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消费评论

食品需要怎样的“临终关怀”

2019年09月09日 14:01    信息来源:http://www.cqn.com.cn/zgzlb/content/2019-09/09/content_7517185.htm

近日,有网友爆料盒马鲜生将当天卖不完的食品“大规模丢弃”,此事引发强烈围观。许多网友表示,这种让人痛心的浪费是“暴殄天物”。面对网友质疑,盒马鲜生回应称“左右为难”,对于销毁临期食品很无奈,目前已经尽力止损了。

事实上,干着将临期食品“大规模丢弃”这种“暴殄天物”之事者,并非盒马鲜生一家。在整个食品行业,这应该说是所有企业的通行之举。不光中国企业这么做,全球几乎所有国家和地区的食品企业都这么做。

大家都这么干,并不意味着大家都愿意干,真实的态度,是像盒马鲜生一样“左右为难”。为难之一,是造成浪费及财产损失。企业商家何尝不想把临期及过期食品都卖出去,或通过其他途径将其处理掉,最大程度止损。但这样做会带来两个风险:一是这些食品无法保障安全,销售出去可能会给食用者造成健康隐患,企业因此要承担责任;二是销售过期食品属于违法行为,面临被监管部门处罚的风险(前不久,盒马鲜生就曾因售卖过期青团被罚了5万元)。为难之二,是遭遇道德纠结。若不销毁,而是像有网友建议的那样将临期或过期食品捐给福利机构,听起来是好事,但仍要面临两个风险:一是捐赠过程涉及仓储、物流、人力、监管等环节,都需要成本投入,企业无力或不愿负担;二是如果临期或过期食品吃出问题,捐赠方就要承担相关责任,这是一种“自讨苦吃”的额外风险。

物尽其用,方得善终。如何对待临期及过期食品,让它们有一个“善终”,这不止是食品企业要思考的问题,也是全社会都要面对和解决的价值选择难题。从食品安全角度看,过期食品要销毁,但这个“销毁”并非食品生命的终结,它应该还有一个完成其最终价值的去处。日本和德国的做法或可参考。在日本,商店会将下架的食品交给专门处理垃圾的企业,后者对这些食品进行简单加工,再运送到堆肥处理工厂制成有机肥料,然后卖给农户施到田地里。这样就形成一个循环再生系统。在德国,被倒掉的食品垃圾会被用来发电。德国有专门的食品回收组织,其成员企业利用食物垃圾发酵后产生的沼气发电。而发电后剩下的生物燃油还可以再利用,既环保又可赢利。

不过,就食品本身应有的价值而言,变成肥料或用来发电,虽可算作废物利用,但远算不上“善终”,毕竟这样做价值折损太大。而要实现食品生命过程的最大价值,达成其“终”时最大之“善”,最根本的,还得从“始”之“善”做起。在这方面,也已经有一些国家在摸索,并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比如丹麦,政府和立法允许一些企业销售超过最迟销售日期的食品(过期食品或剩余食品),但这些食品需要被严格区分和监管。

在英国,食品管理部门和环保组织曾推行“废品与资源行动计划”,发起食品节约活动,倡导民众理解食品“最佳食用日期”,建议人们积极购买“临期食品”。

比起把工作做在食品“过期”之前而关注“临期”,更有预见性的“善始”工作,是量入为出,科学规划,减少食品生产。在欧洲一些国家,如丹麦和英国,企业充分利用信息时代通讯技术的便利性,将过剩食品信息通过手机App传递给相关商家及需要帮助的人群,这样可以有效减少食物浪费。另外,食品生产企业和销售企业做好规划和沟通,在订货和实际购买量方面保持最大限度的平衡,量出为入地生产加工,这也是从源头止损的“善始”之举。

就政府而言,相关食品管理部门应做好政策设计安排,完善食品生产、加工、存储、运输、销售、再利用及销毁各环节的标准法规,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抓好监管,保证食品全生命过程的质量安全及价值实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