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什么提升国货自信
在不久前国家发改委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就记者提出中国消费者“海淘”风行,购买力外流的问题,发改委官员表示,这种现象的确存在,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国内居民对高品质、高端产品和服务有了旺盛的需求,而国内市场暂时没有办法满足居民需要;二是消费者对国内产品和服务信心不足。
其实,何止消费者购买力外流,在生产领域,许多国内企业也早有“海淘”的习惯。在一些企业的广告宣传中,常可看到“采用国外进口设备”之类表述,用于表明其技术水平先进、产品质量过硬。而这恰恰反证了“国内设备不济”的现实。与消费者的心理一样,企业购买国外设备并非只是崇洋心理作祟,更多还是“国内市场没有办法满足需要”及“对国货信心不足”。
不过,对于这种“信心不足”问题,还要全面看待。商务部前不久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国内消费者对家居和家装用品类、电器电子类产品没有多强的进口意愿,而且呈逐年减弱的趋势。这与很少有人“海淘”这类商品相印证。这表明,在消费结构升级过程中,该行业领域的一些国内企业通过提高技术水平已经可以生产出满足消费者需求的高品质商品。特别是家电类产品,国内企业近些年的努力有目共睹,自主品牌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达到国际领先,让曾经在国内市场不可一世的日韩家电品牌失去优势,并逐渐退出中国市场。
显然,国内消费者(也包括企业)并非是对所有国货信心不足,而是有选择性的。明白这个事实很重要,这相当于设立了一个理性的基调,接下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就有了针对性。有学者认为,部分国内消费者热衷“海淘”或者直接到境外消费,用经济学“理性人原理”来解释,其实就是人们追求“效用最大化”的一种现实结果。支配人们选择境外消费的第一个“理性”,当然是产品本身,是其具有优质优价的优势。这个道理简单,不消多说。需要重点说明的是第二个“理性”——包括产品和服务在内的消费环境。
学界一般将国内消费者境外消费称为购买力“流失”或“出逃”,这种表述暗含着对国内消费环境的不满和批评。说中国消费者更信赖洋货,与说他们对国货不放心,其语义是一样的。有学者认为,虽然境内企业已越来越注重品牌信誉,商品质量也有了很大提高,但仍不时爆出质量安全丑闻,让消费者的心不是被打动而是一再遭受打击,这使得他们对具体的某些商品失去信任,对市场监管能力和决心也心生疑虑。在食品、药品这种经济学意义上的“信任品”(即消费者对这类商品的质量处于信息不对称状态,高度依赖于信任、声誉、口碑)领域屡出问题,这对消费者的信心打击尤为严重。一个造假事件,会毁掉无数人的信任。2008年的三鹿奶粉事件几乎毁掉了国人对国产奶粉的信心;近期发生的问题疫苗事件,估计会毁掉无数人对国产疫苗的信心。类似事件除了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还会造成国民心态的不良反应,许多人爱国货的热情也就此被浇灭。
与“强扭的瓜不甜”一个道理,在国货还不够强、国内消费环境仍不尽如人意的情况下,呼吁国人热爱国货,总让人觉得有些强人所难的意思。事实上,光喊提升国货自信的口号也没有多少实际作用。有些国内游客到国外转了一圈,却扫回了不少“中国制造”的货,这事常被当作笑话,但干这种“傻事”的人却并不觉得有什么可笑。在他们看来,即使是在中国制造的,作为出口产品,其品质也比国内市场销售的更有保障(事实上,的确有出口产品与内销产品标准不一、质量不同的情况存在)。有这种心态的人并非少数,而这种心态并非一个简单的“崇洋媚外”可以概括解释。“国外的月亮就是圆”,问题不在月亮,而在看月亮的人及其看月亮时的心情。一些人更愿意接受外国产品,即使这些产品贵很多,他们也心甘情愿地掏钱,支撑这种看似非理性选择的,却是他们对国内产品及市场环境整体不信任的理性判断。
由此看来,国人消费力外流,根子在境内。而要提升国货自信,自然要加强内在修为。第一要务就是努力增加高品质产品和服务供给。要大力支持国内企业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力度,突破核心技术,带动产品创新,提升中高端产品供给质量。要积极推动国内产品品牌建设,培育一批能够展示中国制造优质形象的品牌和企业。与此同时,要大力改善国内消费环境,想方设法让国内的商业体系变得更诚信、销售流通体系变得更合理、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变得更可靠,从而使国内消费市场更具活力和吸引力。要优化消费者维权体系,畅通维权渠道,降低维权成本,让消费者愿意主动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身权益。消费者没有后顾之忧,消费信心自然也就提升了。
