中国国门时报》将过去在农业部北区旧办公楼“灯黑”、“墙黑”的办公走廊建成了“创先争优”评报栏、图片、书画三个文化走廊,广大职工人人献艺,通过创作反映质检工作生活的艺术照片、油画、水墨画等,使走廊灯亮了起来,色彩丰富起来,文化艺术氛围浓起来,农业部北区许多同志和系统内有关领导也专门来观看。与此同时,报社领导还推荐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牛虻》两本世界名著,联系实际开展学英雄、见行动的读书活动,在广大职工中提倡“诚实做人、踏实做事、与人为善、创一流传媒”的良好风气。“七一”期间,《中国国门时报》党支部还组织开展了“党在我心中”诗歌朗诵会,质检总局机关党委常务副书记朱光沛到会参加,并希望中国国门时报“为总局新闻宣传作更大贡献”。报刊社程杰社长亲临活动现场,鼓励全体党员“发挥爱质检、爱事业、爱报社的先锋模范作用”,让报社不再有告状信、匿名信、上访者及各类影响报社发展与形象的矛盾和事件发生。报刊社党委书记路维金对活动十分重视,委托总编辑常青代表他给予鼓励。
今年以来,《中国国门时报》强化“以经营创收为重点”的工作思路,以报刊为平台,积极拓展广告经营空间,开发广告市场。除组织正常的广告活动外,还紧紧抓住社会活动策划及报纸版面策划等创收渠道,有效整合各种资源,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开展经营活动。例如,利用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出版《3·15专刊》;为配合厦门“9·8投洽会”的举办,出版了专刊;抓住举行“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契机,使本报继续成为上会报纸……此外,在当前报纸“新闻、专版、周刊”三位一体的版面格局基础上,进一步拓宽了宣传报道领域,加大了对企业、尤其是外经外贸企业的宣传服务力度,并把为企业服务作为报纸长期追求的目标。
到目前为止,《中国国门时报》已步入良性发展轨道,不仅报纸采编质量有所提高,发表了《大质检扬帆浦江》、《火红七月火热情》、《质检“红星”映“世博”》等一批重点文章和《质检大爱》等电视片,以及《企业老总话质量提升》等一批有影响的专栏系列文章。其中,仅仅10分钟的电视短片《质检大爱》5月18日在北京政协礼堂小会议厅首映后,当天就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中国之声”滚动新闻中发布了消息。在短短24小时内,先由《中国广播网》转载,随后网易、百度、新浪、搜狐、雅虎、腾讯、新华网、Google资讯网、中国质量新闻网都对此消息做了转载,甚至首都出行网、农机化肥网、广告配音网、中国演艺经纪网、温州网、安徽新闻网、星岛环球网这样的专业网、地区网和境外网也都做了转发和链接。不但展现了质检人在大灾大难中挺身而出,在国家最需要时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和力量,更让很多局外人通过其认识了质检、了解了质检、理解了质检,进而更加崇敬、尊重这一平凡而闪光的工作岗位。
从今年3月起,《中国国门时报》加大了对重点企业的联谊和宣传,仅仅8个月广告收入比往年增收200多万元,不仅职工工资有所提高,照排采编及办公环境也正在发生巨大变化。
此外,《中国国门时报》、《中国检验检疫》杂志一报一刊均在首都机场、河北石家庄、山海关、宁波栎社国际机场及厦金五通航线、中山港客运口岸开展了阅读活动,扩大了质检事业的社会影响。
俗话说:“家和万事兴”。今天的中国国门时报人对前途充满信心。下一步,报社将团结奋进,在变革中促进发展。在办报观念上,由媒体中心观向信息资源中心观转变;在发展方式上,由办报向打造信息资源平台转变;在产品形态上,由平面纸质媒体向立体多媒体转变。报纸要唱响质检之声,铺平经营之路;经营上要内挖潜力,外拓空间,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伴随质检事业成长的《中国国门时报》,为了中国质检更美好的明天,将牢记使命,再接再厉,谱写出一支支更加响亮的国门之歌。
11月22日,北京。
没有凛冽的寒风,没有漫天的大雪,有的是一方如海的天空,是温暖灿烂的阳光。这一天,《中国国门时报》迎来十五岁生日。
从1995年《中国商检报》到1999年《中国出入境检验检疫报》再到2000年《中国国门时报》,从最初黑白报到今天的彩报,3137期报纸,忠实地记录和见证了我国商检事业、出入境检验检疫事业和我国质检事业的巨大发展和变迁,真实地反映了共和国国门卫士们的艰辛努力和突出贡献。
