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月光”到“年光” 收入没支出“跑”得快?
收入动辄五位数,自我定位中高级白领,可岁末年初盘算账单,似乎没啥“余粮”,这是一些都市年轻人的真实写照。从“月光”到“年光”,是收入“跑”得不够快还是支出“跑”得太快?
“郑漂”账单看哭网友:辛苦一年,钱都去哪儿了
河南郑州一位男青年遗留在公交车上的年终账单近日成为网络舆情的热点。在这个被遗忘的笔记本上,“郑漂”青年记录了2016年全年收支情况:月薪8000元,年收入为96000元,支出76600元。每笔花销都清清楚楚:有房租、有给家人的生活费和礼物钱、有向女朋友家送礼的支出、父母看病的支出,还有给朋友结婚的礼金,有的月份盈余不少,有的月份入不敷出。
笔记本被晒到网上后,一些网友羡慕青年收入不菲;更多网友则为这位男青年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所感动,直言“看哭了”;部分网友为这位青年的“余粮”不宽裕的经济状况而心生感慨,称“看得心酸”。
“郑漂”青年的账单在网上掀起一股岁末年初晒账单的热潮。“沪漂”青年“嗨蜇皮”晒出账单说,自己的税后收入18万元,房贷5万元,养车3万元,物业费水电煤1万元,人情来往1.8万元,给父母1.2万元,自己的吃喝玩乐6万元,最后剩下1.5万元。
总结2016年,“郑漂”青年如此写道:“手里空空如也,辛辛苦苦一年过去了,账单也出来了,却不知道钱都去哪了?”
挣得太少,还是花得太快?——收入:不低,但也许“跑”得“不够快”
2017年1月20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2016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数据显示,去年GDP增长6.7%,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3%。这是近4年来,收入增速首次低于GDP增速。
过去一年,全体居民收入可以分为五个“级别”,低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5529元,高收入组的平均值接近6万元。统计显示,10年前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786元,2016年达到33616元,金额涨了2万多元,但同比涨幅从10年前的12.2%,降到去年的5.6%。
值得注意的是,多数行业的收入增长趋势明显,但也有一些行业的收入出现负增长,行业收入出现分化。去年,国家统计局公布2015年平均工资数据,被调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53615元,同比名义增长7.3%。在非私营单位中,年平均工资最高的行业是金融业,达114777元,首次突破11万元;采矿业平均工资则多年来首次出现负增长。
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司长冯乃林解读称,在经济下行的情况下,就业人员收入增长势头不改,主要受工资政策和宏观经济总体稳定两个因素的影响。2015年,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政策调整,平均工资水平增幅明显高于往年。2015年,有27个省(区、市)上调最低工资标准,平均增幅14.9%。
——支出:家庭教育日渐“吃重”,人情往来“伤不起”
半月谈记者查阅了多份网友晒出的账单发现,单身青年的支出随意性较高,很多人也没有每月强制储蓄或者为不同的单项消费列出最高限额预算的习惯,容易造成冲动消费。
职场新人刘欣然说,自己还觉得挺会理财的,可是到了“双十一”一下子在电商网站上就花了五位数,“被打回了原形”:买回来的高跟鞋“战靴”平时根本没机会穿;美美的连衣裙太薄,利用率也有点低;唇膏真到手了才发现其实特别挑搭配和肤色,根本就不适合自己……
