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蛮生长的医美市场 如何才能让消费者少入坑
一直以来,医美消费信息不透明、黑医美的存在,让这个新兴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又饱受诟病。
美容院里为消费者做双眼皮手术,给你注射来历不明的玻尿酸,还有各种名目繁多的医美项目让人眼花缭乱,连医美达人也不禁感慨,医美的水深、坑多。
艾瑞咨询最新发布的《中国医疗美容行业洞察白皮书(2020年)》显示,近年来,医美消费需求日趋旺盛。2019年的中国医美市场规模已达到1769亿元。
然而,与庞大的市场需求相伴随的,还有各种非法乱象的衍生。因而加强行业监管与行业自律势在必行。
5月21日,由人民健康网举办的两会“健康中国人“之中国医美自律与规范发展座谈会上,中国整形美容协会副会长杨蓉娅表示,医美行业应将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放在首位。对于医美行业违法违规行为,她希望通过建立长效机制,创新监管办法,定期公布违法违规行为或案例,把所有事情放到规范、公开的阳光之下,让消费者放心。“我国医疗美容事业正蓬勃发展,人们对美好生活、医美需求正不断提升。”北京市卫生健康委综合监督处处长王开斌表示,当前医疗美容市场火爆的背后,仍存在一些问题。以北京为例,近年来违反医疗卫生行业法规的医疗美容案例不在少数,比如医疗美容违法行为增多;违法行为较隐蔽,仪器美容、植发、牙齿美白等新兴美容需求增多,违法行为边界逐渐模糊;随着“互联网+医疗美容”的发展,违法行为逐渐由线下向线上转变,为卫生健康监督增加了难度。
医美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监管也在不断强化。从2019年至今,全国和地方已经出台了多个针对医美行业整治的政策和文件。
除了打击“黑医美”,政府监管也把目光放在了正规机构的违法行为上。今年4月底,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八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医疗美容综合监管执法工作的通知》,要求医美行业要将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放在首位,规范医疗美容服务行为。
中华医学会整形外科学分会原主任委员、联合丽格第一医疗美容医院院长郭树忠认为,在医美行业,安全一定是第一位的。“消费者对医美合法性的认知相对有局限,容易盲从消费,个别黑医美机构钻空子,混迹在正规医美机构里,让消费者难辨真伪,导致自身利益受损。”
郭树忠认为,医美黑医生通过不正当的操作,导致其日常手术量数倍于正规医生,好医生的价值甚至因此被低估,这不利于行业的良性发展,让整个行业的口碑和安全性大打折扣。
据郭树忠介绍,毋庸讳言,近年来,正规机构也存在超范围执业,没有资质的机构开展审批之外的手术项目,没有麻醉资质的医生私自进行麻醉手术,这些都增加了医美手术的风险。
更为关键的是,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能不能变美却要打个问号。
数据显示,医美手术“返工率”高,质量问题普遍存在。据郭树忠介绍,在医美手术中,双眼皮手术占比最高,其次是鼻子整形。而据他了解,现在有大量修复手术,鼻子整形后修复手术比例高达30%,甚至50%,也就是说在做鼻子整形手术的消费者中,3个人就有1个人不满意,甚至比例更高。
由于医美行业在医疗行业中商业化程度最高,在利益的驱使下,很容易出现广告欺诈、虚假宣传等问题,同样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郭树忠认为,鉴于现阶段医美行业暴露出的行医资质和专业水平参差不齐,产品和服务质量难以保障及涉及虚假宣传等问题,需要政府监管的积极介入。
如何能够更好地整肃医美行业秩序、规范机构行为,与会专家认为,一方面需要国家出台更为严格细致的监管政策,另一方面则需要行业内部实现自律。
中国整形美容协会牙颌颜面医疗美容分会会长、中日友好医院口腔医学中心主任徐宝华表示,在法律法规完善、行业自律规范的同时,符合行业内专家及从业者共识的技术标准、指南等应尽快出台。他认为,医疗美容行业聚集了整形医生、口腔医生、皮肤美容医生,一起研究颜面部美学,更要加强规范和共识。“以颜面手术为例,到底先整鼻子还是先整颌骨、牙齿,一个医生一个说法,这肯定不对。我们一定要建立专家共识,为消费者提供最科学、更安全、更美好的服务。”
