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破谣言只需动动手指
近日网传一段“甘肃天水某馒头销售点的馒头掺有卫生纸”的视频,引起关注。视频里,一人把馒头放进水中浸泡并用手反复揉搓,不久后就出现类似卫生纸的残留物。视频在网上传播后,天水食药监部门对该馒头销售点进行了执法检查,发现加工馒头的原辅料均为合格产品,未见卫生纸和其他非食品添加物。
对于网传视频中“馒头泡水揉搓出卫生纸”的现象,食药监部门解释称,所谓的“卫生纸”其实是面筋质(不溶性蛋白质),只要把馒头泡在水中用手捏都会产生这种感官看起来形似纤维的物质,属于正常现象。从生产技术上讲,馒头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增白、疏松、防腐、降低生产成本,添加卫生纸没有任何必要性。
显然,这段看似“有图有真相”的视频是淆乱真相的谣言。其实,我们在生活中见到的绝大多数谣言,都不经推敲,很容易被识破,只要动动手指就行了——上网查一下,或向有关部门打个电话问问。
比如近日微信朋友圈有传:“菌类和茄子一起吃有毒,医大已死17人”。上网一查就知道,这是一条老谣言,十多年前就已经被辟谣:医学专家称,茄子及新鲜的菌类如蘑菇、香菇等均为营养丰富、安全健康的常见食品,两者同吃不会产生任何不良反应,更不会产生毒素——除非菌类本身有毒。按说这一老谣言虽进行了改头换面的包装,内容却还是“食物相克”的套路,没什么新鲜,可为什么还是有不少相信,一传再传呢?原因很简单,除了缺乏最基本的生活常识,这些传谣之人都比较懒,连动动手指上网查一下这点事都懒得做。
有人说,食品安全事关生命健康,对待一些网传说法,还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保险。这种谨小慎微的态度好像挺有道理,但其实还是盲信作怪,是缺乏理性的表现。别的不说,被这种心理左右会丢失诸多快乐——比如,若听信“西瓜注射甜蜜素”的谣言而不吃西瓜了,那“空调、wifi、西瓜”这“夏日三宝”就将缺一宝,夏天的打开方式就不对,怎么做快乐的“吃瓜群众”?
关于“西瓜打针”,早有人做过试验,证实这是毫无技术含量的谣言:在西瓜内注射色素,会大大缩短西瓜的保质期,且无法实现整个西瓜颜色分布均匀的目的。也就是说,通过向西瓜内注射甜味剂达到提升西瓜甜味的目的是无法实现的,瓜农们根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往西瓜里注射色素和甜味剂,增加成本的同时,西瓜还更容易腐烂。
事实上,不只西瓜不能打靠甜蜜素增甜,其他水果也不行。从网上搜索发现,关于水果增甜的谣言还涉及冬枣、橙子、香瓜、桃子、苹果等等,谣传添加的方式主要有浸泡、注射、喷洒等多种。受谣言的影响,一些消费者对于水果的食用安全产生了怀疑,认为摄入添加了甜蜜素的水果不利于身体健康。显然,作为食品添加剂的甜蜜素也因反复在各种谣言中出现而背了黑锅成了“坏人”。其实,甜蜜素学名环己基氨基磺酸钠,是一种国际通用的食品添加剂,可用于饮料、果汁、冰激凌、糕点及蜜饯等食物中。
当然,动动手指戳破谣言,不光是为了自己的健康安全,有时候也能给他人带来好处,避免损失。最近有一条“爽歪歪等7种饮料含致白血病的肉毒杆菌”的谣言,因指名道姓,让企业很受伤。医学专家辟谣称,虽然人类白血病发病机制还不完全清楚,但从目前医学研究成果看,可能诱发的因素中并不包含肉毒杆菌,现在尚没有证据能表明肉毒杆菌会引发白血病。同时,现在市面上正规生产的饮料,一般不会存在肉毒杆菌。
这类谣言明显是有人故意为之,目的就是要败坏企业名声,扰乱市场秩序。这时动动手指向政府监管部门、公安机关进行举报,就不单纯是个人行为,而是具有社会价值的正义之举了。
近日网传一段“甘肃天水某馒头销售点的馒头掺有卫生纸”的视频,引起关注。视频里,一人把馒头放进水中浸泡并用手反复揉搓,不久后就出现类似卫生纸的残留物。视频在网上传播后,天水食药监部门对该馒头销售点进行了执法检查,发现加工馒头的原辅料均为合格产品,未见卫生纸和其他非食品添加物。