在外企工作的梁娜是一名小学生的妈妈,她和丈夫的年收入在60万元左右,可房贷加上水电煤网物业维修要近20万元,养车5万元,用在宝宝身上各类支出10多万元,比其他所有人的生活费支出加起来还高。教育是全家支出的“重中之重”,除了家庭年收入中固定10万元用于孩子未来留学的资金外,梁娜家用于教育的流水支出也不少:外教教授的英语培训班每周300元,一年1万多元;数学课每学期1200元,加上暑假一共要近4000元;钢琴课每周一节300元,一周去一次,考级前还得额外再请一段时间的钢琴陪练,一年要接近两万元;去年暑期游学去英国名校感受一下,十几天要3万元。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居民往往因遇上生活上的重大事件钱包“失血”,这其中,人情往来“杀伤力”尤其大。
过年也是一大传统“失血”季节。“年还没过已经花出去小1万元,一回家聚餐、K歌、加上给小辈的红包钱,领的年终奖都不够过春节一次‘失血’的。”在上海工作的白领韩雪说。
“每逢佳节被相亲”的“沪漂”青年刘刚说,去年春节,他最多的一天被排了三场相亲,从中饭、下午茶到晚饭,一直和不同的姑娘重复同样的对话。“相亲斗智斗勇就够辛苦的了,开支也实在不小,一天三场如果算上油钱、停车费,近1000元是有的。”
“新消费”时代,要给获得感“保鲜”
采访中,不少专家认为,提升居民获得感,首先应该进一步增加居民收入,做大居民收入“蛋糕”;在“开源”的同时,还应确立相匹配的消费观念。
近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激发重点群体活力带动城乡居民增收的实施意见》,提出“瞄准技能人才、新型职业农民、科技人员等增收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七大群体,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在发展中调整收入分配结构,推出差别化收入分配激励政策”。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上海市商业经济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齐晓斋说,随着“新消费”时代的来临,居民消费升级的趋势非常明显,居民更环保、更有机、更健康、更高端、更具有个性化的消费需求,在给居民带来较高附加值和体验感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意味着消费支出的提高。“比如,家庭旅游就从以前的近郊旅游、国内游扩展到海外游乃至海外深度游,很多不曾有的消费需求现在也已经能够被满足,因而尽管近年来CPI保持在一个稳定区间,居民的消费支出也伴随着消费升级而有一定的增加趋势,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部分居民的获得感似乎不强。”上海大学社会学教授顾骏说,首先要区分导致这种感受的社会因素和个人因素。诚然,随着房价的上涨,房租、房贷等“刚性支出”会有一定的增加,但大额礼金红包的旧风俗等,却是居民个人可以做出选择、可以改变的。“消费和储蓄本身是一个相对的矛盾,低消费、高储蓄的传统理财方式结余多多的同时,生活水平可能就未必尽如人意;想要多消费、低储蓄的‘任性’生活方式,‘月光’青年在享受的同时,年底就必然‘钱包空空’。”
收入动辄五位数,自我定位中高级白领,可岁末年初盘算账单,似乎没啥“余粮”,这是一些都市年轻人的真实写照。从“月光”到“年光”,是收入“跑”得不够快还是支出“跑”得太快?
“郑漂”账单看哭网友:辛苦一年,钱都去哪儿了
河南郑州一位男青年遗留在公交车上的年终账单近日成为网络舆情的热点。在这个被遗忘的笔记本上,“郑漂”青年记录了2016年全年收支情况:月薪8000元,年收入为96000元,支出76600元。每笔花销都清清楚楚:有房租、有给家人的生活费和礼物钱、有向女朋友家送礼的支出、父母看病的支出,还有给朋友结婚的礼金,有的月份盈余不少,有的月份入不敷出。
笔记本被晒到网上后,一些网友羡慕青年收入不菲;更多网友则为这位男青年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所感动,直言“看哭了”;部分网友为这位青年的“余粮”不宽裕的经济状况而心生感慨,称“看得心酸”。
“郑漂”青年的账单在网上掀起一股岁末年初晒账单的热潮。“沪漂”青年“嗨蜇皮”晒出账单说,自己的税后收入18万元,房贷5万元,养车3万元,物业费水电煤1万元,人情来往1.8万元,给父母1.2万元,自己的吃喝玩乐6万元,最后剩下1.5万元。
总结2016年,“郑漂”青年如此写道:“手里空空如也,辛辛苦苦一年过去了,账单也出来了,却不知道钱都去哪了?”
