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消费评论

“消”字号产品治乱要从源头严管

2021年02月09日 10:57    信息来源:http://epaper.cqn.com.cn/article/496225.html

中消协日前发出消费警示,指出当前“消”字号产品市场存在生产过程违法添加、虚假宣传误导消费等诸多乱象,提醒消费者购买和使用“消”字号产品时一定要多加小心,切勿当成药品或化妆品使用。

不久前发生的“大头娃娃”事件,便是“消”字号产品市场乱象的一个缩影。事件中,涉事企业在其官方微信公号上宣传其销售的婴儿霜产品可“祛红止痒、修护受损皮肤”,还声称“0添加”“可用于日常护理”等,令人误以为是护肤品。但实际上,涉事企业在该产品中非法添加了激素成分氯倍他索丙酸酯。受害婴儿出现发育迟缓、多毛、脸肿大等“大头娃娃”症状,或即由此激素成分所致。

在我国,相关卫生健康方面的产品一般根据审批部门批准字号或许可证号,分为“消”字号、“妆”字号、“药”字号等。这些字号产品有明显区别。“药”字号,是由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审批的“国药准”字号,只有经过药物临床试验,确保安全有效的药品才有资格获得此批准文号并进行生产和销售。“妆”字号,是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化妆品的批准字号,国家对特殊化妆品实行注册管理,对普通化妆品实行备案管理。“消”字号,是由省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审核批准的卫生许可证号,该类产品不具备任何治疗效果,主要作用是杀菌,属于卫生消毒产品。

业内人士指出,“药”字号产品和“妆”字号产品由国家药监部门审批,不仅审批时间长,而且审批管理严格,需要企业标明所有成分和辅料。而“消”字号产品则由地方卫健部门审批,审批时间较短,检测指标也简单,企业无须标出产品所有成分。同时,企业备案环节只需自行寻找认证机构、自行送样,最终只将结果提供给地方卫健部门,而卫健部门一般也不会到现场查验。正是这种相对宽松的监管环境,给“消”字号产品预留了“作乱”空间。不少资质较差的中小企业为了尽快上市,会选择投靠“消”字号。它们或利用假样本蒙混过关,或非法添加以求“见效”,或虚假宣传忽悠消费者,逐渐把市场搞乱了。

天眼查数据显示,我国目前共有超过47万家经营范围含“抗菌、抑菌、除菌、杀菌、消毒产品、消毒用品、消字号”相关企业,这些企业中,有近31万家企业的经营范围同时包含“化妆品”,占比达65%。企业数量如此庞大,这就给监管带来难题。截至1月18日,我国有近4万家卫生消毒用品相关企业曾出现过经营异常,占相关企业总量的8.25%。有媒体搜索此前的报道发现,消毒产品冒充药品、添加激素进行宣传销售的问题长期存在,监管部门多年治理,效果并不明显。

问题出在哪儿?除了市场进入门槛低,监管力度不够也是重要原因之一。2018年修订实施的《消毒管理办法》第31条规定,消毒产品的标签(含说明书)和宣传内容必须真实,不得出现或暗示对疾病的治疗效果。违反该规定,由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行政部门责令其限期改正,可以处5000元以下罚款;造成感染性疾病暴发的,可以处5000元以上20000元以下的罚款。这样的处罚,对于可以获得高利润的“消”字号违法生产经营企业而言,不过毛毛雨,难有威慑力,对于其他企业也缺少警示作用。

显然,要根治“消”字号产品市场乱象,必须要从源头下手。一方面要提高准入门槛,完善产品备案标准、检验程序和审批流程,堵住各监管环节漏洞;一方面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违法惩处力度。业内人士认为,除了行政处罚标准应该从严从重外,刑事打击也是重要手段。若厂家故意生产问题产品,造成人身严重损害的,可依刑法“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定罪论处。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