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消费评论

医疗美容业亟待“整容”

2019年11月14日 11:35    信息来源:http://www.cqn.com.cn/zgzlb/content/2019-11/14/content_7771904.htm

日前,国家卫生健康委公布2019年医疗美容违法违规典型案件。梳理这些案件可以看到,有的是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擅自执业,有的是未取得执业医师资格,有的是超出诊疗范围,有的是逾期未校验而继续执业。这些典型案件不仅暴露出从业人员依法执业意识淡薄,求美者健康素养不足,也折射出医疗卫生监管机制和方式有待完善。 (11月12日《健康报》)

中国消费者协会此前数据显示,美容美发类投诉仍高居服务类投诉量前十,其中医疗美容占比超过了17%。近十年来,我国年均因为整形美容导致毁容毁形的投诉多达近两万起。有业内人士称10年间已经有20万张脸被“三非整形”(即非法医疗机构、非从事医疗美容的专业医师、非法的药品)毁掉了。

毋庸置疑,医疗美容业正在成为一种大众化服务项目。目前我国拥有超过300万家美容门店,其中40%左右属于医疗美容范畴,但仅有不足10%的美容机构拥有医疗实力,而拥有医疗美容从业资质的机构更是少之又少,远远满足不了庞大的市场需求,无证行医、跨专业行医、广告虚夸等现象大量存在。加之监管乏力,整容纠纷事件时有发生。

可以肯定,目前在整个医疗美容行业尤其是民营医疗美容业中,技术水平不均衡、管理理念和价值取向不一,存在诸多乱象。尤其是我国整形手术以每年约200%的速度增长,在巨大的利益驱使下,市场混乱,鱼龙混杂。

一方面,由于美容业易产生暴利,吸引了不少不懂医术的人来投资该行业,致使一些公立医院的整形美容科室被承包,变成了私人性质的经营机构。在利益至上驱使下,美容业变成了“毁容业”,而一些民营医疗机构,胆子更大,只要能赚钱,敢把病人当“小白鼠”,缺乏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感。

另一方面,一些民营美容机构为了获得短期效益,大量投放夸大的虚假广告。主要表现在对医生、专家的过度包装,对医疗美容项目效果的过度渲染,以及对仪器设备功效的夸大宣传。再者,非理性整容也某种程度助推了医疗美容业的乱象。

更为重要的是,美容医生整体素质良莠不齐,资质认定宽松,缺乏一个权威的评估认定。

实际上,为了规范医疗美容服务,促进医疗美容事业的健康发展,维护就医者的合法权益,早在2002年,原卫生部就实施了《医疗美容服务管理办法》。该办法对美容医疗机构的设置登记、执业人员资格、执业规则等均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同时,原卫生部在2002年对1994年制定的美容医疗机构的基本标准进行了修订,规范了美容医疗机构的准入门槛。2009年,原卫生部又制定下发了《医疗美容项目分级管理目录》,将医疗美容技术进行分级管理,明确了各类别医疗机构可以实施的美容技术范围。

尽管如此,解决医疗美容行业目前存在的问题,需要加强监管和自律双管齐下,从法律、制度层面彻底肃清行业发展乱象。

首先,要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一次医疗整形美容行业现状调查,制定切实可行的适合我国国情的医疗整形美容行业发展规划纲要。

其次,要完善和落实医疗美容行业相关的法律法规,统一行业技术操作方法和程序,推动和规范临床专业技术人员提高专业技术。有必要用法律的形式,来硬性约束和规范医疗美容业。当务之急是,要把已有的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落到实处。

再次,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协助政府主管部门做好行业监管工作,对医疗美容从业人员素质进行把关。同时,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对于不合格的机构或医生需要有退出机制。此外,充分利用现有医药资源,加大医疗美容的人才培养和产品的开发力度。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