挣得太少,还是花得太快?——收入:不低,但也许“跑”得“不够快”
2017年1月20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2016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数据显示,去年GDP增长6.7%,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3%。这是近4年来,收入增速首次低于GDP增速。
过去一年,全体居民收入可以分为五个“级别”,低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5529元,高收入组的平均值接近6万元。统计显示,10年前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786元,2016年达到33616元,金额涨了2万多元,但同比涨幅从10年前的12.2%,降到去年的5.6%。
值得注意的是,多数行业的收入增长趋势明显,但也有一些行业的收入出现负增长,行业收入出现分化。去年,国家统计局公布2015年平均工资数据,被调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53615元,同比名义增长7.3%。在非私营单位中,年平均工资最高的行业是金融业,达114777元,首次突破11万元;采矿业平均工资则多年来首次出现负增长。
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司长冯乃林解读称,在经济下行的情况下,就业人员收入增长势头不改,主要受工资政策和宏观经济总体稳定两个因素的影响。2015年,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政策调整,平均工资水平增幅明显高于往年。2015年,有27个省(区、市)上调最低工资标准,平均增幅14.9%。
——支出:家庭教育日渐“吃重”,人情往来“伤不起”
半月谈记者查阅了多份网友晒出的账单发现,单身青年的支出随意性较高,很多人也没有每月强制储蓄或者为不同的单项消费列出最高限额预算的习惯,容易造成冲动消费。
职场新人刘欣然说,自己还觉得挺会理财的,可是到了“双十一”一下子在电商网站上就花了五位数,“被打回了原形”:买回来的高跟鞋“战靴”平时根本没机会穿;美美的连衣裙太薄,利用率也有点低;唇膏真到手了才发现其实特别挑搭配和肤色,根本就不适合自己……
在外企工作的梁娜是一名小学生的妈妈,她和丈夫的年收入在60万元左右,可房贷加上水电煤网物业维修要近20万元,养车5万元,用在宝宝身上各类支出10多万元,比其他所有人的生活费支出加起来还高。教育是全家支出的“重中之重”,除了家庭年收入中固定10万元用于孩子未来留学的资金外,梁娜家用于教育的流水支出也不少:外教教授的英语培训班每周300元,一年1万多元;数学课每学期1200元,加上暑假一共要近4000元;钢琴课每周一节300元,一周去一次,考级前还得额外再请一段时间的钢琴陪练,一年要接近两万元;去年暑期游学去英国名校感受一下,十几天要3万元。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居民往往因遇上生活上的重大事件钱包“失血”,这其中,人情往来“杀伤力”尤其大。
过年也是一大传统“失血”季节。“年还没过已经花出去小1万元,一回家聚餐、K歌、加上给小辈的红包钱,领的年终奖都不够过春节一次‘失血’的。”在上海工作的白领韩雪说。
“每逢佳节被相亲”的“沪漂”青年刘刚说,去年春节,他最多的一天被排了三场相亲,从中饭、下午茶到晚饭,一直和不同的姑娘重复同样的对话。“相亲斗智斗勇就够辛苦的了,开支也实在不小,一天三场如果算上油钱、停车费,近1000元是有的。”
“新消费”时代,要给获得感“保鲜”
采访中,不少专家认为,提升居民获得感,首先应该进一步增加居民收入,做大居民收入“蛋糕”;在“开源”的同时,还应确立相匹配的消费观念。
近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激发重点群体活力带动城乡居民增收的实施意见》,提出“瞄准技能人才、新型职业农民、科技人员等增收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七大群体,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在发展中调整收入分配结构,推出差别化收入分配激励政策”。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上海市商业经济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齐晓斋说,随着“新消费”时代的来临,居民消费升级的趋势非常明显,居民更环保、更有机、更健康、更高端、更具有个性化的消费需求,在给居民带来较高附加值和体验感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意味着消费支出的提高。“比如,家庭旅游就从以前的近郊旅游、国内游扩展到海外游乃至海外深度游,很多不曾有的消费需求现在也已经能够被满足,因而尽管近年来CPI保持在一个稳定区间,居民的消费支出也伴随着消费升级而有一定的增加趋势,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部分居民的获得感似乎不强。”上海大学社会学教授顾骏说,首先要区分导致这种感受的社会因素和个人因素。诚然,随着房价的上涨,房租、房贷等“刚性支出”会有一定的增加,但大额礼金红包的旧风俗等,却是居民个人可以做出选择、可以改变的。“消费和储蓄本身是一个相对的矛盾,低消费、高储蓄的传统理财方式结余多多的同时,生活水平可能就未必尽如人意;想要多消费、低储蓄的‘任性’生活方式,‘月光’青年在享受的同时,年底就必然‘钱包空空’。”
- 消费品质提升成车市变革核心动能(2024-11-19)
- “摇摇椅”并非“哄娃神器” 使用时应有成人看护(2024-11-12)
- 聚焦进博会|头部车企齐聚进博会 首发首展接连不断(2024-11-12)
- 套餐费用易升难降 携号转网人为设障(2024-11-05)
- 纠正电影票不能退“霸王条款”(2024-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