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购茅台”要小心 深圳市消委会已收到消费投诉400起
“购会员攒积分、原价抢茅台”是近期各大电商平台推广的活动,其实能抢购到茅台跟中彩票一样难。广东省深圳市消费者委员会近日发布消费提示,提醒消费者,“1499元购买茅台”之类的活动暗藏陷阱,自去年来已收到此类消费投诉400起。
据了解,目前各大电商平台都有类似“购会员攒积分、原价抢茅台”等活动,吸引了不少消费者参与。但据深圳市消委会对收到的涉及“抢购茅台”的400起消费投诉进行分析,大部分电商平台推出的“原价抢购茅台”活动首要条件是消费者需花钱开通平台会员,才能取得抢购资格,但成为会员后,并不意味着一定能抢到,还要“拼手速、拼运气”。大部分消费者表示,获取抢购资格容易,但能“中签”购买的幸运儿并不多,“1499元抢购茅台”跟中彩票一样难,抢购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平台页面打不开、一打开就显示抢完了、提交订单后始终打不开交易页面导致超时交易失败等问题。此时,平台会引诱消费者通过升级会员或继续消费攒更多积分的方式提高“抢中”几率。消费者投入更多的时间和金钱去参与抢购,极易造成冲动消费、过度消费,同时也存在网络诈骗等安全隐患问题。
例如,由深圳市周记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运营的华圆礼品商城曾经推出“购买指定产品可1499元购买茅台”的活动。有消费者投诉称,下单后其他商品都能收到,但茅台订单一直都未发货,多次向平台反映无果,随后该商城客服也无法联系。深圳市消委会调查发现,该司注册地已无人办公,相关负责人始终无法联系。深圳市消委会已收到多起有关该公司的投诉,累计金额约有20万元。
针对这类投诉,深圳市消委会建议,消费者不要轻易通过升级会员或继续消费攒更多积分的方式提高“抢中”几率,要根据日常消费习惯和需求,理性开通会员及充值,按需购买、理性消费、品质消费、避免浪费。同时要仔细阅读活动规则,确认满足参与资格后,是可直接换购,还是需“拼手速”的限量抢购。消费者在参与抢购前还要仔细阅读活动规则,了解限购数量、领取商品的方式,根据相关规则及指引购买,避免因限购、错过限定领取时间等问题与“茅台”失之交臂。
特别要注意的是,代抢服务或代抢软件有网络诈骗的风险,消费者切勿轻易点击非正常弹出的购物网站链接和抢购软件链接,尽量选择正规、资质齐全、信誉度较高、售后有保证的平台或实体门店,谨慎选择向个人转账支付或向他人提供个人重要信息。消费者如遇纠纷可先行与经营者协商,如无法达成和解,及时向市场监管部门或消费者组织投诉。为便于投诉,消费者在购物时要妥善保留相关购物凭证。(中国消费者报 记者黄劼)
“购会员攒积分、原价抢茅台”是近期各大电商平台推广的活动,其实能抢购到茅台跟中彩票一样难。广东省深圳市消费者委员会近日发布消费提示,提醒消费者,“1499元购买茅台”之类的活动暗藏陷阱,自去年来已收到此类消费投诉400起。
据了解,目前各大电商平台都有类似“购会员攒积分、原价抢茅台”等活动,吸引了不少消费者参与。但据深圳市消委会对收到的涉及“抢购茅台”的400起消费投诉进行分析,大部分电商平台推出的“原价抢购茅台”活动首要条件是消费者需花钱开通平台会员,才能取得抢购资格,但成为会员后,并不意味着一定能抢到,还要“拼手速、拼运气”。大部分消费者表示,获取抢购资格容易,但能“中签”购买的幸运儿并不多,“1499元抢购茅台”跟中彩票一样难,抢购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平台页面打不开、一打开就显示抢完了、提交订单后始终打不开交易页面导致超时交易失败等问题。此时,平台会引诱消费者通过升级会员或继续消费攒更多积分的方式提高“抢中”几率。消费者投入更多的时间和金钱去参与抢购,极易造成冲动消费、过度消费,同时也存在网络诈骗等安全隐患问题。
例如,由深圳市周记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运营的华圆礼品商城曾经推出“购买指定产品可1499元购买茅台”的活动。有消费者投诉称,下单后其他商品都能收到,但茅台订单一直都未发货,多次向平台反映无果,随后该商城客服也无法联系。深圳市消委会调查发现,该司注册地已无人办公,相关负责人始终无法联系。深圳市消委会已收到多起有关该公司的投诉,累计金额约有20万元。
针对这类投诉,深圳市消委会建议,消费者不要轻易通过升级会员或继续消费攒更多积分的方式提高“抢中”几率,要根据日常消费习惯和需求,理性开通会员及充值,按需购买、理性消费、品质消费、避免浪费。同时要仔细阅读活动规则,确认满足参与资格后,是可直接换购,还是需“拼手速”的限量抢购。消费者在参与抢购前还要仔细阅读活动规则,了解限购数量、领取商品的方式,根据相关规则及指引购买,避免因限购、错过限定领取时间等问题与“茅台”失之交臂。
特别要注意的是,代抢服务或代抢软件有网络诈骗的风险,消费者切勿轻易点击非正常弹出的购物网站链接和抢购软件链接,尽量选择正规、资质齐全、信誉度较高、售后有保证的平台或实体门店,谨慎选择向个人转账支付或向他人提供个人重要信息。消费者如遇纠纷可先行与经营者协商,如无法达成和解,及时向市场监管部门或消费者组织投诉。为便于投诉,消费者在购物时要妥善保留相关购物凭证。(中国消费者报 记者黄劼)
- 聚焦“双11”•提品质促销费 |“双11”大促揭幕 “虚假破价”现身直播间(2024-10-18)
- 星期一、欧唯曼2款样品有害物质超标(2024-10-11)
- “天天招财爆单百货店”暗藏消费陷阱(2024-10-11)
- 谨防儿童电话手表“毁三观”(2024-09-05)
- 地方产业屡陷集体造假危机带来警示(2024-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