医美技术发展较快,不断有新技术出现。徐宝华建议行业应尽快提升执业者医生的技术水平,适应技术发展,满足患者需求。
艾瑞调查报告显示,很多消费者对医美机构、医生资质和设备/针剂三项的合法性认知不足,比如营业执照并不等于《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身穿白大褂的“医生”并不一定有相关的医师执照等。目前,仍有一部分消费者对于医美机构需要具备哪些资质模糊不清。因此,徐宝华认为,做好健康科普,提升消费者鉴别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要通过各种健康科普,包括专家共识的科普,让消费者懂得怎么选择医美机构,怎么选择医生,怎么选择医美项目。
有效的监管除了自上而下,还需要联合行业医疗从业者、医美机构共同构建健康的行业环境。
在此次论坛上,中国整形美容协会和新氧科技联合宣布启动中国医美行业自律行动,致力于以长效、创新的监管机制,改善行业环境,为消费者提供更为优质的产品、服务与健康保障。
“医疗美容产业的线上化是未来发展的必然,把产业搬到线上去,是整个行业规范发展的关键。”新氧科技CEO金星表示,将运用大数据做好医美的准入机制,从机构、医生、药品等方面,为消费者做好医美的筛选工作。
为支持自律行动,新氧依托自身的互联网平台,推出了“用户风险指数”和“机构风险指数”。最让消费者担心的是那些没有资质的非法从事医美行为的机构。对此,新氧依据对申请入驻机构信息的审核,结合国家卫健委发布的具备医疗资质机构名单,以及线下督察等形式,对各地医美机构进行风险评估,形成“机构风险指数”,帮助消费者“避坑”。“求美者是医美机构的衣食父母,一定要善待他们。”郭树忠表示,行业自律行动的目标是让消费者受益,而消费者相信正规医美机构了,这个行业才会有更大发展。
图一:2012-2023年中国医美市场规模
图二:2019年中国医美机构分布情况、2019年中国黑医美机构数量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医疗美容行业洞察白皮书》)
一直以来,医美消费信息不透明、黑医美的存在,让这个新兴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又饱受诟病。
美容院里为消费者做双眼皮手术,给你注射来历不明的玻尿酸,还有各种名目繁多的医美项目让人眼花缭乱,连医美达人也不禁感慨,医美的水深、坑多。
艾瑞咨询最新发布的《中国医疗美容行业洞察白皮书(2020年)》显示,近年来,医美消费需求日趋旺盛。2019年的中国医美市场规模已达到1769亿元。
然而,与庞大的市场需求相伴随的,还有各种非法乱象的衍生。因而加强行业监管与行业自律势在必行。
5月21日,由人民健康网举办的两会“健康中国人“之中国医美自律与规范发展座谈会上,中国整形美容协会副会长杨蓉娅表示,医美行业应将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放在首位。对于医美行业违法违规行为,她希望通过建立长效机制,创新监管办法,定期公布违法违规行为或案例,把所有事情放到规范、公开的阳光之下,让消费者放心。“我国医疗美容事业正蓬勃发展,人们对美好生活、医美需求正不断提升。”北京市卫生健康委综合监督处处长王开斌表示,当前医疗美容市场火爆的背后,仍存在一些问题。以北京为例,近年来违反医疗卫生行业法规的医疗美容案例不在少数,比如医疗美容违法行为增多;违法行为较隐蔽,仪器美容、植发、牙齿美白等新兴美容需求增多,违法行为边界逐渐模糊;随着“互联网+医疗美容”的发展,违法行为逐渐由线下向线上转变,为卫生健康监督增加了难度。
医美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监管也在不断强化。从2019年至今,全国和地方已经出台了多个针对医美行业整治的政策和文件。
除了打击“黑医美”,政府监管也把目光放在了正规机构的违法行为上。今年4月底,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八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医疗美容综合监管执法工作的通知》,要求医美行业要将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放在首位,规范医疗美容服务行为。
中华医学会整形外科学分会原主任委员、联合丽格第一医疗美容医院院长郭树忠认为,在医美行业,安全一定是第一位的。“消费者对医美合法性的认知相对有局限,容易盲从消费,个别黑医美机构钻空子,混迹在正规医美机构里,让消费者难辨真伪,导致自身利益受损。”
