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消费评论

App收集个人信息乱象怎么治

2020年11月30日 09:58    信息来源:http://epaper.cqn.com.cn/article/494430.html

依托强大的网络信息技术,如今凭借一部手机真的可以做到“一机在手,天下我有”。但手机提供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一些麻烦。比如,个人信息被违法违规收集,埋下安全隐患。

一家调研机构近期进行的一次问卷调查显示,79.2%的受访者觉得自己的信息被过度收集了,66.1%的受访者指出很多手机App不授权就没法用,用户只能被迫接受。而广东省通信管理局日前发布的App监管情况通报显示,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对一些手机App进行检测,共发现疑似存在问题App237款,最终确定问题App88款。所存在问题,涵盖2019年11月网信办等4部门发布的《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行为认定方法》中概括的所有6类违法违规行为。

事实上,App违法违规收集个人信息问题并非现在才有,而是存在多年的老问题。根据中国互联网协会发布的报告,2016年因垃圾短信、诈骗信息、个人信息泄漏等造成的经济损失估算达915亿元。多年来,社会民众对此反映强烈,呼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保障个人信息安全。而相关政府管理部门也不断加强监管,但效果难如人意。工信部日前召开全国App个人信息保护监管会,强调将加大力度,从2021年初继续开展为期半年的专项整治,对有令不行、整改不彻底、反复出现问题、搞技术对抗的企业和App严厉处置。这表明了政府部门依法从严治理App违法违规收集个人信息行为的态度,同时也从侧面反映了这项工作很艰巨,仍存在不少现实困难。

App违法违规收集个人信息乱象难治理,难就难在其背后有巨大的利益,相关方受利益驱遣而不惮以身试法。App开发商之所以非常关注用户的通讯录、位置等隐私信息,是因为这些信息可以转化为市场价值。比如,通过收集用户信息,可以对用户进行“画像”:手机用户使用App的所有行为,如理财习惯、购物爱好、打车频率等,都可以成为标签被记录下来,经过大数据算法处理形成“用户画像”,而广告投送方可以根据这种“用户画像”所呈示的特征,进行精准广告投放。为此,App开发商会想方设法“获得”这些信息,而且信息越详细越好、越私密越好。于是用户在安装App时,常会遇到各种要求“授权”的提示,有的甚至在协议中暗藏“一次授权、长期使用”的隐秘条款,这意味着App只要启用,就可随意收集用户相关信息。对此,有业内人士指出,App开发商都是无利不起早,他们让App这么“勤奋”,“馋”的是手机里的用户信息。

由此可见,要根治违法违规收集个人信息乱象,就要盯准利益源头,用法律之剑斩断所有利益链条。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惩处力度,是第一件要做的事。将于2021年1月1日起施行的《民法典》明确了“个人信息处理”的内涵,提出处理个人信息应遵循“合法、正当、必要”原则,强制性要求“不得过度处理”个人信息,并附加了“征得自然人或者其他监护人同意”等处理个人信息的4个条件。这为制定完善个人信息保护相关法律法规提供了依据。

目前,关于个人信息保护方面,已经施行的法律法规标准包括《网络安全法》(2017年6月1日施行)、《信息安全技术个人信息安全规范》(2018年5月1日施行)等。《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近日提交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该法拟确立“告知-同意”为核心的个人信息处理一系列规则,明确国家机关对个人信息的保护义务,全面加强个人信息的法律保护。可以相信,随着更多个人信息保护法律法规的制定实施,我国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制环境将更加完善。

法规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在完善立法的同时,必须加强监管执法。网信办及行业监管部门要主动作为,对个人信息保护领域社会反映强烈的问题,开展重点整治,依法加强监管。同时,调动消费者积极性、主动性,通过民事诉讼等途径维护自身权益。针对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维权专业知识不足、调查取证能力有限、起诉成本高以及遭受的损害大小难以界定等难点,应将此类案件纳入检察机关公益诉讼范围,形成“公益诉讼+跟进监督+治理建议+专题调研+协作机制”的个人信息闭环保护模式,切实维护民众的合法权益,有效治理非法获取个人信息用于商业营销甚或违法犯罪的市场乱象。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