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错账难要回引发口水仗 微信支付宝谁安全?
昨天,微信、支付宝、大众点评上了不少自媒体公号的头条,原因都与“隐私”有关。由于一起“转错账”事件,微信称对用户的隐私保护“更严格”,这遭到了支付宝的回怼:“没领会这个精神。”由于媒体曝光“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会自动共享信息”,大众点评承认设计不周并致歉,同时从今天起新增相关“暂停”功能。
口水仗:保护隐私 支付宝、微信谁安全
近日,广东省中山市黄先生误将约9万元人民币转给了一位陌生人,随即被该陌生人拉黑。此事引起广泛关注和争议。微信方面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已和那名用户联系并进行沟通,正在配合警方一起解决此问题。同时,微信还表示,“保护用户隐私是互联网公司的底线。我们要对所有用户负责,只要司法机关要求微信官方协助,我们肯定义不容辞,但如果是个人需要,不能突破底线。”
之后,有媒体通过对比微信支付和支付宝的转账方式发现,支付宝需要姓氏验证,降低了错误几率。针对这一比较,腾讯方面回应表示,“微信与支付宝两款产品的基因不一样,设计产品的出发点不同,不能简单对比。支付宝是基于电商,基于交易的,我们本身是一个社交的平台,对用户的隐私保护更严格,大家使用的频率更高。”
昨日,支付宝官微迅速转发了相关报道截图并称,“‘保护隐私’就没法保护钱的安全?对不起,我们比较笨,没领会这个精神。”支付宝方面称,支付宝转账给陌生人,一定金额以上是需要输入对方正确姓氏校验成功才可完成转账。如果“转错账”,可以拨打支付宝客服电话,在不透露对方隐私的情况下支付宝小二会直接联系对方,协商帮助找回(不能保证一定可以)。
致歉:大众点评增“一键停用”功能
昨日,有媒体报道称,美团旗下的大众点评正在号召用户使用微信登录,与好友分享动态,并给出了5元奖励。但是这款APP没有告诉用户的是,它将异常执着地帮你跟好友共享信息,关也关不掉。
据《经济日报》报道,北京消费者李女士在按照大众点评引导,用微信登录该平台后发现,大众点评会跟好友分享自己的动态。不希望自己的隐私被暴露,李女士赶紧在大众点评的隐私栏里关闭了通过微信号搜索自己的权限,并且在微信的授权里取消了对大众点评的登录授权。
但她发现,这并没有解决问题。在李女士使用微信登录的短短几天里,大众点评主动替她关注了26位微信好友,并且把他们变成了她在大众点评里的好友。就算李女士删掉了微信授权,这些好友关系依然存在,此前同步过的信息也不会删除。
对于此事,大众点评昨天下午发布说明称,第一时间展开了自查,并新增“一键停用第三方全部社交关系”功能,用户选择该功能后,即可一键停止关注微信好友,并取消微信好友对自己的关注。
保护用户隐私
何时能由被动变主动?
为何微信、支付宝、大众点评上了头条?也许因为它们是知名企业,但笔者认为更多的是源于,对于用户和平台,曝光的事件都触碰到了他们敏感的“神经”——个人隐私。
微信和支付宝打口水仗,看似热闹,但有“避重就轻”之嫌,你来我往的争论“引导”用户判断“哪家强”,至于隐私到底如何保护,也仅仅是只言片语。大众点评第一时间自查和致歉,看似诚意满满,但真能让消费者安心吗?