郭树忠认为,医美黑医生通过不正当的操作,导致其日常手术量数倍于正规医生,好医生的价值甚至因此被低估,这不利于行业的良性发展,让整个行业的口碑和安全性大打折扣。
据郭树忠介绍,毋庸讳言,近年来,正规机构也存在超范围执业,没有资质的机构开展审批之外的手术项目,没有麻醉资质的医生私自进行麻醉手术,这些都增加了医美手术的风险。
更为关键的是,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能不能变美却要打个问号。
数据显示,医美手术“返工率”高,质量问题普遍存在。据郭树忠介绍,在医美手术中,双眼皮手术占比最高,其次是鼻子整形。而据他了解,现在有大量修复手术,鼻子整形后修复手术比例高达30%,甚至50%,也就是说在做鼻子整形手术的消费者中,3个人就有1个人不满意,甚至比例更高。
由于医美行业在医疗行业中商业化程度最高,在利益的驱使下,很容易出现广告欺诈、虚假宣传等问题,同样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郭树忠认为,鉴于现阶段医美行业暴露出的行医资质和专业水平参差不齐,产品和服务质量难以保障及涉及虚假宣传等问题,需要政府监管的积极介入。
如何能够更好地整肃医美行业秩序、规范机构行为,与会专家认为,一方面需要国家出台更为严格细致的监管政策,另一方面则需要行业内部实现自律。
中国整形美容协会牙颌颜面医疗美容分会会长、中日友好医院口腔医学中心主任徐宝华表示,在法律法规完善、行业自律规范的同时,符合行业内专家及从业者共识的技术标准、指南等应尽快出台。他认为,医疗美容行业聚集了整形医生、口腔医生、皮肤美容医生,一起研究颜面部美学,更要加强规范和共识。“以颜面手术为例,到底先整鼻子还是先整颌骨、牙齿,一个医生一个说法,这肯定不对。我们一定要建立专家共识,为消费者提供最科学、更安全、更美好的服务。”
医美技术发展较快,不断有新技术出现。徐宝华建议行业应尽快提升执业者医生的技术水平,适应技术发展,满足患者需求。
艾瑞调查报告显示,很多消费者对医美机构、医生资质和设备/针剂三项的合法性认知不足,比如营业执照并不等于《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身穿白大褂的“医生”并不一定有相关的医师执照等。目前,仍有一部分消费者对于医美机构需要具备哪些资质模糊不清。因此,徐宝华认为,做好健康科普,提升消费者鉴别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要通过各种健康科普,包括专家共识的科普,让消费者懂得怎么选择医美机构,怎么选择医生,怎么选择医美项目。
有效的监管除了自上而下,还需要联合行业医疗从业者、医美机构共同构建健康的行业环境。
在此次论坛上,中国整形美容协会和新氧科技联合宣布启动中国医美行业自律行动,致力于以长效、创新的监管机制,改善行业环境,为消费者提供更为优质的产品、服务与健康保障。
“医疗美容产业的线上化是未来发展的必然,把产业搬到线上去,是整个行业规范发展的关键。”新氧科技CEO金星表示,将运用大数据做好医美的准入机制,从机构、医生、药品等方面,为消费者做好医美的筛选工作。
为支持自律行动,新氧依托自身的互联网平台,推出了“用户风险指数”和“机构风险指数”。最让消费者担心的是那些没有资质的非法从事医美行为的机构。对此,新氧依据对申请入驻机构信息的审核,结合国家卫健委发布的具备医疗资质机构名单,以及线下督察等形式,对各地医美机构进行风险评估,形成“机构风险指数”,帮助消费者“避坑”。“求美者是医美机构的衣食父母,一定要善待他们。”郭树忠表示,行业自律行动的目标是让消费者受益,而消费者相信正规医美机构了,这个行业才会有更大发展。
图一:2012-2023年中国医美市场规模
图二:2019年中国医美机构分布情况、2019年中国黑医美机构数量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医疗美容行业洞察白皮书》)
- “华佗回春宝典”傍名医宣传功效(2024-09-04)
- 山东21批次食品不合格 涉及酒鬼花生、蜜三刀等(2024-08-23)
- 上海市消保委测评宠物零食:宠德莱等4款自制宠物零食细菌超标(2024-08-23)
- 故宫门票咋就这么难抢到(2024-08-20)
- 20元乳胶枕加个枕套敢卖1000元 起底乳胶床品造假黑幕(2024-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