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把“零添加”作为营销噱头
不久前,一篇刊发于在线学术刊物eFood上的论文,指出某品牌零添加酱油疑似添加了外源谷氨酸而未标注。一时间,引发业界关于食品“零添加”问题的讨论。对此,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工商大学校长孙宝国近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目前许多公众对食品添加剂仍有误解,企业不能以“零添加”作为吸引消费者的噱头。
孙宝国所说民众对食品添加剂的误解,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企业宣传的误解,一是对食品添加剂本身的误解。事实上,一些人对企业宣传的误解,更准确地说,是被企业宣传所误导。有媒体调查发现,从乳制品、饮料、火腿肠,到调味品、食用油等,预包装食品标注“零添加”“无添加”已成风气,但不同企业对此定义不尽相同。如某品牌酱油产品包装标称“零添加”是指不添加味精和防腐剂,某品牌食醋产品所标“零添加”指的是在生产过程中不添加酒精、山梨酸钾等,而一款火腿肠产品标称“零添加”则是说其不添加甜味剂、不添加着色剂等。
显然,企业所谓“零添加”,并非指不添加任何食品添加剂,只是为了突出“零添加”三个字,以引起消费者关注——如果消费者因此产生该产品更健康、更安全的关联,就更好了——这其实正是企业的目的。食品安全专家认为,企业打“零添加”牌,言外之意是不添加比添加更好,这样做应属于“恐慌式营销”。有的企业为了追求这种营销效果,对根本不含有某种成分的产品也强调“零含量”“零添加”,比如,一些植物性产品宣称“零胆固醇”,实际上,植物根本就不含有胆固醇;有的产品宣称“零蔗糖”,实际可能加了葡萄糖浆或蜂蜜等其他糖类。企业这样做,是对胆固醇、蔗糖的污名化,也会对消费者产生误导。至于有的企业在宣传中全盘否定食品添加剂,并对国家标准说三道四,就更有问题了——某婴儿食品以“添加剂,我不爱”作为卖点,称“符合婴辅标准的产品也不一定好”,只因国标也允许使用食品添加剂。
话又说回来,企业“零添加”营销伎俩能奏效,还是基于一些消费者对食品添加剂存在误解这样一个前提。多年前,有研究机构就食品添加剂问题在网上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64.7%的网民认为食品添加剂是不健康的。时至今日,许多人对食品添加剂的态度依然没有改变,有人甚至向政府部门呼吁,应全面禁用食品添加剂。据中国食品舆情中心统计,持这种观点的网民竟占到四成多。
对于食品添加剂在国内遭妖魔化的现实,有分析认为,一部分原因是有些媒体缺乏职业素养和科学精神,对有关食品安全的报道不负责任,往往未经调查证实即把锅甩给食品添加剂,让它成了食品安全的“背锅侠”。比如,人们耳熟能详的苏丹红、吊白块、三聚氰胺等,它们是典型的非法添加物,并不是食品添加剂,但有的媒体对此并不了解,直接把这些东西当成食品添加剂写进报道文字里,由此对读者产生误导。另一部分原因是一些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对食品安全标准不够了解,没有按规定要求使用食品添加剂,导致食品检测不合格。
食品添加剂被误读久矣,企业把“零添加”作为营销噱头亦久矣,由此引发的市场之乱,也早该治理了。2020年7月,
发布修改后的《食品标识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其中规定,对于食品中不含有或未使用的物质,食品标识不得标注“不添加”“零添加”“不含有”或类似字样予以强调。尽管该管理办法目前尚未出台,但征求意见稿的规定一定程度上表明了未来的监管方向。(中国质量报 胡立彪)
