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支付安全风险上升 指纹识别对抗移动支付风险
随着移动支付安全技术的不断提高,多样化的安全验证方式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选择和新体验。指纹识别验证方式有望追赶支付密码及动态验证码,成为移动支付中主要验证方式之一。
中国银联近日发布了2016移动支付安全调查报告,此次调查通过商业银行、非金融支付机构的微信公众号、微博、官方网站、APP客户端等117个移动互联网入口开展在线调查,获得近59万人关注,回收有效问卷逾9万份,报告揭示了我国移动支付发展的最新进展及安全风险状况。
移动支付安全风险上升
报告显示,2016年电信诈骗案件持续高发,消费者受损比例持续走高。约有1/4的被调查者表示遭遇过电信网络诈骗并发生过损失,较2015年上升11个百分点,广东、福建、山东等沿海地区的受访者遭遇欺诈的比例相对较高,均超过40%。值得注意的是,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群体遭遇过电信诈骗比例最高,达到五成,较平均水平高出11个百分点。
根据调查,遭受电信网络欺诈的被调查者中,超过八成遭遇过盗用社交账号诈骗,较2015年同比增长了36个百分点。另外,木马链接短信和骗取短信验证码等欺诈手法也是常见的支付欺诈方式,遭遇两类手法的持卡人比例达到63%和51%。
报告还显示,64%的被调查者曾使用手机号码同时注册多个账户,包括金融类账户、社交类账户和消费类账户等,其中遭遇过电信诈骗并发生损失的比例过半,高于整体平均水平。用手机同时注册金融类账户及其他账户,如发生信息泄露,犯罪分子更易接管金融支付账户盗取资金。
曾遭受电信网络欺诈的被访者中,近三成的欺诈损失金额高于2000元。从年龄来看,两成的50岁以上的受害者损失金额超过5000元,超过平均损失比例7个百分点。在遭遇损失人群中,可全额或部分追回损失的超过五成,消费者自行承担全部欺诈损失较前年显著下降,降幅超过三成。值得注意的是,在五成自行承担全部损失的人群中,有超过四成是50岁以上中老年人。
九成受访者曾使用手机完成付款
报告还揭示出去年我国消费者移动支付方面消费行为习惯的变化。报告显示,2016年消费者网上消费金额及使用移动支付人数占比呈现双增长,其中沿海地区移动支付普及率最高。随着移动支付产品创新加快,各类移动支付在消费群体中呈现分化趋势,第三方支付的手机APP因丰富的场景受到年轻人群偏爱,高学历及中青年群体更看中支付中安全而选择云闪付系列产品。
值得关注的是,消费者对消费借贷需求更加突出,使用过电商或第三方机构账户提供的信用支付比例过半,先消费后还款已经越来越被普遍接受。
根据报告,去年有超过九成的受访者曾使用手机完成付款(在商户现场支付或远程支付)。约四成的受访者选择“大额支付用卡,小额支付选手机”,而网银支付和快捷支付的使用比例较2015年有所下滑,分别下降了15个百分点和29个百分点。
中国银联支付安全专家王宇介绍,通过调查可以看出:金融支付与科技创新深度融合,支付产品及场景更加丰富,支付更加简单、安全、方便;用户因此对移动支付的接受程度快速提高,移动支付已成为普惠金融的重要载体;服务体验不断优化,持卡人支付安全更有保障,自担风险获显著改善。
调查还显示,线下商场、便利店及餐饮类等商户是85后主力人群青睐的场所,手机支付购买游戏点卡等网络虚拟已经成为95后最常见的交易场景,20岁以下受访者使用手机购买过游戏点卡等虚拟物品比例高达97%。
移动安全支付技术不断提高
虽然当前移动支付安全依然面临严峻挑战,但近年来,随着移动支付安全投入不断加大,公众对移动支付安全感有所提升。报告显示,近半数的被调查者认为目前的主流支付方式既安全又便捷,较2015年提升5个百分点,不区分大小额均使用手机支付的比例已超过七成。
随着移动支付安全技术的不断提高,多样化的安全验证方式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选择和新体验。王宇介绍,2016年数据显示两个新特点:一是手机动态验证码使用比例较2015年下降了近10个百分点,自2010年以来首次出现下降。二是被调查者使用过指纹识别方式的比例高达46%,同比增长了2.5倍,在95后的受访者中占比最高,约占七成。指纹识别验证方式有望追赶支付密码及动态验证码,成为移动支付中主要验证方式之一。另外,U盾、数字证书这类传统验证方式使用比例呈明显下降趋势。
根据此次的调查结论,银联支付安全专家建议,消费者应进一步提升安全支付意识,通过以下途径防范可能的支付风险:
一是在金融网站减少使用手机号码注册账号,选择使用包含字母数字等更加复杂的用户名。二是关注最新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知识,提高应对欺诈能力。三是选择安全性高的支付产品,在手机上安装官方正版的安全软件,降低非法恶意程序对移动支付安全带来的风险。四是关注大额账户安全,可联系发卡银行或支付机构等,选择配有保险保障的支付产品或为自己的大额账户购买资金保障险。
调查显示,在发生欺诈后积极采取措施能防止损失进一步扩大。建议消费者在遭遇欺诈后,第一时间致电银行官方客服电话告知情况,并及时拨打110向公安机关报案。
随着移动支付安全技术的不断提高,多样化的安全验证方式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选择和新体验。指纹识别验证方式有望追赶支付密码及动态验证码,成为移动支付中主要验证方式之一。
