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癌?抗癌?坊传未必是真科学
刚刚过去的2017年,人们关注的食品安全热点有哪些?出现了哪些伪科学?又有哪些谣言卷土重来?近日,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中国科协指导权威专家发布2017年食品安全热点,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组织食品科技界的院士、专家、学者对这些关注的热点问题共同进行科学解读。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孟素荷教授指出,在学会梳理的近两年新热点中,与食品营养健康相关的内容逐渐增多,特别是对诸多传统食品的评价中,出现一些颠覆性的观点,如中式咸鱼、普洱茶致癌,喝白酒防癌等。在中国食品工业健康转型的大背景下,以中国传统食品大规模回归为特征的消费升级,需跨越“用科学的数据说明产品”的门槛。食品与生命科学的学科交叉、科技与产业的深度对接,已成必然。本期就2017年出现的关于食品安全热点中与“癌”相关的问题,看看相关专家是如何解释的:
咸鱼——1级致癌物不等于致癌性强,少食也无妨
2017年10月30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官方网站发布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公布的致癌物清单初步整理列表。其中,被沿海省份喜食的中式咸鱼位列1类致癌物清单中。此外,我们日常生活中容易接触到的含酒精饮料、槟榔果、家庭烧煤室内排放、二手烟草烟雾等都在名单之中。该名单一经发布,引发广泛传播,人们对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发布的致癌等级高低与致癌能力强弱之间的关系等问题产生疑惑,咸鱼还能否正常食用?成为关注焦点。
对此,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技术总师吴永宁研究员表示:1级致癌物不一定很厉害,而2级致癌物,比如黄曲霉素,远远比1级致癌物的咸鱼咸肉要强得多。
“大家在谈到1级致癌物时,一定不要误解成致癌能力很强。”吴永宁强调,更重要的一点,任何一个东西都要看量有多大。对于咸鱼、烧烤、槟榔等1类致癌物,国家采取尽量少食用的原则以降低暴露风险,对于个人爱好偶尔吃一点也没有必要紧张,只有长期较大量食用才是高风险人群。
普洱茶——“致癌”风险可控
2017年8月一篇:“喝茶能防癌还是致癌”的文章再次引发消费者对普洱茶的关注,文章认为普洱茶中有各种霉菌,其中存在对人体有害的黄曲霉毒素。随后,多位业内专家针对该事件予以辟谣。
其实,有关普洱茶致癌的新闻在2012年就引发激烈的争辩。而再次针对普洱茶是否致癌问题的质疑,又引发消费者的新一轮担忧。
“普洱茶致癌论”,2017年普洱茶是躺着中了枪。对于普洱茶的问题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原所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宗懋院士谈了三点意见:
第一,普洱茶本身不是一个黄曲霉菌的适生基质,因为黄曲霉菌比较喜欢在潮湿的环境上生长,另外茶叶里的成分比如茶多酚对黄曲霉菌有抑制作用。
第二,社会上大量检测茶叶的样品,特别是普洱茶的样品有黄曲霉菌的数量是很低的。
第三,进行风险评估的时候,到底黄曲霉毒素对消费者有多大的风险?黄曲霉毒素本身的毒性非常大,但具体要看摄入量。茶叶和其他食品不同,茶叶里如果有黄曲霉毒素,一般在10%左右,因此摄入量要根据泡茶时的用量来算。另外,对黄曲霉毒素风险评估的计算方法,采取极端保守的条件,假设全部的人都喝普洱茶,实际上普洱茶喝的人很少。普洱茶中黄曲霉毒素风险可控,消费者可以放心饮用。
喝白酒防癌——无科学依据
2017年11月初,在“中国传统白酒研究重大突破”上发布的一项中国白酒的突破性研究成果,表示“首次在国际上检测并鉴定了中国传统白酒中的非挥发性脂肽化合物——地衣素”。
后被媒体报道“白酒中发现脂肽类活性物质,具有抗病毒抗癌作用”,进而演绎为“白酒有抗病毒抗癌作用,终于可以光明正大地喝两口了”。该文章一经推送,在朋友圈中广为流传,引发热议。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系主任马冠生教授表示:该问题在宣传过程中,明显存在着企业夸大宣传,个别媒体过度解读的现象。马冠生指出,地衣素是一种非挥发性的大分子脂肽类化合物,具有生物活性功能。但在白酒当中发现地衣素不等同于白酒就具有相应的生物活性功能,也不能得出在白酒中发现活性成分,所以饮酒就有益健康的逻辑推论。因此,我们在报道当中出现喝白酒抗癌的说法,既没有科学依据,也没有准确表述该项科学研究成果的真实性。
马冠生提醒消费者,酒精不是白酒,是1级致癌物,研究证据发现适量饮酒对心血管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但是也不建议为了健康而去喝酒,想通过喝酒来达到促进健康的目的,这也不是很可取。如果喝酒的话应适量,男性每天是25克,女性是15克。
这几年由于食品安全的社会性、传播媒介的多样性和舆论环境的复杂性,食品谣言总是层出不穷,频繁出现。基于这样一种情况,国家食品药品监督总局新闻宣传司稽查专员李海锋司长表示,2017年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联合社会各有关方面共同对食品谣言的治理利用了两手抓的办法,一手是治理,一手是科普,今后还要加大力度宣传。
