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消费评论

留下“绿色”的足迹

2018年08月10日 09:49    信息来源:http://epaper.cqn.com.cn/article/467316.html

近日,一则“4万人游茶卡盐湖,‘天空之镜’变垃圾场”的微博,引起社会关注。之后,有媒体爆料称,茶卡盐湖正值旅游高峰期,游客最多的时候一天能清理出12吨垃圾,其中很大一部分是游客进入盐湖内所穿的塑料鞋套。

青海茶卡盐湖文化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对此回应称,网文所称每天清理“12吨鞋套垃圾”是夸大其辞。景区目前已推出鞋套租赁服务,这些鞋套是可回收和重复使用的,不会产生垃圾。但同时也承认,景区附近有许多小商贩暗自向游客兜售一次性鞋套,有些游客买后用完就随意丢弃,不仅影响环境,还为保洁带来了难度。

旅游景区遭垃圾困扰,并非茶卡盐湖一地,也不是现在才有。这几乎是国内旅游景区的普遍性遭遇,早已成痼疾。在网上翻翻近些年的新闻资料,有关风景名胜区垃圾污染的报道数不胜数。九寨沟、玄武湖、青海湖……越是山水佳地,越是易遭此劫。不少景区甚至因污染严重、管理不善、肆意涂鸦等受到永久性破坏,难以复原。这种令人担忧的情况,一方面反映出我国游客环保意识和公德素质低下的现实,一方面也暴露出我国旅游产业发展及旅游管理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

在一些国人看来,旅游资源乃天赐,是地球提供给人类的“免费视享大餐”。这种观念当然是非常错误的。旅游资源既非取之不竭的可再生资源,更不是免费的。即便是人造景观,“再生”的结果也可能使文物价值荡然无存。现在,许多国家已经开始意识到,旅游业的繁荣会带来一定的环境压力,游客无限制增长会引发各种潜在问题。有的国家甚至出台政策,限制某些地区开发旅游资源。比如加拿大的威斯勒,这个曾赢得举办2010年冬奥会资格的小镇,却在冬奥会之前对外宣布“拒绝旅游开发”,即使上亿、上千亿美元的投资,都一律谢绝。

反观国内,各地都在大张旗鼓地搞旅游开发,媒体充斥各种广告,恨不得让全国、全世界人民都知道,都到这里来旅游消费。当然,旅游业不是不可以发展,关键在于旅游业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实现绿色旅游。绿色旅游是旅游系统在运行过程中依据减量投入、重复利用与再循环的原则,使用和利用资源与环境,实现资源利用的高效低耗和对环境损害最小化的经济发展模式。遗憾的是,国内旅游业对“绿色”二字理解和实践都还很不到位。数据显示,目前在我国已经开展旅游的自然保护区中,有44%的保护区存在垃圾公害,12%出现水污染,11%有噪音污染,3%有空气污染。

中央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即包含绿色旅游的发展理念。而突出“绿色”,强调保护生态,并不意味着要守着“金山银山”“要饭吃”。如何把经济发展建立在生态可承受的基础上,是必须要考虑的重要问题。要解决当下旅游业存在的诸多弊端,向绿色发展转向,首先要做的就是对旅游资源实行有限开发。要选择优先发展的地区和行业,而对于旅游景区,必须严格限制城市化和商业化,最大程度地保护这些景区的自然生态系统。同时,还要建立一套绿色保障制度体系,并构造绿色旅游产业的赢利机制。

当然,培养绿色旅游消费者也至关重要。要提高消费者的绿色环保意识,选择符合绿色经营理念的企业产品。旅游中注意不损害环境,尽量购买当地的产品。注意保护生物多样性、生态完整性与遗产真实性,用自身行动促进环境的保护与发展。在欣赏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景观时,留下“绿色”足迹。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