打开记忆的闸门,历史从昨天走来……
对每一位《中国国门时报》报人来说,1995年11月22日,是一个永远铭记的日子。
这一天,报社创刊人、现任国家质检总局副局长魏传忠陪同时任国家领导人的陈慕华、外经贸部部长吴仪、人民日报副总编辑李仁臣和国家商检局的领导同志步入人民大会堂,共同见证了这个令人激动的历史时刻———《中国国门时报》的前身《中国商检报》宣告诞生。对这张襁褓中的新报刊,当时的党和国家领导人给予了殷切期许,党的总书记江泽民欣然题词勉励:“办好中国商检报,为发展对外经济贸易事业服务。”李鹏总理题词:“发挥商检优势,促进对外经济发展。”李岚清副总理题词:“为促进我国进出口商品检验工作的健康发展作出贡献。”田纪云副总理题词寄语:“发扬‘四铁’精神,强化执法意识。”此外,薄一波、姜春云、邹家华、陈慕华等中央领导同志也相继题词。
一张最早起步于鲁西小城的报纸,终于蹒跚步入首都,成为我国商检事业重要的新闻宣传平台和阵地。带着新生的喜悦与豪情,一批热血青年在魏传忠的带领下,借居一两间简陋小屋,仅以每人每月二三百元的补助,开始了理想蓝图的策划,讴歌时代风云的艰苦创业……
十五年来,我们的国家处在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同时也处于一个巨变的时代。吸吮时代的甘霖,沐浴改革的春风,报纸随着主管机关的变化和业务需要,三定其名,四度扩版,数次改版,走过了一条不断壮大的发展之路。
1999年1月1日,随着“三检合一”以后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成立,《中国商检报》更名为《中国出入境检验检疫报》。2000年4月1日,《中国出入境检验检疫报》更名为《中国国门时报》,成为覆盖检验检疫、外经贸、海关、港务、航运和边防等领域的中央级涉外经济类报纸,被誉为“国门第一报”。2001年4月10日,国家质检总局宣告成立,成为我国负责质量工作的主管部门,中国国门时报人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情系质检事业,笔颂国门风采。按照“立足检验检疫、服务外经贸、辐射口岸、面向社会”的定位,提出了“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危机意识”的办报原则,树立了“大国门、大口岸、大经贸、大世贸”的崭新理念,确立了“报刊为本、多元经营、全面发展”和“把报刊作为事业来发展,作为产业来经营”的发展思路。
在此期间,1997年1月1日《中国商检报》由周二刊变更为周三刊,2001年1月1日《中国国门时报》由周三刊变更为周四刊,2001年7月1日由周四刊变更为周五刊,2003年5月17日由周五刊变更为周六刊,2005年1月1日由周六刊变更为周五刊。此间,《中国检验检疫》和《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并入报社。到目前为止,已发展为拥有“一报二刊一网”和一个影视中心的具有一定实力的行业性宣传媒体,初步形成了以报纸为核心、多种媒介相配合、优势互补的格局。
“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瞭望者。”
对于记者的职责,美国著名报人约瑟夫·普利策有着这样的论述:“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瞭望者。”的确,社会赋予记者和媒体以守望公众利益的一个基本使命,这也是由于媒体作为社会公器的属性所决定的。
十五年来,时代在变迁,历史在发展,中国国门时报人和《中国国门时报》的社会责任却始终没有变。尤其是国家质检总局成立以来,质检事业既关系到国家经济的正常发展又与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紧密相联,质检部门时常面对大事多、急事多、难事多的局面,质检工作经常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和新闻的焦点。对此,《中国国门时报》充分发挥行业机关报的思想文化优势,坚守质检新闻主战场,弘扬质检舆论主旋律,见证了质检工作的波澜壮阔,见证了质检系统的风起云涌,见证了质检事业开拓进取的脚步。
