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消费评论

三文鱼行业规范发展需要更高标准

2018年08月21日 09:25    信息来源:http://epaper.cqn.com.cn/article/467761.html

8月10日,在青海举办的中国国际三文鱼产业发展论坛上,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成立了三文鱼分会,并正式公布了《生食三文鱼》团体标准。这份新鲜出炉的团体标准,明确将备受争议的虹鳟鱼归入三文鱼,引发了舆论争议。

关于“虹鳟鱼是否是三文鱼”的争论,并非首次。3个月前,就有一则“国内市场1/3的三文鱼”来自青海龙羊峡的新闻,引发关注。当时有网友质疑,龙羊峡出产的并非根正苗红的三文鱼,而是虹鳟鱼。因此,该团体标准引发的争论,被戏称为虹鳟“正名之战”第二季。

根据该项团体标准,“三文鱼是鲑科鱼类的统称,包括大西洋鲑、虹鳟、银鲑、王鲑、红鲑、秋鲑、粉鲑等。”然而,公众对此概念并不买账。“所有的鱼,都可以称为鱼”“蜗牛也是牛”“小龙虾也是龙虾”……网友们进行了一系列冷嘲热讽的推理。在不少专家看来,三文鱼(Sal mon)和鳟鱼(Trout)分别是指不同的鱼。上海海洋大学教授陈舜胜表示,中国人所称的三文鱼主要是指大西洋鲑(深海鱼),而虹鳟是淡水鱼,形态和太平洋鲑接近。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钟凯也否认虹鳟为三文鱼,并指出“美国FDA明确说,虹鳟不许叫三文鱼。”

虹鳟能否生食,也引发了诸多质疑。虽然海水鱼和淡水鱼都可能有寄生虫,但海水鱼的寄生虫种类少,加上海水渗透压高,到人类体内往往因环境不合适,不会长成成虫;而生食虹鳟可能感染肝吸虫、肺吸虫等寄生虫,危害健康。

据悉,本次团体标准明确了寄生虫指标,入吸虫囊蚴、线虫幼虫、绦虫裂头蚴均不得检出;对生食三文鱼原料做出了规定,“应符合鲜、冻动物性水产品卫生标准规定,养殖全程应使用人工膨化配合饲料。对于不具备寄生虫源头风险控制措施的原料应当经过以下任何一种方式的冷冻,以杀灭寄生虫:-20°C以下连续冷冻24小时,-35°C以下连续冷冻15小时。”也就是说,养殖全程使用人工膨化配合饲料的淡水虹鳟鱼不需要经过冷冻处理,养殖不达标的虹鳟鱼要先冷冻以杀灭寄生虫。对此,中国疾控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CDC)健康教育与检测中心副主任陈韶红认为,这种导向将会带来更高的寄生虫感染风险。“三文鱼是否感染寄生虫不仅与养殖饲料有关,也与养殖的环境有着密切关系。尽管使用人工膨化配合饲料养殖,如果饲养环境受到各种动物排泄物污染,也存在寄生虫感染的风险。”一些业内人士还提出,正规商家售卖的虹鳟可能会按标准方法养殖,完成寄生虫源头风险控制,但一些不法商家可能不会这么做,为生食虹鳟带来食品安全风险。

此外,从产品价值和终端价格来看,淡水养殖的虹鳟远低于传统意义上的三文鱼。一直以来,都有不法商家用虹鳟冒充三文鱼。虽然团体标准对产品标签作出了明确要求:预包装产品的标签应标注原料鱼产地以及种名,方便消费者从包装上识别虹鳟和大西洋鲑,如三文鱼(大西洋鲑)、三文鱼(虹鳟)等。但由于团体标准只对内部有约束力,而对其他商家不具有强制性,很难保证少数水产商家不进行“浑水摸鱼”。“如今两种产品都叫三文鱼,不法商家更是可以明目张胆地用虹鳟冒充大西洋鲑,分不清的消费者很容易上当”,有业界人士对该团体标准能否切实解决冒充问题表示担忧。一些消费者提出,把相对廉价的虹鳟强行称作“三文鱼”,有强行“傍大款”获利的嫌疑。

应该看到,语言是约定俗成的,即使通过规定学名,把标准扩大了,但如果和公众普遍认知不符,被很难被广泛接受,甚至会引起负面效应。据了解,5月份以来,有关三文鱼的食品安全问题就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波及整个行业。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会长崔和表示,对整个国产三文鱼行业而言,影响颇为明显,国内主要大城市的三文鱼销量明显下滑。该团体标准的出台,也并未达到统一标准的效果。有网友表示,“虽然我更适合吃做熟的虹鳟,但我拒绝把虹鳟叫成三文鱼。”“最可怕的是,用深海三文鱼的价格,吃了淡水养殖的虹鳟”,甚至不少网友写出了“三文鱼,再见”。

对此,有业内专家表示,要想让消费者普遍接受虹鳟鱼,行业可以在擦亮虹鳟鱼品牌,加强消费者教育上下功夫。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