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发布预警:最近这两种海鲜不要吃
天气转暖,各种海鲜大量上市。海鲜虽然美味,但并非人人都能时时享用。最近,多地海洋和渔业部门发布预警,提醒大家近期不要食用海虹和织纹螺两类水产品,以免引发食物中毒。
河北秦皇岛:警惕海虹引起麻痹性贝类毒素中毒 4月30日,秦皇岛市海洋和渔业局发布关于食用海虹的预警通告。通告称,近年来北方沿海县市发生了多起因食用海虹引起的麻痹性贝类毒素中毒事件。
“海虹”又称贻贝,是北方常见的一种食用性贝类,双壳黑褐色,有很强的繁殖能力。海虹营养丰富、味道鲜美,价格也相对低廉。
海虹的麻痹性贝类毒素是由于海虹摄食有毒藻类在体内蓄积毒素造成的。
近几年来的监测显示,海虹麻痹性贝类毒素发生发展具有一定规律,从3月下旬开始,随着气温升高,海水中的有毒藻类生长茂盛,以此为食的海虹体内毒素含量自然跟着升高。一般到了6月份,海虹体内的毒素含量就会降到限量值以下。
河北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和秦皇岛市海洋和渔业局近期检测结果显示,贻贝麻痹性贝类毒素含量已经超出安全限量值两倍以上,食用后极易引起中毒。
专家表示,贝类毒素一般可分为麻痹性贝类毒素、腹泻性贝类毒素、神经性贝类毒素和健忘性贝类毒素等。目前这四类贝类毒素引发的中毒均无特效治疗药物。其中,麻痹性贝类毒素被认为是事故发生频率最高、分布最广、危害程度最大的一种。其中毒的主要症状有头晕、呕吐、腹泻,口唇、面部、脖子感觉刺痛和四肢肌肉麻痹等,严重者甚至会窒息死亡。
秦皇岛市海洋和渔业局提醒广大市民、游客为了自身安全,近期不要采集、买卖、食用海虹。一旦食用海虹出现中毒症状,应立即赶往医院就诊。
福建泉州: 4到9月织纹螺毒性最强 不仅是海虹,每年4到9月还是织纹螺毒性最强的时候。福建省泉州市海洋与渔业局也于近日发布提醒,提醒大家外出用餐切勿食用织纹螺,以免发生意外。
织纹螺俗称海蛳螺、麦螺或白螺,形似圆锥体,大小与指甲盖相仿,一般生活在近海礁石或泥沙底部,主要分布于浙江、福建、广东等沿海地区。
权威资料显示:织纹螺种类繁多,即使专业人士也很难一一辨别。福建沿海常见的织纹螺有9种,其中多数公开报道含有麻痹性神经毒素,食用后可引起头晕、呕吐、口唇及手指麻木等中毒症状,潜伏期最短为5分钟,最长为4个小时。
近年来,织纹螺中毒事件在我国沿海地区时有发生。虽然并非所有种类的织纹螺都含有剧毒,但是食用织纹螺风险仍然很高,中毒后尚无特效治疗解毒药物,死亡率极高。
为此,国家明令禁止任何食品生产经营单位采购、加工和销售织纹螺。为避免中毒事件发生,建议广大市民朋友不要购买食用不能识别的螺类产品。不小心误食织纹螺后,如发生口唇麻木等类似神经系统症状,应立即到医院就诊。
专家提醒: 两类人群不适宜吃海鲜 两地关于海虹和织纹螺中毒的预警,引发了人们对海鲜食用安全性的关注。海鲜虽然美味,但是并不是人人都能享用。
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科技传播部主任、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专家委员会成员阮光锋认为,有两类人群吃海鲜时要当心。
第一类是对海鲜过敏的人群。如果湿疹皮炎处于急性期,或者曾经对鱼虾有过过敏的人,再食用海鲜的话,有可能会加重过敏的症状,轻的会出现皮炎湿疹,重的甚至出现呼吸困难腹痛等过敏性休克的症状,为了防止过敏,尽量不要吃海鲜。
第二类是痛风患者。海鲜中往往含有较高的嘌呤物质,食用后会加重痛风的症状,建议尽量少吃或者不吃海鲜。
另外,专家提醒大家在吃海鲜时还要注意:
吃海鲜时不要大量饮酒。海鲜加啤酒,不少人都喜欢这样的搭配。然而,虾、蟹等海产品在人体内代谢后会形成尿酸。大量食用海鲜的同时如果再大量饮酒,就会加速体内尿酸的形成,增加痛风风险。
海鲜做熟吃,尽量不要生吃。海鲜中可能携带致病菌、寄生虫。以常见的副溶血性弧菌为例,它耐热性较强,生吃可能导致食物中毒。建议大家尽量不要生吃海鲜,在吃醉蟹、醉虾、凉拌海螺等未做熟的海鲜时一定要慎重。
尽量不要吃自己捕捞、野生等来历不明的海鲜。野生、自己捕捞的海鲜没有经过检验检疫,可能存在安全隐患。贝类毒素中毒案例大多也是因为食用了野生或者自己捕捞的海鲜,这种情况存在较大的食品安全风险。
天气转暖,各种海鲜大量上市。海鲜虽然美味,但并非人人都能时时享用。最近,多地海洋和渔业部门发布预警,提醒大家近期不要食用海虹和织纹螺两类水产品,以免引发食物中毒。