2003年,幽灵般的SARS病毒骤然袭来,给中国以及民众带来了很大的恐慌和影响。与此同时,某些西方发达国家乘我国遭遇“非典”疫情之机对中国出口动植物产品设禁、设限。整个4月里,国家质检总局领导一直跟随国务院领导奔波在机场、码头、港口和疫情防治第一线进行调研视察,多次深入中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中国商检研究所)就抗击SARS疫情和防范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提出殷切希望和具体要求……面对来势汹涌的疫情,质检人深深感受到:“责任”二字,重如千钧。危急当头,中国商检研究所主动请缨,研制开发“食品、动植物及其产品SARS病毒检测技术”,在“远离SARS,保护生命”成为北京城里的一句流行语时,技术人员却千方百计地寻找这一毒魔,主动与其零距离接触……就在质检科技队伍投身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的同时,深深扎根于质检这片沃土中的《中国国门时报》和中国国门时报人也冲到了舆论宣传的前沿阵地,亲历、见证、记录和讴歌质检人抗击SARS的艰辛付出与巨大贡献。经历18个日日夜夜的连续奋战之后,中国商检研究所成功地研发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食品、动植物及其产品中SARS病毒的检测技术。5月8日专家组鉴定后,5月9日清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6点30分的“新闻与报纸摘要”节目中,率先播报了《中国国门时报》在头版头条刊登的这一重大消息。随后,报纸又在头版头条发表了《用生命挑战SARS幽灵———中国商检研究所研发食品、动植物及其产品中SARS病毒的检测技术纪实》。在该文的采访报道过程中,采编人员历时3天,采访数十人,了解每一细节,核实每一信息,对稿件反复修正,用原创的深度报道,真实再现了质检人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关键时刻拉得出、冲得上、打得响的精神风貌。《中国国门时报》新闻采访中心被评为“全国质检系统抗击非典先进集体”。
正如国家质检总局局长支树平在《中国国门时报》成立十周年庆典上所要求的:“报社一定要在‘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上狠下工夫,多到质检工作的第一线去采访报道,多采用群众中鲜活的事例,多运用群众中生动的语言,多出好新闻,多出好栏目,使这张报纸可读、可信、可亲,读者想看、爱看、要看,用我们质检行业的话来讲———‘以质取胜’,打出品牌,制出名牌”,中国国门时报人,就是这样用手中的笔记录着中国质检事业开创与发展的历史,关注着这段不平凡历史长河中翻滚的每一束值得颂扬的浪花……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发生后,质检人在第一时间背上行囊,检验检测、卫生检疫、特种设备等29支技术服务队先后奔赴灾区。《中国国门时报》也紧急行动起来,以对祖国、对民族、对灾区人民的真挚感情和对新闻事业的不懈追求,克服采编人员不到40人的困难,迅速从北京和各地组织派出记者11名,分赴四川成都市、都江堰市、绵阳市、北川县、平武县,重庆市,陕西汉中市、宁强县、略阳县、宝鸡市,甘肃陇南市、康县、武都、成县、礼县、天水市等地,哪里最紧急、哪里最危险,哪里就有中国国门时报人活跃的身影。他们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深入采访,对抗震救灾这场惊心动魄、激昂悲壮的特殊战役,对质检系统举全系统之力、全力投入抗震救灾的行动作了系统的、全景式的描绘。《质检深情送灾区系列部署到一线》、《有一种责任叫坚守》、《大灾面前,一位质检人的泪水与勇气》、《为了灾区学校如期开学》、《卫生检疫突击队在行动》、《再见、平武!》等近10万字的消息和通讯,近百幅新闻照片以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的方式,反映了质检战士用不分昼夜的专业工作,和灾难一较高下的精神风貌。可以说,在质检部门抗震救灾的战场上,几乎每一个关键地点、每场重大战役、每一次突发事件,都在《中国国门时报》记者的视野内,都留下了充满激情的文字和呼之欲出的形象。读这些文章仿佛能听到质检人“不完成任务,绝不离开”的呐喊,能看到灾区干部群众面对灾难时悲痛而坚毅的神色,能看到卫生防疫战士将自己长时间包裹在密不透风的防护服里,用双手将消毒药水喷洒到灾区的每一个角落的身影……其字里行间强烈的现场感,让人们真切地感受到,在这场大灾难面前,党中央决策的果敢,中华民族的伟力,质检队伍的无畏。
