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来临 考生及家长需谨防5大骗局
高考季即将来临,一些不法分子借机散布谣言,迷惑考生及家长。本报盘点几大高考骗局,提醒各位考生及家长提高警惕,加强防范。
骗局1 某某的准考证丢了!
高考期间,无论是微博,还是微信朋友圈,总会有这样的消息:“朋友捡到一个准考证,有认识的通知一下:姓名:xxx,考点:xx,考场:xx,座号:xx,准考证号:xxxxxx,联系电话xxxxxx,扩散,扩散,别耽误孩子高考。帮助他人手留余香!”
同一信息多地散布,联系电话多为虚假。若真捡到高考准考证,最快捷的归还方式,就是与准考证上的报名单位联系,这个报名单位一般就是考生的学校。考生若丢失准考证,可由所在中学或街道办出具证明,到所在区高招办,办理挂失及补办手续。
骗局2 发送虚假查分网址
诈骗分子通过短信发送虚假查分网址,让考生输入身份证号、姓名、手机号、银行账号等信息后,将这些信息记录并贩卖,或者根据这些信息进行精准电信诈骗。
骗局3 以高考为由头的“木马”诈骗
诈骗者向考生和家长发送带有木马链接的短信,或是在网站上设置一个诱骗性的木马链接,只要点进去之后,木马程序便植入手机,获取关联银行卡等信息,通过拦截获取支付验证码,经网购消费变现或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红包转账提现。
骗局4 以“特长生加分优惠”诱骗
骗子称能办理艺术、体育、小语种等各类“特长生”加分,还会煞有介事地要求考生提供“特长生”资格证书,以此骗取钱财。甚至还会冒充高校招生办工作人员,租用办公地点、考试场地,设立小语种、艺术类提前招生考试现场,私自组织考试,骗取考试费和录取费。
骗局5 伪造录取通知书
骗子通过邮局,向考生寄送伪造的录取通知书,让考生将学杂费事先打入银行账户内。
高考季即将来临,一些不法分子借机散布谣言,迷惑考生及家长。本报盘点几大高考骗局,提醒各位考生及家长提高警惕,加强防范。
骗局1 某某的准考证丢了!
高考期间,无论是微博,还是微信朋友圈,总会有这样的消息:“朋友捡到一个准考证,有认识的通知一下:姓名:xxx,考点:xx,考场:xx,座号:xx,准考证号:xxxxxx,联系电话xxxxxx,扩散,扩散,别耽误孩子高考。帮助他人手留余香!”
同一信息多地散布,联系电话多为虚假。若真捡到高考准考证,最快捷的归还方式,就是与准考证上的报名单位联系,这个报名单位一般就是考生的学校。考生若丢失准考证,可由所在中学或街道办出具证明,到所在区高招办,办理挂失及补办手续。
骗局2 发送虚假查分网址
诈骗分子通过短信发送虚假查分网址,让考生输入身份证号、姓名、手机号、银行账号等信息后,将这些信息记录并贩卖,或者根据这些信息进行精准电信诈骗。
骗局3 以高考为由头的“木马”诈骗
诈骗者向考生和家长发送带有木马链接的短信,或是在网站上设置一个诱骗性的木马链接,只要点进去之后,木马程序便植入手机,获取关联银行卡等信息,通过拦截获取支付验证码,经网购消费变现或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红包转账提现。
骗局4 以“特长生加分优惠”诱骗
骗子称能办理艺术、体育、小语种等各类“特长生”加分,还会煞有介事地要求考生提供“特长生”资格证书,以此骗取钱财。甚至还会冒充高校招生办工作人员,租用办公地点、考试场地,设立小语种、艺术类提前招生考试现场,私自组织考试,骗取考试费和录取费。
骗局5 伪造录取通知书
骗子通过邮局,向考生寄送伪造的录取通知书,让考生将学杂费事先打入银行账户内。
- 远离直播间“赌石”和“洗金”(2023-11-11)
- 1个批号产了多个“娃”化妆品“一号多用”忽悠消费者(2023-11-06)
- 山东:持续打击“刷单炒信”虚假宣传(2023-09-07)
- 天津:“刷单炒信”虚假广告成为焦点(2023-09-07)
- 网红奶茶“鹿角巷”回应7000多家山寨店:商标注册时被假店钻了法律空档(2022-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