对于网传视频中“馒头泡水揉搓出卫生纸”的现象,食药监部门解释称,所谓的“卫生纸”其实是面筋质(不溶性蛋白质),只要把馒头泡在水中用手捏都会产生这种感官看起来形似纤维的物质,属于正常现象。从生产技术上讲,馒头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增白、疏松、防腐、降低生产成本,添加卫生纸没有任何必要性。
显然,这段看似“有图有真相”的视频是淆乱真相的谣言。其实,我们在生活中见到的绝大多数谣言,都不经推敲,很容易被识破,只要动动手指就行了——上网查一下,或向有关部门打个电话问问。
比如近日微信朋友圈有传:“菌类和茄子一起吃有毒,医大已死17人”。上网一查就知道,这是一条老谣言,十多年前就已经被辟谣:医学专家称,茄子及新鲜的菌类如蘑菇、香菇等均为营养丰富、安全健康的常见食品,两者同吃不会产生任何不良反应,更不会产生毒素——除非菌类本身有毒。按说这一老谣言虽进行了改头换面的包装,内容却还是“食物相克”的套路,没什么新鲜,可为什么还是有不少相信,一传再传呢?原因很简单,除了缺乏最基本的生活常识,这些传谣之人都比较懒,连动动手指上网查一下这点事都懒得做。
有人说,食品安全事关生命健康,对待一些网传说法,还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保险。这种谨小慎微的态度好像挺有道理,但其实还是盲信作怪,是缺乏理性的表现。别的不说,被这种心理左右会丢失诸多快乐——比如,若听信“西瓜注射甜蜜素”的谣言而不吃西瓜了,那“空调、wifi、西瓜”这“夏日三宝”就将缺一宝,夏天的打开方式就不对,怎么做快乐的“吃瓜群众”?
关于“西瓜打针”,早有人做过试验,证实这是毫无技术含量的谣言:在西瓜内注射色素,会大大缩短西瓜的保质期,且无法实现整个西瓜颜色分布均匀的目的。也就是说,通过向西瓜内注射甜味剂达到提升西瓜甜味的目的是无法实现的,瓜农们根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往西瓜里注射色素和甜味剂,增加成本的同时,西瓜还更容易腐烂。
事实上,不只西瓜不能打靠甜蜜素增甜,其他水果也不行。从网上搜索发现,关于水果增甜的谣言还涉及冬枣、橙子、香瓜、桃子、苹果等等,谣传添加的方式主要有浸泡、注射、喷洒等多种。受谣言的影响,一些消费者对于水果的食用安全产生了怀疑,认为摄入添加了甜蜜素的水果不利于身体健康。显然,作为食品添加剂的甜蜜素也因反复在各种谣言中出现而背了黑锅成了“坏人”。其实,甜蜜素学名环己基氨基磺酸钠,是一种国际通用的食品添加剂,可用于饮料、果汁、冰激凌、糕点及蜜饯等食物中。
当然,动动手指戳破谣言,不光是为了自己的健康安全,有时候也能给他人带来好处,避免损失。最近有一条“爽歪歪等7种饮料含致白血病的肉毒杆菌”的谣言,因指名道姓,让企业很受伤。医学专家辟谣称,虽然人类白血病发病机制还不完全清楚,但从目前医学研究成果看,可能诱发的因素中并不包含肉毒杆菌,现在尚没有证据能表明肉毒杆菌会引发白血病。同时,现在市面上正规生产的饮料,一般不会存在肉毒杆菌。
这类谣言明显是有人故意为之,目的就是要败坏企业名声,扰乱市场秩序。这时动动手指向政府监管部门、公安机关进行举报,就不单纯是个人行为,而是具有社会价值的正义之举了。
- 警惕网红产品裹挟青少年(2024-10-29)
- 福建省消委会开展灭蚊灯比较试验 木之林、澳柯玛等15款样品蚊虫捕杀率较低(2024-10-25)
- 眼部按摩仪效果到底怎么样?浙江省消保委发布眼部按摩仪比较试验结果(2024-09-25)
- 遇台风列车停运、车祸受伤没去成演唱会,猫眼平台不退费合理吗? (2024-08-21)
- 消费者不该成为网络博主直播引流的工具(2024-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