高度关注民生,确保质量安全,维护消费者权益,是国家质检总局永恒的主题和神圣的职责。身为质检总局机关和质检系统行业重要平面媒体的《中国国门时报》,对于口岸和外经贸领域的重大新闻事件、热点难点以及与现实生活关系紧密的话题,也都总是率先作出具有很高可信度和很强说服力的报道,一步步将自己的公信力树立起来。在2004年的防控禽流感疫情,2005年的应对苏丹红、猪链球菌、红火蚁、孔雀石绿、甲醛啤酒、PVC保鲜膜、输韩泡菜等一系列突发事件,2007年针对国际上部分媒体对“中国制造”的恶意炒作和“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2009年的“质量和安全年”以及今年的“质量提升”活动和上海世博会,报纸全力做好宣传工作,营造舆论氛围,为严把国门、维护安全、澄清是非、化解矛盾、打破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促进进出口贸易、维护和提升质检部门形象作出了贡献。
针对今年10月召开的全国质检科技工作会议和质检部门援疆工作座谈会,《中国国门时报》切实增强做好“两会”宣传报道工作的紧迫感、责任感,成立了由总编辑牵头、数名采编骨干组成的报道组,制定了详尽的宣传报道方案,专设了数十个版面,充分发挥记者站、通讯员的作用,对会议开闭幕式、会议中等重大新闻节点进行重点策划,重点宣传,充分利用报纸、杂志、网络等,达到了全方位、立体式的宣传效果。
《中国国门时报》用一字一句、一篇一章、一个栏目一个版面向世人证明:报纸始终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大局意识,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全心全意地服务于质检中心工作,为宣传质检事业,尤其是为宣传出入境检验检疫工作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从中央领导对质检工作的关怀重视,到质检部门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作用;从每年的“两会”,到一年一度的全国质检工作会议;从质检总局的重要工作部署,到一些突发的热点、重点事件,《中国国门时报》都能够及时、准确、全面地进行宣传报道,使全系统能够及时了解党和政府关于加强质检工作的重要方针、政策,及时了解总局的工作思路和工作重点,及时了解口岸工作的改革发展措施,对全系统的工作起到了重要的信息沟通作用、舆论导向作用和工作指导作用。通过将质检工作大众化、群众化、科普化,使社会更多地了解质检工作,从而更好地宣传质检工作,发挥他们的监督作用。
15年间,特别是2010年3月以来,一支几经风雨洗礼、坚守公正诚实、勤于学习思考、忠诚于祖国和人民、热爱党的质检事业、熟悉专业知识、活跃于口岸国门检验检疫一线的采编骨干队伍已经基本形成。他们有着扎实的理论功底、政策法律纪律功底、群众功底、知识功底和新闻业务功底,有着爱岗敬业、实事求是、艰苦奋斗、清正廉洁、严谨细致、勇于创新的作风,甘于奉献,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一年大约三分之一的时间采编人员为完成当天的重大报道任务要加班加点到深夜12点,甚至凌晨两三点钟,平均日工作量在15个小时左右。
15年间,《中国国门时报》曾多次在首都报业编校质量评选中名列前茅;曾连续11年参加“两会”的入会报道,并两次被大会新闻发言人齐怀远、曾建微点名提问;曾多次成为“广交会”、“南博会”、“农博会”等国际性大型展会组委会的指定上会报刊;本报记者还亲历九届全国人大27次常委会的采访,亲身感受了《商检法》及其《条例》(修正案)在全国人大常委会讨论通过的庄严历史时刻;本报记者采写的重大报道,总计千余篇在《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人民日报》、《经济日报》等主流媒体上刊登、转载、播报,有些报道还被海外媒体刊登。
在改革创新的征途上披荆斩棘,勇往直前……
“我们必须在坚持党的新闻工作基本方针的前提下,大胆改革创新,不仅在栏目、版面、报道方式上改革创新,而且在体制、机制上改革创新,充分地激发这张报纸的活力。”国家质检总局局长支树平对《中国国门时报》的寄语,激励着中国国门时报人在改革创新的征途上披荆斩棘,勇往直前。
进入新世纪,传媒业发展迎来大变革、大发展的时代。新兴媒体来势汹汹,文化体制改革浪潮风起云涌,报纸产业属性日益凸显。其中,2009年《中华新闻报》的轰然倒下和文化部直属的《中国文化报》整体转企改制,这两大事件成为当年报业的热点,也成为所有新闻媒体人关注的焦点。对于报业发展来说,这是一个希望与痛楚交织的时代。站在这样的历史节点上,《中国国门时报》要往何处去?中国国门时报人要往何处去?
