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谣言要抓住关键
凉争冰雪甜争蜜,消得温暾顾渚茶。又到了西瓜上市季节。不过,令吃瓜群众烦恼的是,与西瓜一同上市的,还有各种有关西瓜的谣言,信与不信,都会影响心情。
最近网上有传言称,“市面上不少西瓜是用药物催熟的。瓜蒂突起就是用药了,正常的西瓜是平的或凹下去的”。其实,这是条老谣言,专家已多次辟谣——以目前的西瓜栽培技术而言,从选种到成长过程再到西瓜成熟,基本上都不会人为干预,因为自然长成的西瓜可以保持甜度,而催熟的西瓜常常会变酸。在如今先尝后买的市场背景下,催熟西瓜品相口感都不好,这样做显然得不偿失。
至于从瓜蒂形状判断是否用药,也没有科学依据。西瓜长成什么样的外形,多取决于品种。有的品种可能瓜蒂有突起,有的品种则没有这种特征形态。当然,并不排除个别西瓜出现畸形,给人不安全的观感,但这只是“观感”而已,事实上外形特立独行,并不改变其内在品质及口感。专家表示,即使西瓜使用乙烯利这种催熟剂(其作用是抑制内源生长素合成,促进果实成熟),也未见有形态发生改变的报道。
催熟之外,还有“无籽西瓜含有大量激素,是用避孕药处理来达到无籽的”“西瓜爆裂是因为打了膨大剂”“西瓜好吃是靠打针,西瓜中黄白色粗纤维部分就是打针的痕迹”等说法,都是一传再传的谣言。只要上网搜一搜,就可以搞清这些谣言的来龙去脉。
但问题是,“上网搜一搜”这么简单的事,许多人并不去做。而更有问题的是,有些人即使知道了辟谣信息,也不愿意相信——他们倒是对谣言常持“宁信其有不信其无”的态度,做出行为选择。这种心态其实并不难理解。社会心理学研究发现,谣言产生需要两个基本条件:事件的重要性和信息的模糊性。所谓“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基于食品入口的属性,对于民众而言,食品安全的重要性自不待言。高关注度之下,人会启动趋利避害的选择机制。如果有关食品安全的信息足够多也足够清晰,可以得出有利的结果,人当然会做出积极的行动;而如果信息不充分且杂乱,人无法凭已有知识明晰事件真相,那么以感性做出的第一选择就是避。而前文讲到“宁信其有不信其无”的非理性心态之所以在人类历史中从不缺市场,就是因为这是人的选择本能,尤其当相信谣言的成本比不信的(可能)后果小得多的时候,人总是倾向于选择前者。
知名研究机构尼尔森网联发布的关于食品安全知识认知、行为与需求的专项研究报告显示,公众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度达到了93.83%,但他们对食品安全科学信息的了解却只有47.73%。强烈的信息需求和缺失的科学认知之间形成矛盾,这就为谣言的产生和传播提供了条件。民众缺乏分辨能力,而且又无法便捷获得相关权威信息,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就会选择“信其有”。而这一点很容易被一些目的不纯的人所利用,他们抓住民众容易“轻信”的弱点,随便弄些材料就可以轻松炮制一条谣言。
凡遇食品安全事,在谣言形成之前说出科学、准确、权威的信息是必须的。当然,前提是首先要解决由谁说、说什么、怎样说等问题。专家指出,公众在食品安全方面表现非理性,闻谣而信而慌,是有一定现实原因的:一是食品安全环境确乎并不完善,公众缺乏安全感;二是在一些食品安全事件发生时,应对处置常不令人满意,这种情况透支了公众的信任。因此,不管是食品安全专家还是相关监管部门,均要汲取以往教训,遇事一定要尽快站出来,从自身责任出发把事情真相说清楚,给公众一个负责的交代。只有这样,才能将谣言扼杀于萌芽。
凉争冰雪甜争蜜,消得温暾顾渚茶。又到了西瓜上市季节。不过,令吃瓜群众烦恼的是,与西瓜一同上市的,还有各种有关西瓜的谣言,信与不信,都会影响心情。
