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质量发展的价值导向——全国政协委员建言质量发展价值导向采访记

2012年03月31日 14:11    信息来源:http://zlgls.aqsiq.gov.cn/zlgl/zlhd/201203/t20120331_214306.htm

“要让老百姓吃得安全,住得放心,呼吸到干净空气,喝上卫生水。”

“要在当前质量形势依然严峻的形势下,始终坚持把以人为本作为质量发展的价值导向,通过质量进步使大家活得更有尊严!”

3月4日,围绕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工作报告部署的“加强社会诚信建设,做好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等重点工作,政协委员开展了热烈讨论。

在这个生机盎然的春天里,以人为本的质量观,不停地撞击着人们的心灵。

导向意义超越质量本身

“这种价值导向可以给消费者以信心,其导向意义超越质量本身。”谈起把以人为本作为质量发展的价值导向,全国政协常委、江西省政协副主席陈清华如是说。

2011年圣诞节,网上疯传一张照片:英国某商场奢侈品打折,许多中国消费者群起抢购。这一方面说明了老百姓对高档品牌、高质量生活的追求,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国产产品质量确实与消费者的期望存在差距。

“在那张图片上,我看到的是中国质量尊严的缺失。”陈清华说:“如果我们不在质量发展价值观上彻底改变,我们的消费市场就永远培养不起来,我们的产品质量就会原地不动,《质量发展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提出的质量强国之魂就立不起来。”

去年“两会”,陈清华联合多个委员提交了《关于将质量强国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提案,建议国家颁布《纲要》。今年2月6日,《纲要》颁布实施,“把以人为本作为质量发展的价值导向”成为工作方针之一,陈清华对此颇感自豪。

“以人为本的质量观,很‘官话’吗?其实一点也不是。”庄威委员说,谁都想买到高品质的东西。如果在家里,今天要去修插座,明天又去捣鼓马桶,甚至因为一个电吹风响声太大吵闹了邻居,自然会让人对产品质量失去信心。“不关注人的高质量需求,而只强调卖出去了多少产品,那就不是站在‘以人为本’的角度去抓质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会成‘无本之木’”。

在国际质量管理标准体系中,以顾客——人为关注焦点,位居8项原则之首。以人为本,事实上就是将人对质量的基本需求和满意度作为质量发展的动力。

不少委员指出,强调以人为本的质量发展价值导向,就是要在质量观念上,引导全社会崇尚高质量;在质量行动上,激励生产者创造高质量;在质量目标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质量发展更要重视这个首要原则。陈清华强调,“它是每个公民赢得并保持做人尊严的底线”。

让人们呼吸清洁的空气

把握好质量发展的价值导向,必须想百姓质量之所想,急百姓质量之所急。这是不少委员的共同心声。

今年春节放鞭炮,炸红了一个大多数中国人原本有些陌生的名词:PM2.5。

自去年以来,这个衡量空气质量的指标一下子蹿红,更因为美国驻华大使馆以这个数据为标准,屡屡与我国监测的指标不符,而成为老百姓关注的热点。两会中,如何让空气质量进步,也成为委员们热议的话题。

3月1日,刚刚抵京的舒安娜委员就被媒体“曝光”提案内容:提高检测标准,提高空气质量。舒安娜表示,这份提案,是她历时半年走访了多个社区写出来的。致公党中央也专门为今年两会带来了应对新修订《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提案。

“过去,我们‘烧’的东西太多了,并且现在还在增加。”一些委员说。《中国能源发展报告(2011)》预计,2015年我国能源消费量或超41亿吨标准煤,仍然是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费国。

让老百姓呼吸上清洁的空气,迫在眉睫。一场“空气质量保卫战”以超乎老百姓想象的速度全面展开。

根治首先从标准上解决。3月2日,身为环保部副部长的吴晓青委员宣布“我国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即日发布”。声音刚落,3月3日他就被潮水一般的记者围堵住了。如何降低PM2.5浓度?吴晓青的回答与政协新闻发言人赵启正不约而同:大幅度调整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加快淘汰污染严重企业,同步提升车用燃油品质和新能源汽车,倡导绿色出行等。

其实,《纲要》“清洁生产促进工程”章节,对此也作出了明确要求:加快制定和修订标准,健全能效标志、节能产品认证,建立能源计量监测体系,严格市场准入与退出机制。

“清洁生产促进工程,是降低PM2.5浓度的最好抓手。”作为呼应,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委员提交了《提升车内空气质量、防范车内环境污染》提案,呼吁企业认真贯彻《纲要》措施,从小处入手,从身边的节能做起。他认为,我国能源消耗量虽然绝对值大,但人均消耗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节能空间巨大。3月1日,两会之前,我国首部《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也正式实施。

致公党中央的委员们强调:“其实监测并不是最终目的,我们希望的是,中国每天都流动着清洁的空气。”

解决好“安身立命”问题

在“锰超标”的锅里放上“地沟油”,炒盘“瘦肉精”,“保障房”能把你拍扁了,然后,你就成了一个化学元素周期表——这是今年网上新编的桥段。这个被很多网民转发的“段子”,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老百姓对于产品质量的现状确实还不满意。

2011年,青海、武汉等地保障房项目连续被曝出现质量安全问题。而在目前人民网的《我给发言人提问》互动留言栏目,食品安全仍是提问最多的问题。网友张筱晗无奈地说:是不是可以做些相关知识的普及,让老百姓增加识别不安全食品的能力?

中国普通老百姓固有的人本观念就是“安身立命”,以现阶段的经济水平而言,大多数人的幸福渴求就是能有自己的一套放心房,安居乐业;能吃上热热乎乎的放心饭,养生立命。

庄威委员说:“解决了这两个问题,就基本上达到了老百姓心目中的以人为本境地。”

其实这种“质量蓝图”在《纲要》“发展目标”中已经绘就:到2020年,我国农产品和食品实现优质、生态、安全,制造业主要行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质量水平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建设工程质量水平全面提升,国家重点工程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如何达到或接近这一目标?陈清华说:“关键是落实。”

许多委员立即付诸行动。冯世良等4名委员刚到北京,来不及休息,就马不停蹄地专程赶赴北京双合家园,考察保障房建设质量情况,他们提交的有关保障房“质量终身责任制”建议,得到了很多委员的响应。

针对目前国内40多万家质量水平不一的食品企业现状,刘永好委员认为,“以人为本”的“大变革”时代已经到来。他建议要做大规模,形成产业链,甚至海外并购,从根源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

庄威坦言,自己以前分管过质监工作,一个辖区几十部电梯,监管人员只有一个。怎么可能监管好?他建议,要加大对生产、流通等领域的监管执法资源配置力度,多给钱,多给人,多给物。

安徽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侯露委员则认为“堵不如疏”。她主张将检测机构“前移”,提前介入为老百姓把关。今年她提交的“放心肉”提案,内容就与此有关。她还表示,作为一名编剧,她会关注人本思考,进行这方面的文学创作。

李强委员一直呼吁要从根治企业诚信做起。“今天我们提出要重塑雷锋精神,也有以人为本质量观的内涵。”他说,自己是搞铁路技术的,甬温线特别重大事故的原因之一,就是企业不讲质量诚信,把一个未经认证的零件违规安装在设备上所致。

“我希望每年两会讨论的话题不再从毒豇豆转到毒地板,也不再从注水猪说到注胶虾。那时,才是人与自然的真正和谐,老百姓活着才有尊严。”3月3日,李强在人民大会堂接受采访的一席话,赢得了在场记者的一阵阵掌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