复杂环境中的抉择,更显勇气和智慧。回首15年走过的历程,中国国门时报人享受过成功的喜悦,也饱尝了挫折的困惑。2010年3月,新一届中国质检报刊社领导班子成立后,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创新意识和服务意识,程杰社长、路维金书记的带领下,全体干部职工抖擞精神再出发,明确提出建设全国一流行业报的奋斗目标。
今年以来,《中国国门时报》深入开展大质检文化建设“三项活动”和“创先争优”活动,通过开展“建文化走廊”、“看两本书”和组织“党在我心中”诗歌朗诵等活动,改善了报社的人际关系,出现多年未见的心齐、气顺、社风好转的良好局面。5月份,《中国国门时报》将过去在农业部北区旧办公楼“灯黑”、“墙黑”的办公走廊建成了“创先争优”评报栏、图片、书画三个文化走廊,广大职工人人献艺,通过创作反映质检工作生活的艺术照片、油画、水墨画等,使走廊灯亮了起来,色彩丰富起来,文化艺术氛围浓起来,农业部北区许多同志和系统内有关领导也专门来观看。与此同时,报社领导还推荐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牛虻》两本世界名著,联系实际开展学英雄、见行动的读书活动,在广大职工中提倡“诚实做人、踏实做事、与人为善、创一流传媒”的良好风气。“七一”期间,《中国国门时报》党支部还组织开展了“党在我心中”诗歌朗诵会,质检总局机关党委常务副书记朱光沛到会参加,并希望中国国门时报“为总局新闻宣传作更大贡献”。报刊社程杰社长亲临活动现场,鼓励全体党员“发挥爱质检、爱事业、爱报社的先锋模范作用”,让报社不再有告状信、匿名信、上访者及各类影响报社发展与形象的矛盾和事件发生。报刊社党委书记路维金对活动十分重视,委托总编辑常青代表他给予鼓励。
今年以来,《中国国门时报》强化“以经营创收为重点”的工作思路,以报刊为平台,积极拓展广告经营空间,开发广告市场。除组织正常的广告活动外,还紧紧抓住社会活动策划及报纸版面策划等创收渠道,有效整合各种资源,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开展经营活动。例如,利用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出版《3·15专刊》;为配合厦门“9·8投洽会”的举办,出版了专刊;抓住举行“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契机,使本报继续成为上会报纸……此外,在当前报纸“新闻、专版、周刊”三位一体的版面格局基础上,进一步拓宽了宣传报道领域,加大了对企业、尤其是外经外贸企业的宣传服务力度,并把为企业服务作为报纸长期追求的目标。
到目前为止,《中国国门时报》已步入良性发展轨道,不仅报纸采编质量有所提高,发表了《大质检扬帆浦江》、《火红七月火热情》、《质检“红星”映“世博”》等一批重点文章和《质检大爱》等电视片,以及《企业老总话质量提升》等一批有影响的专栏系列文章。其中,仅仅10分钟的电视短片《质检大爱》5月18日在北京政协礼堂小会议厅首映后,当天就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中国之声”滚动新闻中发布了消息。在短短24小时内,先由《中国广播网》转载,随后网易、百度、新浪、搜狐、雅虎、腾讯、新华网、Google资讯网、中国质量新闻网都对此消息做了转载,甚至首都出行网、农机化肥网、广告配音网、中国演艺经纪网、温州网、安徽新闻网、星岛环球网这样的专业网、地区网和境外网也都做了转发和链接。不但展现了质检人在大灾大难中挺身而出,在国家最需要时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和力量,更让很多局外人通过其认识了质检、了解了质检、理解了质检,进而更加崇敬、尊重这一平凡而闪光的工作岗位。
从今年3月起,《中国国门时报》加大了对重点企业的联谊和宣传,仅仅8个月广告收入比往年增收200多万元,不仅职工工资有所提高,照排采编及办公环境也正在发生巨大变化。
此外,《中国国门时报》、《中国检验检疫》杂志一报一刊均在首都机场、河北石家庄、山海关、宁波栎社国际机场及厦金五通航线、中山港客运口岸开展了阅读活动,扩大了质检事业的社会影响。
俗话说:“家和万事兴”。今天的中国国门时报人对前途充满信心。下一步,报社将团结奋进,在变革中促进发展。在办报观念上,由媒体中心观向信息资源中心观转变;在发展方式上,由办报向打造信息资源平台转变;在产品形态上,由平面纸质媒体向立体多媒体转变。报纸要唱响质检之声,铺平经营之路;经营上要内挖潜力,外拓空间,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伴随质检事业成长的《中国国门时报》,为了中国质检更美好的明天,将牢记使命,再接再厉,谱写出一支支更加响亮的国门之歌。
- 质检总局:严厉打击添加非食用物质违法行为(2011-02-18)
- 全国质检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提出要求 统一认识 狠抓落实 努力取得反腐倡廉建设新…(2011-02-17)
- “以人为本”做好党风廉政工作(2011-02-17)
- 质检总局春节系列“生活提示”之七——国家质检总局食品专家介绍汤圆元宵选购常识(2011-02-16)
- 一手抓业务 一手抓队伍(2011-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