在不久前国家发改委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就记者提出中国消费者“海淘”风行,购买力外流的问题,发改委官员表示,这种现象的确存在,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国内居民对高品质、高端产品和服务有了旺盛的需求,而国内市场暂时没有办法满足居民需要;二是消费者对国内产品和服务信心不足。
其实,何止消费者购买力外流,在生产领域,许多国内企业也早有“海淘”的习惯。在一些企业的广告宣传中,常可看到“采用国外进口设备”之类表述,用于表明其技术水平先进、产品质量过硬。而这恰恰反证了“国内设备不济”的现实。与消费者的心理一样,企业购买国外设备并非只是崇洋心理作祟,更多还是“国内市场没有办法满足需要”及“对国货信心不足”。
不过,对于这种“信心不足”问题,还要全面看待。商务部前不久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国内消费者对家居和家装用品类、电器电子类产品没有多强的进口意愿,而且呈逐年减弱的趋势。这与很少有人“海淘”这类商品相印证。这表明,在消费结构升级过程中,该行业领域的一些国内企业通过提高技术水平已经可以生产出满足消费者需求的高品质商品。特别是家电类产品,国内企业近些年的努力有目共睹,自主品牌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达到国际领先,让曾经在国内市场不可一世的日韩家电品牌失去优势,并逐渐退出中国市场。
显然,国内消费者(也包括企业)并非是对所有国货信心不足,而是有选择性的。明白这个事实很重要,这相当于设立了一个理性的基调,接下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就有了针对性。有学者认为,部分国内消费者热衷“海淘”或者直接到境外消费,用经济学“理性人原理”来解释,其实就是人们追求“效用最大化”的一种现实结果。支配人们选择境外消费的第一个“理性”,当然是产品本身,是其具有优质优价的优势。这个道理简单,不消多说。需要重点说明的是第二个“理性”——包括产品和服务在内的消费环境。
学界一般将国内消费者境外消费称为购买力“流失”或“出逃”,这种表述暗含着对国内消费环境的不满和批评。说中国消费者更信赖洋货,与说他们对国货不放心,其语义是一样的。有学者认为,虽然境内企业已越来越注重品牌信誉,商品质量也有了很大提高,但仍不时爆出质量安全丑闻,让消费者的心不是被打动而是一再遭受打击,这使得他们对具体的某些商品失去信任,对市场监管能力和决心也心生疑虑。在食品、药品这种经济学意义上的“信任品”(即消费者对这类商品的质量处于信息不对称状态,高度依赖于信任、声誉、口碑)领域屡出问题,这对消费者的信心打击尤为严重。一个造假事件,会毁掉无数人的信任。2008年的三鹿奶粉事件几乎毁掉了国人对国产奶粉的信心;近期发生的问题疫苗事件,估计会毁掉无数人对国产疫苗的信心。类似事件除了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还会造成国民心态的不良反应,许多人爱国货的热情也就此被浇灭。
与“强扭的瓜不甜”一个道理,在国货还不够强、国内消费环境仍不尽如人意的情况下,呼吁国人热爱国货,总让人觉得有些强人所难的意思。事实上,光喊提升国货自信的口号也没有多少实际作用。有些国内游客到国外转了一圈,却扫回了不少“中国制造”的货,这事常被当作笑话,但干这种“傻事”的人却并不觉得有什么可笑。在他们看来,即使是在中国制造的,作为出口产品,其品质也比国内市场销售的更有保障(事实上,的确有出口产品与内销产品标准不一、质量不同的情况存在)。有这种心态的人并非少数,而这种心态并非一个简单的“崇洋媚外”可以概括解释。“国外的月亮就是圆”,问题不在月亮,而在看月亮的人及其看月亮时的心情。一些人更愿意接受外国产品,即使这些产品贵很多,他们也心甘情愿地掏钱,支撑这种看似非理性选择的,却是他们对国内产品及市场环境整体不信任的理性判断。
由此看来,国人消费力外流,根子在境内。而要提升国货自信,自然要加强内在修为。第一要务就是努力增加高品质产品和服务供给。要大力支持国内企业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力度,突破核心技术,带动产品创新,提升中高端产品供给质量。要积极推动国内产品品牌建设,培育一批能够展示中国制造优质形象的品牌和企业。与此同时,要大力改善国内消费环境,想方设法让国内的商业体系变得更诚信、销售流通体系变得更合理、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变得更可靠,从而使国内消费市场更具活力和吸引力。要优化消费者维权体系,畅通维权渠道,降低维权成本,让消费者愿意主动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身权益。消费者没有后顾之忧,消费信心自然也就提升了。
- 警惕网红产品裹挟青少年(2024-10-29)
- 福建省消委会开展灭蚊灯比较试验 木之林、澳柯玛等15款样品蚊虫捕杀率较低(2024-10-25)
- 眼部按摩仪效果到底怎么样?浙江省消保委发布眼部按摩仪比较试验结果(2024-09-25)
- 遇台风列车停运、车祸受伤没去成演唱会,猫眼平台不退费合理吗? (2024-08-21)
- 消费者不该成为网络博主直播引流的工具(2024-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