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强市 厦门特区30年再出发
质量问题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问题,关系转型发展,关系民生品质,关系城市形象。今年是厦门经济特区建设30周年,也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厦门市政府明确提出“实施质量强市战略”,坚持以质取胜之路,努力向质量要效益、用质量保环境、靠质量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质量振兴,圆梦30年;质量强市,30年再出发。
质量振兴助力厦门科学发展
特区建设30年来,特别是国务院《质量振兴纲要(1996年~2010年)》实施15年以来,质量工作全面融入结构优化、产业升级、拉动消费、自主创新、节约资源、环境保护等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促进了厦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一是实现经济“速度、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与1981年相比,2010年厦门市生产总值增长了103.9倍,工业总产值增长了403.2倍,财政总收入增长了280.6倍,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连续5年超过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长期位居全国前列。
二是实现“数量经济”向“质量经济”的转型。先后获得了联合国人居奖、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称号,被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列为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厦门市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主要污染物减排、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均保持全国、全省领先水平,3家企业先后获得全国质量管理先进单位、2家企业获得福建省政府质量奖、4家企业获得厦门市质量奖,自主品牌的产值约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55%。
三是形成崇尚卓越的城市质量文化。从1978年第一个“质量月”引进世界先进质量文化,大力倡导“质量第一”思想开始,厦门经过30多年的质量实践活动,从质量意识到质量制度、从产品质量到全面质量、从小质量到大质量,逐步形成崇尚质量、追求卓越、注重管理和为消费者负责的具有厦门特色的质量文化并发挥了巨大作用。
推进质量强市打造幸福厦门
推进质量强市,根本目的就是保障和提升人民生活品质,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为打造幸福厦门夯实基础。
一是狠抓产品质量。开展产品质量惠民行动,推动企业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加大对涉及健康安全的重点产品的监督抽查力度,加强质量安全预警。加快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建设,积极实施“菜篮子”、“米袋子”工程,保障城乡农副产品有效安全供给。加强生猪定点屠宰管理,加强食品药品、危险化学品等涉及人身健康安全的产品质量监管,严厉打击制假售劣等违法行为。
二是狠抓工程质量。开展工程质量惠民行动,实施住宅工程分户验收制度,强化大型公共建筑、公共交通工程、大型水利工程、住宅工程等质量安全管理。完善工程质量安全监管机制,建立健全行政执法、行业自律和中介服务相结合的监管体系,严格实施工程项目法人质量责任终身制,推行重大工程设备监理制度。大力推进节能建筑建设和改造,积极采用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推进建筑节能示范工程。
三是狠抓服务质量。以服务标准化为基础、服务品牌为纽带、服务业质量管理体系为保障,开展服务质量惠民行动,努力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重点解决服务企业规范化水平不高、品牌意识不强以及质量体系不完善等问题。
四是狠抓环境质量。实施“蓝天、碧水、绿色、宁静、洁净”等重点环保工程,提升人居环境质量。持续推进产业发展、城市建设、居民生活方式低碳化,完善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体系。积极推进环境管理体系、测量管理体系、能源管理体系认证和节能、节水、节材等产品认证,积极推行清洁生产、节能降耗。
健全工作机制促进转型发展
质量强市战略本质就是“以质量拉动经济发展,以质量衡量经济发展”的一种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模式,是综合知识产权、标准、计量、认证、品牌、技术、管理等手段的全景式长效质量工作机制。
一是深化知识产权战略。支持和鼓励企业实施专利、商标、版权等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厦门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工程”计划,积极推进国家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城市和知识产权产业化基地建设,提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值比重,提高自主知识产权特别是发明专利的拥有量。