不久前,一篇刊发于在线学术刊物eFood上的论文,指出某品牌零添加酱油疑似添加了外源谷氨酸而未标注。一时间,引发业界关于食品“零添加”问题的讨论。对此,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工商大学校长孙宝国近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目前许多公众对食品添加剂仍有误解,企业不能以“零添加”作为吸引消费者的噱头。
孙宝国所说民众对食品添加剂的误解,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企业宣传的误解,一是对食品添加剂本身的误解。事实上,一些人对企业宣传的误解,更准确地说,是被企业宣传所误导。有媒体调查发现,从乳制品、饮料、火腿肠,到调味品、食用油等,预包装食品标注“零添加”“无添加”已成风气,但不同企业对此定义不尽相同。如某品牌酱油产品包装标称“零添加”是指不添加味精和防腐剂,某品牌食醋产品所标“零添加”指的是在生产过程中不添加酒精、山梨酸钾等,而一款火腿肠产品标称“零添加”则是说其不添加甜味剂、不添加着色剂等。
显然,企业所谓“零添加”,并非指不添加任何食品添加剂,只是为了突出“零添加”三个字,以引起消费者关注——如果消费者因此产生该产品更健康、更安全的关联,就更好了——这其实正是企业的目的。食品安全专家认为,企业打“零添加”牌,言外之意是不添加比添加更好,这样做应属于“恐慌式营销”。有的企业为了追求这种营销效果,对根本不含有某种成分的产品也强调“零含量”“零添加”,比如,一些植物性产品宣称“零胆固醇”,实际上,植物根本就不含有胆固醇;有的产品宣称“零蔗糖”,实际可能加了葡萄糖浆或蜂蜜等其他糖类。企业这样做,是对胆固醇、蔗糖的污名化,也会对消费者产生误导。至于有的企业在宣传中全盘否定食品添加剂,并对国家标准说三道四,就更有问题了——某婴儿食品以“添加剂,我不爱”作为卖点,称“符合婴辅标准的产品也不一定好”,只因国标也允许使用食品添加剂。
话又说回来,企业“零添加”营销伎俩能奏效,还是基于一些消费者对食品添加剂存在误解这样一个前提。多年前,有研究机构就食品添加剂问题在网上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64.7%的网民认为食品添加剂是不健康的。时至今日,许多人对食品添加剂的态度依然没有改变,有人甚至向政府部门呼吁,应全面禁用食品添加剂。据中国食品舆情中心统计,持这种观点的网民竟占到四成多。
对于食品添加剂在国内遭妖魔化的现实,有分析认为,一部分原因是有些媒体缺乏职业素养和科学精神,对有关食品安全的报道不负责任,往往未经调查证实即把锅甩给食品添加剂,让它成了食品安全的“背锅侠”。比如,人们耳熟能详的苏丹红、吊白块、三聚氰胺等,它们是典型的非法添加物,并不是食品添加剂,但有的媒体对此并不了解,直接把这些东西当成食品添加剂写进报道文字里,由此对读者产生误导。另一部分原因是一些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对食品安全标准不够了解,没有按规定要求使用食品添加剂,导致食品检测不合格。
食品添加剂被误读久矣,企业把“零添加”作为营销噱头亦久矣,由此引发的市场之乱,也早该治理了。2020年7月, 发布修改后的《食品标识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其中规定,对于食品中不含有或未使用的物质,食品标识不得标注“不添加”“零添加”“不含有”或类似字样予以强调。尽管该管理办法目前尚未出台,但征求意见稿的规定一定程度上表明了未来的监管方向。(中国质量报 胡立彪)
- 警惕网红产品裹挟青少年(2024-10-29)
- 福建省消委会开展灭蚊灯比较试验 木之林、澳柯玛等15款样品蚊虫捕杀率较低(2024-10-25)
- 眼部按摩仪效果到底怎么样?浙江省消保委发布眼部按摩仪比较试验结果(2024-09-25)
- 遇台风列车停运、车祸受伤没去成演唱会,猫眼平台不退费合理吗? (2024-08-21)
- 消费者不该成为网络博主直播引流的工具(2024-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