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消费评论

扶正“假蟹”未尝不可

2019年10月22日 15:57    信息来源:http://www.cqn.com.cn/zgzlb/content/2019-10/22/content_7668283.htm

从别处拎一只大闸蟹扔阳澄湖里,再跟湖里的蟹一块儿捞出来,你能找到刚扔进去的那只吗?莫说是普通消费者分不清,就连当地蟹农也搞不准。

人们分不清、搞不准的一个不利后果,是市场上出现大量假冒阳澄湖大闸蟹。日前有报道称,尽管阳澄湖大闸蟹产地相关部门近些年不断加强防伪打假工作,但收效并不是很理想,假蟹横行的问题一直未能彻底解决。记者调查发现,现在北京市场上贴着“阳澄湖大闸蟹”标签的螃蟹,有一多半是假的。其他地方的情况大体类似。

去年9月至12月,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市场监管局开展专项整治行动,线下共查处大闸蟹经营户892家,光开具《责令改正通知书》就有223份。这些数字充分反映了当地假蟹乱市情况之严重。一位执法人员表示,阳澄湖大闸蟹打假不同于服装、食品等一般商品打假,这些商品都有检测标准,而阳澄湖大闸蟹却缺失这样的标准,这就使得造假容易辨假难,打假也常常陷于被动。

不过,检测标准缺失,并非管理上的人为失误,而假蟹多出的背后,也透露出某种市场无奈。

阳澄湖大闸蟹属于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根据规定,只有产自阳澄湖水域(共计113平方公里)内的大闸蟹,才可称为阳澄湖大闸蟹。其他蟹,哪怕只有一堤之隔的池塘所产,也不能叫阳澄湖大闸蟹。对拥有某种地域特色的产品进行保护,政策初衷是好的,不用论证,但问题的复杂性在于,阳澄湖大闸蟹产区近些年出现了一些特殊情况:一方面,由于种种原因,湖区面积不断缩小,影响了螃蟹产量;另一方面,要保护湖区自然生态,必须控制养殖面积和蟹苗投放数量。但市场对阳澄湖大闸蟹的需求却与日俱增,这就形成严重的供需矛盾。

为了向市场输送数量更多的大闸蟹,阳澄湖周边开始大力推广池塘养蟹,塘蟹的产量也超过了湖蟹。但是,这些产地为阳澄湖沿湖地区,并且使用阳澄湖水养殖的大闸蟹,却无法获得“阳澄湖”的身份。没有身份,就没有价格。塘蟹与湖蟹养殖成本差不多,但后者却因广为人知的“阳澄湖”三字而售价高出几倍。巨大的利差让塘蟹养殖户心里很不平衡,他们找商会、找政府,希望给塘蟹也贴上“阳澄湖”的标签。但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政策是硬杠杠,红线不能碰。

正路走不通,于是一些大闸蟹经营者就动歪脑筋走起偏门。既然蟹的成本、品质相差无几,又没有检测标准,只不过养殖地不同而已,这让作假变得很简单——就像文首说的那样,有人赶在阳澄湖大闸蟹“开湖”(即大规模捕蟹上市)前把塘蟹偷偷放进阳澄湖,混迹湖蟹之中,成为人们常说的“过水蟹”“洗澡蟹”。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假蟹大都戴着防伪蟹扣,其他防伪措施也一应俱全,跟真蟹无异。相比市面上那些可以通过外观、标签、防伪码等识别出来的假蟹,这种仿真度极高的原产地假蟹不仅量更大、更难防,对阳澄湖大闸蟹地标价值的伤害也最重。

这种情况让当地管理部门陷入纠结:假冒地标产品的行为要打击,但单一的堵的方式似乎并不奏效;当地螃蟹养殖产业要发展,塘蟹湖蟹养殖户的利益都要维护,不能偏颇。怎么办?经过多方论证及多年探索,苏州市阳澄湖大闸蟹行业协会将试行一种创新经营模式:在从严监管阳澄湖大闸蟹地标产品的同时,对当地优质塘蟹进行品牌推广,并形成一个集体商标,通过精心培育提高市场影响力、品牌知名度和产品附加值。简单说,这样做其实就是将“假蟹”扶正,让它们不再打阳澄湖大闸蟹的擦边球,而是另立一个新门户、再建一个新品牌,与地标产品并肩打拼市场,同靠品质赢得消费者。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