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消费评论

茶市疯狂到几时?

2021年04月23日 09:27    信息来源:http://epaper.cqn.com.cn/article/497742.html

近日,云南省临沧市的一株名叫“锦绣茶尊”的古茶树成了“网红”,其10千克“茶青开采权”,在某网络平台拍出1068万元的“天价”。此事经媒体报道,引起广泛关注,再次触发舆论关于“天价茶”的讨论。

国内茶市炒作“天价茶”现象早已有之。不光炒普洱,几乎所有名茶都曾被炒过。近十几年,国内茶拍会不断增多,各种名茶拍卖成交价一再创出新高:148万元/千克的信阳毛尖、170万元/千克的黄山毛峰、200万元/千克的太平猴魁……业内人士认为,市场炒作“天价茶”,严重背离市场规律,这会对整个茶产业造成极大伤害。

茶叶能炒起来,并炒成“天价”,与其本身的天然属性有关。茶叶生长受自然环境影响较大,一些知名茶叶产区面积小、产量低,精品茶在市场卖得就贵。当市场需求大于供给时,茶叶售价还会被进一步抬高。基于此,人为制造“稀缺性”以抬高茶叶售价,就有了依托。比如,一些商家炒作“山头茶”,就是人为制造“稀缺性”的常见手法之一。为销售茶叶,贵州省某地以茶叶产区2330米的海拔高度为卖点,注册“云上2330”商标,准备以2330元/500克的价格售卖,包装袋上写着“全球海拔最高茶园 中国高山生态有机茶之乡”。

在“稀缺性”之上,再“赋予”茶叶一些特殊功效,炒作“效果”会更佳。比如,在某电商平台,一家售卖福建土楼金线莲养肝茶的茶店,宣称该茶有降火解酒益肝清热的功效。若茶叶本身炒无可炒,就转向“文化功能”“社会价值”等领域寻找更多炒点,于是“办事茶”“送礼茶”“领导喝的茶”之类就纷纷上市了。当然,炒得最狠的,要属渲染“投资茶”“金融茶”这种路数。前些年市场热炒普洱茶,曾流传这样一个故事:一位买家花几十万元进了一些普洱茶,有懂行的朋友看到后说,现在花的是一辆宝马3系的钱,但两年后它就可以换一辆宝马5系,再过几年就是辆宝马7系了。

关于茶叶炒作,有业内人士指出,茶叶市场与其他任何市场一样,出现炒作现象不可避免。事实上,炒作是基于市场经济的自然行为,是人的逐利本性的体现,是市场参与主体的博弈。不管现在舆论如何批评、专家怎样提醒,茶叶炒作一旦出现就不会停止,它会长期存在下去。问题只在于,如何将炒作限制于一定的范围内,使其不至于影响整个行业市场健康发展。

遏制炒茶风,有两件非常重要的事要做:一是保护茶农,打击假冒。前文提到,茶叶炒作的一个重要前提是产量少,尤其是知名稀有茶叶产量更是少之又少,但是,在市面上各种高价茶并不少见,总销售量远高于产量。显然,其中混迹着大量假货。一名茶农说,小区域的毛茶不加价很难买到,在部分名山头,每年春茶季村口都会设置检查点,防止外来茶青混入。可是市场防不胜防,总有假货充斥。二是规范定价,严管茶拍。前些年,一些热门“投资茶”只要抢到货,转手就可以加价卖掉,赚钱很容易。这吸引了很多投机者,不少人不惜借钱甚至卖掉房产来炒作。当前,一些茶叶价格越炒越高,但实际上已经“有价无市”,难以变现,击鼓传花式的游戏快要接近尾声了。

要管好茶叶市场,让茶叶回归“茶喝不炒”的产品属性,第一要务是建立完善涵盖茶叶生产销售全产业链的法规标准,治理炒茶、假茶等乱象。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茶产业集中度,建立标准化的工业模式,打造有影响力的茶叶品牌,通过培育大企业以整合规范市场。同时,通过大数据手段,对茶叶的种植、加工、销售进行全过程追溯,建立全链条的品质监管体系。只有这样,茶叶市场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人们才能喝到品优价适的好茶。(中国质量报 胡立彪)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