最近网上有传言称,“市面上不少西瓜是用药物催熟的。瓜蒂突起就是用药了,正常的西瓜是平的或凹下去的”。其实,这是条老谣言,专家已多次辟谣——以目前的西瓜栽培技术而言,从选种到成长过程再到西瓜成熟,基本上都不会人为干预,因为自然长成的西瓜可以保持甜度,而催熟的西瓜常常会变酸。在如今先尝后买的市场背景下,催熟西瓜品相口感都不好,这样做显然得不偿失。
至于从瓜蒂形状判断是否用药,也没有科学依据。西瓜长成什么样的外形,多取决于品种。有的品种可能瓜蒂有突起,有的品种则没有这种特征形态。当然,并不排除个别西瓜出现畸形,给人不安全的观感,但这只是“观感”而已,事实上外形特立独行,并不改变其内在品质及口感。专家表示,即使西瓜使用乙烯利这种催熟剂(其作用是抑制内源生长素合成,促进果实成熟),也未见有形态发生改变的报道。
催熟之外,还有“无籽西瓜含有大量激素,是用避孕药处理来达到无籽的”“西瓜爆裂是因为打了膨大剂”“西瓜好吃是靠打针,西瓜中黄白色粗纤维部分就是打针的痕迹”等说法,都是一传再传的谣言。只要上网搜一搜,就可以搞清这些谣言的来龙去脉。
但问题是,“上网搜一搜”这么简单的事,许多人并不去做。而更有问题的是,有些人即使知道了辟谣信息,也不愿意相信——他们倒是对谣言常持“宁信其有不信其无”的态度,做出行为选择。这种心态其实并不难理解。社会心理学研究发现,谣言产生需要两个基本条件:事件的重要性和信息的模糊性。所谓“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基于食品入口的属性,对于民众而言,食品安全的重要性自不待言。高关注度之下,人会启动趋利避害的选择机制。如果有关食品安全的信息足够多也足够清晰,可以得出有利的结果,人当然会做出积极的行动;而如果信息不充分且杂乱,人无法凭已有知识明晰事件真相,那么以感性做出的第一选择就是避。而前文讲到“宁信其有不信其无”的非理性心态之所以在人类历史中从不缺市场,就是因为这是人的选择本能,尤其当相信谣言的成本比不信的(可能)后果小得多的时候,人总是倾向于选择前者。
知名研究机构尼尔森网联发布的关于食品安全知识认知、行为与需求的专项研究报告显示,公众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度达到了93.83%,但他们对食品安全科学信息的了解却只有47.73%。强烈的信息需求和缺失的科学认知之间形成矛盾,这就为谣言的产生和传播提供了条件。民众缺乏分辨能力,而且又无法便捷获得相关权威信息,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就会选择“信其有”。而这一点很容易被一些目的不纯的人所利用,他们抓住民众容易“轻信”的弱点,随便弄些材料就可以轻松炮制一条谣言。
凡遇食品安全事,在谣言形成之前说出科学、准确、权威的信息是必须的。当然,前提是首先要解决由谁说、说什么、怎样说等问题。专家指出,公众在食品安全方面表现非理性,闻谣而信而慌,是有一定现实原因的:一是食品安全环境确乎并不完善,公众缺乏安全感;二是在一些食品安全事件发生时,应对处置常不令人满意,这种情况透支了公众的信任。因此,不管是食品安全专家还是相关监管部门,均要汲取以往教训,遇事一定要尽快站出来,从自身责任出发把事情真相说清楚,给公众一个负责的交代。只有这样,才能将谣言扼杀于萌芽。
- 警惕网红产品裹挟青少年(2024-10-29)
- 福建省消委会开展灭蚊灯比较试验 木之林、澳柯玛等15款样品蚊虫捕杀率较低(2024-10-25)
- 眼部按摩仪效果到底怎么样?浙江省消保委发布眼部按摩仪比较试验结果(2024-09-25)
- 遇台风列车停运、车祸受伤没去成演唱会,猫眼平台不退费合理吗? (2024-08-21)
- 消费者不该成为网络博主直播引流的工具(2024-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