刚刚过去的2017年,人们关注的食品安全热点有哪些?出现了哪些伪科学?又有哪些谣言卷土重来?近日,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中国科协指导权威专家发布2017年食品安全热点,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组织食品科技界的院士、专家、学者对这些关注的热点问题共同进行科学解读。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孟素荷教授指出,在学会梳理的近两年新热点中,与食品营养健康相关的内容逐渐增多,特别是对诸多传统食品的评价中,出现一些颠覆性的观点,如中式咸鱼、普洱茶致癌,喝白酒防癌等。在中国食品工业健康转型的大背景下,以中国传统食品大规模回归为特征的消费升级,需跨越“用科学的数据说明产品”的门槛。食品与生命科学的学科交叉、科技与产业的深度对接,已成必然。本期就2017年出现的关于食品安全热点中与“癌”相关的问题,看看相关专家是如何解释的:
咸鱼——1级致癌物不等于致癌性强,少食也无妨
2017年10月30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官方网站发布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公布的致癌物清单初步整理列表。其中,被沿海省份喜食的中式咸鱼位列1类致癌物清单中。此外,我们日常生活中容易接触到的含酒精饮料、槟榔果、家庭烧煤室内排放、二手烟草烟雾等都在名单之中。该名单一经发布,引发广泛传播,人们对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发布的致癌等级高低与致癌能力强弱之间的关系等问题产生疑惑,咸鱼还能否正常食用?成为关注焦点。
对此,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技术总师吴永宁研究员表示:1级致癌物不一定很厉害,而2级致癌物,比如黄曲霉素,远远比1级致癌物的咸鱼咸肉要强得多。
“大家在谈到1级致癌物时,一定不要误解成致癌能力很强。”吴永宁强调,更重要的一点,任何一个东西都要看量有多大。对于咸鱼、烧烤、槟榔等1类致癌物,国家采取尽量少食用的原则以降低暴露风险,对于个人爱好偶尔吃一点也没有必要紧张,只有长期较大量食用才是高风险人群。
普洱茶——“致癌”风险可控
2017年8月一篇:“喝茶能防癌还是致癌”的文章再次引发消费者对普洱茶的关注,文章认为普洱茶中有各种霉菌,其中存在对人体有害的黄曲霉毒素。随后,多位业内专家针对该事件予以辟谣。
其实,有关普洱茶致癌的新闻在2012年就引发激烈的争辩。而再次针对普洱茶是否致癌问题的质疑,又引发消费者的新一轮担忧。
“普洱茶致癌论”,2017年普洱茶是躺着中了枪。对于普洱茶的问题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原所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宗懋院士谈了三点意见:
第一,普洱茶本身不是一个黄曲霉菌的适生基质,因为黄曲霉菌比较喜欢在潮湿的环境上生长,另外茶叶里的成分比如茶多酚对黄曲霉菌有抑制作用。
第二,社会上大量检测茶叶的样品,特别是普洱茶的样品有黄曲霉菌的数量是很低的。
第三,进行风险评估的时候,到底黄曲霉毒素对消费者有多大的风险?黄曲霉毒素本身的毒性非常大,但具体要看摄入量。茶叶和其他食品不同,茶叶里如果有黄曲霉毒素,一般在10%左右,因此摄入量要根据泡茶时的用量来算。另外,对黄曲霉毒素风险评估的计算方法,采取极端保守的条件,假设全部的人都喝普洱茶,实际上普洱茶喝的人很少。普洱茶中黄曲霉毒素风险可控,消费者可以放心饮用。
喝白酒防癌——无科学依据
2017年11月初,在“中国传统白酒研究重大突破”上发布的一项中国白酒的突破性研究成果,表示“首次在国际上检测并鉴定了中国传统白酒中的非挥发性脂肽化合物——地衣素”。
后被媒体报道“白酒中发现脂肽类活性物质,具有抗病毒抗癌作用”,进而演绎为“白酒有抗病毒抗癌作用,终于可以光明正大地喝两口了”。该文章一经推送,在朋友圈中广为流传,引发热议。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系主任马冠生教授表示:该问题在宣传过程中,明显存在着企业夸大宣传,个别媒体过度解读的现象。马冠生指出,地衣素是一种非挥发性的大分子脂肽类化合物,具有生物活性功能。但在白酒当中发现地衣素不等同于白酒就具有相应的生物活性功能,也不能得出在白酒中发现活性成分,所以饮酒就有益健康的逻辑推论。因此,我们在报道当中出现喝白酒抗癌的说法,既没有科学依据,也没有准确表述该项科学研究成果的真实性。
马冠生提醒消费者,酒精不是白酒,是1级致癌物,研究证据发现适量饮酒对心血管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但是也不建议为了健康而去喝酒,想通过喝酒来达到促进健康的目的,这也不是很可取。如果喝酒的话应适量,男性每天是25克,女性是15克。
这几年由于食品安全的社会性、传播媒介的多样性和舆论环境的复杂性,食品谣言总是层出不穷,频繁出现。基于这样一种情况,国家食品药品监督总局新闻宣传司稽查专员李海锋司长表示,2017年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联合社会各有关方面共同对食品谣言的治理利用了两手抓的办法,一手是治理,一手是科普,今后还要加大力度宣传。
- 远离直播间“赌石”和“洗金”(2023-11-11)
- 1个批号产了多个“娃”化妆品“一号多用”忽悠消费者(2023-11-06)
- 山东:持续打击“刷单炒信”虚假宣传(2023-09-07)
- 天津:“刷单炒信”虚假广告成为焦点(2023-09-07)
- 网红奶茶“鹿角巷”回应7000多家山寨店:商标注册时被假店钻了法律空档(2022-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