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辨识信息很重要
人们每天都被海量的信息包围着,但只有很少一部分信息是有用的。若不加选择地接受信息,不仅会浪费时间精力,还可能被不良信息裹挟,造成损失。所以,学会辨识信息就显得非常重要。
媒体经常会发布一些监管部门的抽查信息,这些信息大多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留意它们会多有益处。比如,日前上海市市场监管局对老视镜产品进行了一次市场检查和质量抽检,发现100个批次产品有26批次不合格。主要问题是光学中心水平距离、光学中心单侧允差不合格,光学中心垂直互差不合格,镜片顶焦度不合格等。
老年人知识储备不足且更新慢,生活消费常会遇到问题,尤其需要关注权威部门发布的类似信息。至于“光学中心水平距离”等专业性很强的问题,其实不需要搞多么明白,只要在买老视镜时不买那些在不合格名单中的产品就可以了。
不过,权威部门的信息要看完整,别只关注部分信息从而产生误读,影响决策。比如,近日某媒体发布当地市场监管部门对食品接触用铝制品及容器进行抽查的结果,其中有这样的数据:“发现40批次产品中有23批次不合格,不合格率达57.5%。”有网友在跟帖中惊呼:“超过一半产品不合格,铝制品以后还能用吗?”
其实,这位网友只是被“不合格率57.5%”这个数字惊到了,他可能并未细看都是什么项目不合格——媒体消息写得很清楚,“23批次不合格产品的不合格项目均为标签标识”,后面还详细列出了不合格问题都是什么。尽管标签标识不合格也算是产品质量问题,但这些问题不影响产品功用及安全性,所以网友发出“还能用吗”疑问就有点大惊小怪了。
权威发布的信息有用,而假权威发布的信息就有害了,这个时候尤其需要睁大眼睛看清楚。近日,一家名为“中科”的保健品企业被曝出了多家门店做“药品”生意,号称其保健品可以治疗癌症、心血管疾病。其门店除了销售人员,还请来了所谓的权威“名医”现场问诊,而诊断的结果往往是——吃他们的保健品才能治愈癌症。深圳市市场监管局接到举报后,立刻对这些门店进行了查处。
据监管部门执法人员介绍,根据我国广告法等相关法律规定,保健品不属于药品,不得宣称治疗功效。被查处门店宣称其所售保健品具有“抗基因突变、防癌前病变”等治疗功效术语,涉嫌违反广告法相关规定。关于保健品,不用知道多少相关知识信息,只要记住一点就够了:宣称能治病的,有一个算一个,都是大忽悠。
拿“权威”站台,是骗子的一贯作法,从营销学角度说,这也可以算是品牌效应的一种负面应用。事实上,现实生活中品牌效应的负面性,不止于被别人误用,很多情况是品牌自身没把持好出了负面问题。
近日,上海市市场监管局集中对上海市销售的裙装、奢侈品服装和丝绸服装进行了有针对性监督抽查,共涉及166个品牌、255批次产品。检测结果显示,不合格产品56批次,不合格率达22%。不合格产品中包括蔻驰、伦敦男孩(Boy London)、奈伊茜、VOV等多家知名服装品牌。其中韩国知名女装品牌VOV一款裙装在检出pH值超标的同时,还检出了可分解致癌物质芳香胺染料。这是我国强制性标准中明确禁用的物质。这种低级而严重的问题,显然不能用“失误”来搪塞,若是明知故犯,则更是给自家品牌形象抹黑。
由上述事例可知,人们面对的信息的确十分繁杂,就连权威信息也并不总是可靠的。那么问题来了,学会辨识信息,关键是什么?其实很简单:掌握足够多的类似信息并进行对比。不过,对比本身也是需要知识储备的,而知识储备需要点滴积累,这方面没有捷径可走。当然,自己不会而利用会的人(包括亲戚朋友、搜索引擎、权威部门、司法机构等),让他们帮忙,问题就简单多了——唯一要做的,就是勤快点,行动起来。
人们每天都被海量的信息包围着,但只有很少一部分信息是有用的。若不加选择地接受信息,不仅会浪费时间精力,还可能被不良信息裹挟,造成损失。所以,学会辨识信息就显得非常重要。
媒体经常会发布一些监管部门的抽查信息,这些信息大多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留意它们会多有益处。比如,日前上海市市场监管局对老视镜产品进行了一次市场检查和质量抽检,发现100个批次产品有26批次不合格。主要问题是光学中心水平距离、光学中心单侧允差不合格,光学中心垂直互差不合格,镜片顶焦度不合格等。
老年人知识储备不足且更新慢,生活消费常会遇到问题,尤其需要关注权威部门发布的类似信息。至于“光学中心水平距离”等专业性很强的问题,其实不需要搞多么明白,只要在买老视镜时不买那些在不合格名单中的产品就可以了。
不过,权威部门的信息要看完整,别只关注部分信息从而产生误读,影响决策。比如,近日某媒体发布当地市场监管部门对食品接触用铝制品及容器进行抽查的结果,其中有这样的数据:“发现40批次产品中有23批次不合格,不合格率达57.5%。”有网友在跟帖中惊呼:“超过一半产品不合格,铝制品以后还能用吗?”