二是深化标准化战略。重点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与新医药、新材料、节能环保、海洋高新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关键技术攻关和标准化建设,加快推进全市电子产业、机械、食品加工、纺织服装、化工等5大重点产业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积极开展服务、环境、能耗等标准的制修订和实施工作,占据市场竞争“制高点”。
三是深化品牌带动战略。围绕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重点工程领域,推动企业从产品竞争、价格竞争向质量竞争、品牌竞争转变,创建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品牌产品、品牌工程和品牌企业。
四是深化互利共赢开放战略。实施外贸商品质量提升工程,培育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出口龙头企业。支持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推进厦漳泉大都市区建设、海西城市群协作和跨省区域协作,促进区域产业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全面深化厦台质量交流与合作,促进两岸产业对接和经贸合作。
质量发展是全社会共同的事业
建设质量强市是市委、市政府的战略决策,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是贯穿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工作,更是全社会共同的事业。
一是坚持政府导向。成立质量强市战略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出台质量规划和一批具体政策,落实质量强市的人力、物力、财力。加强质量绩效评估,将质量工作考核结果纳入地方和部门主要领导政绩考核体系。
二是坚持部门协作。与具体质量领域有关的部门应当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具体抓好本领域质量水平的提高。综合管理部门要发挥引导作用,加强质量氛围和质量文化的营造。部门之间要加强协作,发挥合力,共同推进质量发展。
三是坚持企业为主。质量强市的关键是以企业为主的各种组织。要提高组织的质量诚信意识,营造独立的质量文化价值体系。要实施质量经营战略,注重学习和运用科学先进的管理方法,稳步提升质量水平,打造核心竞争力。
四是坚持社会参与。包括社会团体、新闻媒体、科研院校、中介组织等等在内的社会各界要共同参与到质量发展的进程中来,通过质量意识的提升、质量理论的创新、质量方法的改进等多种措施,形成“人人关注质量、人人享受质量”的良好氛围。
质量问题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问题,关系转型发展,关系民生品质,关系城市形象。今年是厦门经济特区建设30周年,也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厦门市政府明确提出“实施质量强市战略”,坚持以质取胜之路,努力向质量要效益、用质量保环境、靠质量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质量振兴,圆梦30年;质量强市,30年再出发。
质量振兴助力厦门科学发展
特区建设30年来,特别是国务院《质量振兴纲要(1996年~2010年)》实施15年以来,质量工作全面融入结构优化、产业升级、拉动消费、自主创新、节约资源、环境保护等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促进了厦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一是实现经济“速度、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与1981年相比,2010年厦门市生产总值增长了103.9倍,工业总产值增长了403.2倍,财政总收入增长了280.6倍,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连续5年超过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长期位居全国前列。
二是实现“数量经济”向“质量经济”的转型。先后获得了联合国人居奖、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称号,被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列为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厦门市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主要污染物减排、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均保持全国、全省领先水平,3家企业先后获得全国质量管理先进单位、2家企业获得福建省政府质量奖、4家企业获得厦门市质量奖,自主品牌的产值约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55%。
三是形成崇尚卓越的城市质量文化。从1978年第一个“质量月”引进世界先进质量文化,大力倡导“质量第一”思想开始,厦门经过30多年的质量实践活动,从质量意识到质量制度、从产品质量到全面质量、从小质量到大质量,逐步形成崇尚质量、追求卓越、注重管理和为消费者负责的具有厦门特色的质量文化并发挥了巨大作用。
推进质量强市打造幸福厦门
推进质量强市,根本目的就是保障和提升人民生活品质,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为打造幸福厦门夯实基础。