河北秦皇岛:警惕海虹引起麻痹性贝类毒素中毒 4月30日,秦皇岛市海洋和渔业局发布关于食用海虹的预警通告。通告称,近年来北方沿海县市发生了多起因食用海虹引起的麻痹性贝类毒素中毒事件。
“海虹”又称贻贝,是北方常见的一种食用性贝类,双壳黑褐色,有很强的繁殖能力。海虹营养丰富、味道鲜美,价格也相对低廉。
海虹的麻痹性贝类毒素是由于海虹摄食有毒藻类在体内蓄积毒素造成的。
近几年来的监测显示,海虹麻痹性贝类毒素发生发展具有一定规律,从3月下旬开始,随着气温升高,海水中的有毒藻类生长茂盛,以此为食的海虹体内毒素含量自然跟着升高。一般到了6月份,海虹体内的毒素含量就会降到限量值以下。
河北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和秦皇岛市海洋和渔业局近期检测结果显示,贻贝麻痹性贝类毒素含量已经超出安全限量值两倍以上,食用后极易引起中毒。
专家表示,贝类毒素一般可分为麻痹性贝类毒素、腹泻性贝类毒素、神经性贝类毒素和健忘性贝类毒素等。目前这四类贝类毒素引发的中毒均无特效治疗药物。其中,麻痹性贝类毒素被认为是事故发生频率最高、分布最广、危害程度最大的一种。其中毒的主要症状有头晕、呕吐、腹泻,口唇、面部、脖子感觉刺痛和四肢肌肉麻痹等,严重者甚至会窒息死亡。
秦皇岛市海洋和渔业局提醒广大市民、游客为了自身安全,近期不要采集、买卖、食用海虹。一旦食用海虹出现中毒症状,应立即赶往医院就诊。
福建泉州: 4到9月织纹螺毒性最强 不仅是海虹,每年4到9月还是织纹螺毒性最强的时候。福建省泉州市海洋与渔业局也于近日发布提醒,提醒大家外出用餐切勿食用织纹螺,以免发生意外。
织纹螺俗称海蛳螺、麦螺或白螺,形似圆锥体,大小与指甲盖相仿,一般生活在近海礁石或泥沙底部,主要分布于浙江、福建、广东等沿海地区。
权威资料显示:织纹螺种类繁多,即使专业人士也很难一一辨别。福建沿海常见的织纹螺有9种,其中多数公开报道含有麻痹性神经毒素,食用后可引起头晕、呕吐、口唇及手指麻木等中毒症状,潜伏期最短为5分钟,最长为4个小时。
近年来,织纹螺中毒事件在我国沿海地区时有发生。虽然并非所有种类的织纹螺都含有剧毒,但是食用织纹螺风险仍然很高,中毒后尚无特效治疗解毒药物,死亡率极高。
为此,国家明令禁止任何食品生产经营单位采购、加工和销售织纹螺。为避免中毒事件发生,建议广大市民朋友不要购买食用不能识别的螺类产品。不小心误食织纹螺后,如发生口唇麻木等类似神经系统症状,应立即到医院就诊。
专家提醒: 两类人群不适宜吃海鲜 两地关于海虹和织纹螺中毒的预警,引发了人们对海鲜食用安全性的关注。海鲜虽然美味,但是并不是人人都能享用。
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科技传播部主任、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专家委员会成员阮光锋认为,有两类人群吃海鲜时要当心。
第一类是对海鲜过敏的人群。如果湿疹皮炎处于急性期,或者曾经对鱼虾有过过敏的人,再食用海鲜的话,有可能会加重过敏的症状,轻的会出现皮炎湿疹,重的甚至出现呼吸困难腹痛等过敏性休克的症状,为了防止过敏,尽量不要吃海鲜。
第二类是痛风患者。海鲜中往往含有较高的嘌呤物质,食用后会加重痛风的症状,建议尽量少吃或者不吃海鲜。
另外,专家提醒大家在吃海鲜时还要注意:
吃海鲜时不要大量饮酒。海鲜加啤酒,不少人都喜欢这样的搭配。然而,虾、蟹等海产品在人体内代谢后会形成尿酸。大量食用海鲜的同时如果再大量饮酒,就会加速体内尿酸的形成,增加痛风风险。
海鲜做熟吃,尽量不要生吃。海鲜中可能携带致病菌、寄生虫。以常见的副溶血性弧菌为例,它耐热性较强,生吃可能导致食物中毒。建议大家尽量不要生吃海鲜,在吃醉蟹、醉虾、凉拌海螺等未做熟的海鲜时一定要慎重。
尽量不要吃自己捕捞、野生等来历不明的海鲜。野生、自己捕捞的海鲜没有经过检验检疫,可能存在安全隐患。贝类毒素中毒案例大多也是因为食用了野生或者自己捕捞的海鲜,这种情况存在较大的食品安全风险。
- 警惕“取暖神器”暗藏安全隐患(2025-01-16)
- 警惕“猫贷”背后的猫腻(2025-01-13)
- 记者探访福州部分海鲜餐厅发现:标价不透明 “时价”迷人眼(2025-01-07)
- 贴假睫毛的胶水有点辣眼睛(2024-12-30)
- Hi nova“智选手机”非华为品牌(2024-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