其实,这位网友只是被“不合格率57.5%”这个数字惊到了,他可能并未细看都是什么项目不合格——媒体消息写得很清楚,“23批次不合格产品的不合格项目均为标签标识”,后面还详细列出了不合格问题都是什么。尽管标签标识不合格也算是产品质量问题,但这些问题不影响产品功用及安全性,所以网友发出“还能用吗”疑问就有点大惊小怪了。
权威发布的信息有用,而假权威发布的信息就有害了,这个时候尤其需要睁大眼睛看清楚。近日,一家名为“中科”的保健品企业被曝出了多家门店做“药品”生意,号称其保健品可以治疗癌症、心血管疾病。其门店除了销售人员,还请来了所谓的权威“名医”现场问诊,而诊断的结果往往是——吃他们的保健品才能治愈癌症。深圳市市场监管局接到举报后,立刻对这些门店进行了查处。
据监管部门执法人员介绍,根据我国广告法等相关法律规定,保健品不属于药品,不得宣称治疗功效。被查处门店宣称其所售保健品具有“抗基因突变、防癌前病变”等治疗功效术语,涉嫌违反广告法相关规定。关于保健品,不用知道多少相关知识信息,只要记住一点就够了:宣称能治病的,有一个算一个,都是大忽悠。
拿“权威”站台,是骗子的一贯作法,从营销学角度说,这也可以算是品牌效应的一种负面应用。事实上,现实生活中品牌效应的负面性,不止于被别人误用,很多情况是品牌自身没把持好出了负面问题。
近日,上海市市场监管局集中对上海市销售的裙装、奢侈品服装和丝绸服装进行了有针对性监督抽查,共涉及166个品牌、255批次产品。检测结果显示,不合格产品56批次,不合格率达22%。不合格产品中包括蔻驰、伦敦男孩(Boy London)、奈伊茜、VOV等多家知名服装品牌。其中韩国知名女装品牌VOV一款裙装在检出pH值超标的同时,还检出了可分解致癌物质芳香胺染料。这是我国强制性标准中明确禁用的物质。这种低级而严重的问题,显然不能用“失误”来搪塞,若是明知故犯,则更是给自家品牌形象抹黑。
由上述事例可知,人们面对的信息的确十分繁杂,就连权威信息也并不总是可靠的。那么问题来了,学会辨识信息,关键是什么?其实很简单:掌握足够多的类似信息并进行对比。不过,对比本身也是需要知识储备的,而知识储备需要点滴积累,这方面没有捷径可走。当然,自己不会而利用会的人(包括亲戚朋友、搜索引擎、权威部门、司法机构等),让他们帮忙,问题就简单多了——唯一要做的,就是勤快点,行动起来。
- 警惕网红产品裹挟青少年(2024-10-29)
- 福建省消委会开展灭蚊灯比较试验 木之林、澳柯玛等15款样品蚊虫捕杀率较低(2024-10-25)
- 眼部按摩仪效果到底怎么样?浙江省消保委发布眼部按摩仪比较试验结果(2024-09-25)
- 遇台风列车停运、车祸受伤没去成演唱会,猫眼平台不退费合理吗? (2024-08-21)
- 消费者不该成为网络博主直播引流的工具(2024-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