一是狠抓产品质量。开展产品质量惠民行动,推动企业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加大对涉及健康安全的重点产品的监督抽查力度,加强质量安全预警。加快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建设,积极实施“菜篮子”、“米袋子”工程,保障城乡农副产品有效安全供给。加强生猪定点屠宰管理,加强食品药品、危险化学品等涉及人身健康安全的产品质量监管,严厉打击制假售劣等违法行为。
二是狠抓工程质量。开展工程质量惠民行动,实施住宅工程分户验收制度,强化大型公共建筑、公共交通工程、大型水利工程、住宅工程等质量安全管理。完善工程质量安全监管机制,建立健全行政执法、行业自律和中介服务相结合的监管体系,严格实施工程项目法人质量责任终身制,推行重大工程设备监理制度。大力推进节能建筑建设和改造,积极采用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推进建筑节能示范工程。
三是狠抓服务质量。以服务标准化为基础、服务品牌为纽带、服务业质量管理体系为保障,开展服务质量惠民行动,努力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重点解决服务企业规范化水平不高、品牌意识不强以及质量体系不完善等问题。
四是狠抓环境质量。实施“蓝天、碧水、绿色、宁静、洁净”等重点环保工程,提升人居环境质量。持续推进产业发展、城市建设、居民生活方式低碳化,完善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体系。积极推进环境管理体系、测量管理体系、能源管理体系认证和节能、节水、节材等产品认证,积极推行清洁生产、节能降耗。
健全工作机制促进转型发展
质量强市战略本质就是“以质量拉动经济发展,以质量衡量经济发展”的一种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模式,是综合知识产权、标准、计量、认证、品牌、技术、管理等手段的全景式长效质量工作机制。
一是深化知识产权战略。支持和鼓励企业实施专利、商标、版权等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厦门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工程”计划,积极推进国家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城市和知识产权产业化基地建设,提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值比重,提高自主知识产权特别是发明专利的拥有量。
二是深化标准化战略。重点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与新医药、新材料、节能环保、海洋高新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关键技术攻关和标准化建设,加快推进全市电子产业、机械、食品加工、纺织服装、化工等5大重点产业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积极开展服务、环境、能耗等标准的制修订和实施工作,占据市场竞争“制高点”。
三是深化品牌带动战略。围绕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重点工程领域,推动企业从产品竞争、价格竞争向质量竞争、品牌竞争转变,创建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品牌产品、品牌工程和品牌企业。
四是深化互利共赢开放战略。实施外贸商品质量提升工程,培育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出口龙头企业。支持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推进厦漳泉大都市区建设、海西城市群协作和跨省区域协作,促进区域产业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全面深化厦台质量交流与合作,促进两岸产业对接和经贸合作。
质量发展是全社会共同的事业
建设质量强市是市委、市政府的战略决策,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是贯穿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工作,更是全社会共同的事业。
一是坚持政府导向。成立质量强市战略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出台质量规划和一批具体政策,落实质量强市的人力、物力、财力。加强质量绩效评估,将质量工作考核结果纳入地方和部门主要领导政绩考核体系。
二是坚持部门协作。与具体质量领域有关的部门应当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具体抓好本领域质量水平的提高。综合管理部门要发挥引导作用,加强质量氛围和质量文化的营造。部门之间要加强协作,发挥合力,共同推进质量发展。
三是坚持企业为主。质量强市的关键是以企业为主的各种组织。要提高组织的质量诚信意识,营造独立的质量文化价值体系。要实施质量经营战略,注重学习和运用科学先进的管理方法,稳步提升质量水平,打造核心竞争力。
四是坚持社会参与。包括社会团体、新闻媒体、科研院校、中介组织等等在内的社会各界要共同参与到质量发展的进程中来,通过质量意识的提升、质量理论的创新、质量方法的改进等多种措施,形成“人人关注质量、人人享受质量”的良好氛围。
- 广东省委常委、广州市委书记、市长郭永航为市长质量奖获奖企业颁奖 在质量强国、质量强省…(2023-07-28)
- 四川成都市开展第二届“走进企业看质量”活动(2023-07-28)
- 江苏省计量科学研究院雷击浪涌测试能力获得重大提升(2018-03-27)
- 立足便企惠民 助力质量提升 江苏检验检疫局着力提升认证执法监管成效(2018-03-27)
- 云南昆明市质监局“质监速度”推进“放管服(2018-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