不管是微信、支付宝,还是大众点评,诸如此类的平台或多或少基于“社交”这一功能而形成庞大的用户群。而基于“社交”形成的生意圈成了当下的一大潮流——它们实实在在地将流量转换成了钱,于是更多的企业开始跨界做社交,提供服务型的企业更是如此。目的自然是在单靠流量已经不能再留住用户的当下,用社交形成更紧密的联系以留住用户。而一些企业则把这类社交变成了一种满足人们“窥探隐私”恶趣味的方式。“社交”也就变了味。
我们已经不止一次看到这种“先被曝光问题,再提出解决方案甚至忙于公关”的事情了,保障用户的隐私以及其他权益总是被动的。怎样能让被动变为主动?一方面,企业转换产品开发模式,把问题“前置”,尽可能完善功能;另一方面,我们还需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企业违法成本,让企业主动维护用户利益。
昨天,微信、支付宝、大众点评上了不少自媒体公号的头条,原因都与“隐私”有关。由于一起“转错账”事件,微信称对用户的隐私保护“更严格”,这遭到了支付宝的回怼:“没领会这个精神。”由于媒体曝光“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会自动共享信息”,大众点评承认设计不周并致歉,同时从今天起新增相关“暂停”功能。
口水仗:保护隐私 支付宝、微信谁安全
近日,广东省中山市黄先生误将约9万元人民币转给了一位陌生人,随即被该陌生人拉黑。此事引起广泛关注和争议。微信方面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已和那名用户联系并进行沟通,正在配合警方一起解决此问题。同时,微信还表示,“保护用户隐私是互联网公司的底线。我们要对所有用户负责,只要司法机关要求微信官方协助,我们肯定义不容辞,但如果是个人需要,不能突破底线。”
之后,有媒体通过对比微信支付和支付宝的转账方式发现,支付宝需要姓氏验证,降低了错误几率。针对这一比较,腾讯方面回应表示,“微信与支付宝两款产品的基因不一样,设计产品的出发点不同,不能简单对比。支付宝是基于电商,基于交易的,我们本身是一个社交的平台,对用户的隐私保护更严格,大家使用的频率更高。”
昨日,支付宝官微迅速转发了相关报道截图并称,“‘保护隐私’就没法保护钱的安全?对不起,我们比较笨,没领会这个精神。”支付宝方面称,支付宝转账给陌生人,一定金额以上是需要输入对方正确姓氏校验成功才可完成转账。如果“转错账”,可以拨打支付宝客服电话,在不透露对方隐私的情况下支付宝小二会直接联系对方,协商帮助找回(不能保证一定可以)。
致歉:大众点评增“一键停用”功能
昨日,有媒体报道称,美团旗下的大众点评正在号召用户使用微信登录,与好友分享动态,并给出了5元奖励。但是这款APP没有告诉用户的是,它将异常执着地帮你跟好友共享信息,关也关不掉。
据《经济日报》报道,北京消费者李女士在按照大众点评引导,用微信登录该平台后发现,大众点评会跟好友分享自己的动态。不希望自己的隐私被暴露,李女士赶紧在大众点评的隐私栏里关闭了通过微信号搜索自己的权限,并且在微信的授权里取消了对大众点评的登录授权。
但她发现,这并没有解决问题。在李女士使用微信登录的短短几天里,大众点评主动替她关注了26位微信好友,并且把他们变成了她在大众点评里的好友。就算李女士删掉了微信授权,这些好友关系依然存在,此前同步过的信息也不会删除。
对于此事,大众点评昨天下午发布说明称,第一时间展开了自查,并新增“一键停用第三方全部社交关系”功能,用户选择该功能后,即可一键停止关注微信好友,并取消微信好友对自己的关注。
保护用户隐私
何时能由被动变主动?
为何微信、支付宝、大众点评上了头条?也许因为它们是知名企业,但笔者认为更多的是源于,对于用户和平台,曝光的事件都触碰到了他们敏感的“神经”——个人隐私。
微信和支付宝打口水仗,看似热闹,但有“避重就轻”之嫌,你来我往的争论“引导”用户判断“哪家强”,至于隐私到底如何保护,也仅仅是只言片语。大众点评第一时间自查和致歉,看似诚意满满,但真能让消费者安心吗?
不管是微信、支付宝,还是大众点评,诸如此类的平台或多或少基于“社交”这一功能而形成庞大的用户群。而基于“社交”形成的生意圈成了当下的一大潮流——它们实实在在地将流量转换成了钱,于是更多的企业开始跨界做社交,提供服务型的企业更是如此。目的自然是在单靠流量已经不能再留住用户的当下,用社交形成更紧密的联系以留住用户。而一些企业则把这类社交变成了一种满足人们“窥探隐私”恶趣味的方式。“社交”也就变了味。
我们已经不止一次看到这种“先被曝光问题,再提出解决方案甚至忙于公关”的事情了,保障用户的隐私以及其他权益总是被动的。怎样能让被动变为主动?一方面,企业转换产品开发模式,把问题“前置”,尽可能完善功能;另一方面,我们还需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企业违法成本,让企业主动维护用户利益。
- 消费品质提升成车市变革核心动能(2024-11-19)
- “摇摇椅”并非“哄娃神器” 使用时应有成人看护(2024-11-12)
- 聚焦进博会|头部车企齐聚进博会 首发首展接连不断(2024-11-12)
- 套餐费用易升难降 携号转网人为设障(2024-11-05)
- 纠正电影票不能退“霸王条款”(2024-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