中国银联近日发布了2016移动支付安全调查报告,此次调查通过商业银行、非金融支付机构的微信公众号、微博、官方网站、APP客户端等117个移动互联网入口开展在线调查,获得近59万人关注,回收有效问卷逾9万份,报告揭示了我国移动支付发展的最新进展及安全风险状况。
移动支付安全风险上升
报告显示,2016年电信诈骗案件持续高发,消费者受损比例持续走高。约有1/4的被调查者表示遭遇过电信网络诈骗并发生过损失,较2015年上升11个百分点,广东、福建、山东等沿海地区的受访者遭遇欺诈的比例相对较高,均超过40%。值得注意的是,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群体遭遇过电信诈骗比例最高,达到五成,较平均水平高出11个百分点。
根据调查,遭受电信网络欺诈的被调查者中,超过八成遭遇过盗用社交账号诈骗,较2015年同比增长了36个百分点。另外,木马链接短信和骗取短信验证码等欺诈手法也是常见的支付欺诈方式,遭遇两类手法的持卡人比例达到63%和51%。
报告还显示,64%的被调查者曾使用手机号码同时注册多个账户,包括金融类账户、社交类账户和消费类账户等,其中遭遇过电信诈骗并发生损失的比例过半,高于整体平均水平。用手机同时注册金融类账户及其他账户,如发生信息泄露,犯罪分子更易接管金融支付账户盗取资金。
曾遭受电信网络欺诈的被访者中,近三成的欺诈损失金额高于2000元。从年龄来看,两成的50岁以上的受害者损失金额超过5000元,超过平均损失比例7个百分点。在遭遇损失人群中,可全额或部分追回损失的超过五成,消费者自行承担全部欺诈损失较前年显著下降,降幅超过三成。值得注意的是,在五成自行承担全部损失的人群中,有超过四成是50岁以上中老年人。
九成受访者曾使用手机完成付款
报告还揭示出去年我国消费者移动支付方面消费行为习惯的变化。报告显示,2016年消费者网上消费金额及使用移动支付人数占比呈现双增长,其中沿海地区移动支付普及率最高。随着移动支付产品创新加快,各类移动支付在消费群体中呈现分化趋势,第三方支付的手机APP因丰富的场景受到年轻人群偏爱,高学历及中青年群体更看中支付中安全而选择云闪付系列产品。
值得关注的是,消费者对消费借贷需求更加突出,使用过电商或第三方机构账户提供的信用支付比例过半,先消费后还款已经越来越被普遍接受。
根据报告,去年有超过九成的受访者曾使用手机完成付款(在商户现场支付或远程支付)。约四成的受访者选择“大额支付用卡,小额支付选手机”,而网银支付和快捷支付的使用比例较2015年有所下滑,分别下降了15个百分点和29个百分点。
中国银联支付安全专家王宇介绍,通过调查可以看出:金融支付与科技创新深度融合,支付产品及场景更加丰富,支付更加简单、安全、方便;用户因此对移动支付的接受程度快速提高,移动支付已成为普惠金融的重要载体;服务体验不断优化,持卡人支付安全更有保障,自担风险获显著改善。
调查还显示,线下商场、便利店及餐饮类等商户是85后主力人群青睐的场所,手机支付购买游戏点卡等网络虚拟已经成为95后最常见的交易场景,20岁以下受访者使用手机购买过游戏点卡等虚拟物品比例高达97%。
移动安全支付技术不断提高
虽然当前移动支付安全依然面临严峻挑战,但近年来,随着移动支付安全投入不断加大,公众对移动支付安全感有所提升。报告显示,近半数的被调查者认为目前的主流支付方式既安全又便捷,较2015年提升5个百分点,不区分大小额均使用手机支付的比例已超过七成。
随着移动支付安全技术的不断提高,多样化的安全验证方式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选择和新体验。王宇介绍,2016年数据显示两个新特点:一是手机动态验证码使用比例较2015年下降了近10个百分点,自2010年以来首次出现下降。二是被调查者使用过指纹识别方式的比例高达46%,同比增长了2.5倍,在95后的受访者中占比最高,约占七成。指纹识别验证方式有望追赶支付密码及动态验证码,成为移动支付中主要验证方式之一。另外,U盾、数字证书这类传统验证方式使用比例呈明显下降趋势。
根据此次的调查结论,银联支付安全专家建议,消费者应进一步提升安全支付意识,通过以下途径防范可能的支付风险:
一是在金融网站减少使用手机号码注册账号,选择使用包含字母数字等更加复杂的用户名。二是关注最新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知识,提高应对欺诈能力。三是选择安全性高的支付产品,在手机上安装官方正版的安全软件,降低非法恶意程序对移动支付安全带来的风险。四是关注大额账户安全,可联系发卡银行或支付机构等,选择配有保险保障的支付产品或为自己的大额账户购买资金保障险。
调查显示,在发生欺诈后积极采取措施能防止损失进一步扩大。建议消费者在遭遇欺诈后,第一时间致电银行官方客服电话告知情况,并及时拨打110向公安机关报案。
- 消费品质提升成车市变革核心动能(2024-11-19)
- “摇摇椅”并非“哄娃神器” 使用时应有成人看护(2024-11-12)
- 聚焦进博会|头部车企齐聚进博会 首发首展接连不断(2024-11-12)
- 套餐费用易升难降 携号转网人为设障(2024-11-05)
- 纠正电影票不能退“霸王条款”(2024-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