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识假知识

看似很有理其实伪科学 这些健康谣言别再转发了!

2017年04月27日 10:34    信息来源:http://www.fs315.org/consumption/01/201704/t20170426_6205944.html

如今,玩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的人越来越多了,人们随时随地都可以获取到各类信息。

然而,这里面充斥着各种看似“有科学道理”的谣言。

微波炉致癌?喝牛奶能致癌?方便面是“垃圾食品”?柿子酸奶同吃致死?……过去一段时间,类似这些医疗健康类谣言在微信朋友圈广为流传,真伪难辨,谣言惑众。国家食药监总局近日接连发布三批近年来食品药品类谣言汇总。

国家卫计委新闻司司长毛群安表示,目前社交平台上,健康医疗领域的虚假信息占了很大数量,有些人是无意传播,有些人则是恶意传播一些不正确信息,还有一些信息受到了商业力量的误导。

谣言1 红皮鸡蛋更有营养

杀伤力:★★★★

2005年之前,因为“红皮鸡蛋为柴鸡所下,所以红皮鸡蛋比白皮鸡蛋更有营养”的说法在社会风行。针对这一说法,央视健康频道在2006年9月13日一档名为“吃鸡蛋的学问”的节目中进行辟谣,表示不同蛋壳鸡蛋营养经过试验测试后几乎没有差别。其后几年中关于蛋壳种类和营养区别的谣言争论随着网络在全国领域广泛传播,期间“中国食品科技网”“新华社”“湖南在线”等各种类型媒体均有发布文章进行科普辟谣,但仍有大量网民在“百度知道”“爱问知识”等答疑平台质询,这条谣言甚至以1096万人次的搜索而登上2014年“十大生活谣言”榜首。

专家点评: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陈超刚介绍说,蛋壳的颜色来自于鸡蛋在母鸡生殖道内的最后一个加工过程——子宫上皮分泌的色素均匀涂抹在白底的蛋壳上,具体分泌什么色素首先取决于母鸡的基因型。

事实上,我们都有一定的经验,有时候吃到鸡子宫内未完全成熟的鸡蛋,正说明了先有蛋黄和蛋白,最后才有蛋壳,所以蛋壳与蛋黄和蛋白的营养没有直接关联。食物营养成分表中亦可查到,两种颜色的鸡蛋以及土鸡蛋和洋鸡蛋,营养价值相差无几。

谣言2 微波炉致癌

杀伤力:★★★★☆

2002年4月23日,《生活时报》刊登了一篇《莫忽视微波炉的危害》的谣言短讯,因为转载量寥寥并未形成舆论热点。2003年9月17日,《中国青年报》刊登了一篇名为《微波食品弊大于利 对健康极具危害》的编译文章,提出了微波食品有害健康甚至会致癌的较为极端的观点,作者的头衔也被译者夸大,诸多媒体纷纷转载,引发公众对于微波炉加热食品安全性的质疑。9月28日,科普作家方舟子通过搜狐科技发声,针对这篇文章进行首次辟谣。12月1日新华网天津频道邀请政府相关人员与有关专家制作关于微波炉知识的专题网站,进行全方位辟谣。同年,搜狐财经将此事定性为针对国内微波炉企业的舆论商战。

2013年2月,“请停止使用微波炉”“微波炉厂家打死都不说的惊人秘密”等变种谣言在社交平台疯传。针对这一说法,2013年4月中国家电研究院联合国家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召开关于“微波炉烹饪对食品安全和营养的影响”的研究成果发布会,对微波炉危害论进行辟谣。2014年5月,面对屡次辟谣却仍旧出现的“微波炉致癌”不实说法,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于2014年5月12日对此事进行回击,证明微波炉有害论为子虚乌有,并曝光谣言的始作俑者“自然医学与养生”等有关健康养生的公众号,目的是为了把账号炒作起来,借此成为广告推销的平台。

2016年10月,一篇《请立即停止使用微波炉》的文章再度在网上被大量转发,这篇文章自称转载自《人民日报》,但对原文刊发日期和版面等基本信息只字未提,行文格式也与传统新闻写作模式大相径庭。据了解,《人民日报》从未刊发过任何有关“叫停使用微波炉”的文章,并于4年前就已经刊登对“微波炉致癌”说法的辟谣文章。

专家点评:

“食物经过微波炉,同炒菜、炖汤一样,都可能会使营养有一定的破坏。”因此陈超刚表示,微波炉烹调食物对食物的影响同平时烹调食品方法类似,甚至比后者在某些营养素保护或保留得更好,而且微波烹调还有其他的一些优点,例如环保、方便、快捷等。

至于食品经过微波后,食物是否含有微波残留,在陈超刚看来,这个观点目前没有被证实,故还无法肯定微波本身会产生对人体有哪些危害的因素。当然,使用微波炉的包装物质残留到食品中的问题,这是需要注意的,所以要严格遵照微波炉使用的方法。

谣言3 喝牛奶能致癌

杀伤力:★★★★★

2003年12月12日,美国营养学教授坎贝尔,在上海举办的东方科技论坛中提出大量饮用牛奶,使动物蛋白摄入过多,癌细胞就会被高蛋白“催发”的观点。2004年6月3日,某大报发布一篇英国教授认为乳制品是人体癌变的催化剂的报道。随后几年间大量牛奶对人体危害的国外研究的文章,在新浪博客、百度贴吧和各种社区论坛内被广泛转载,甚至在“生物谷”“健康在线”等网站传播。针对这一说法,《生命时报》在2006年12月19日,通过电话采访坎贝尔教授以及国内专家,首次辟谣“牛奶致癌论”属于饮用量和针对西方膳食结构的研究。2007年3月23日,卫生部网站全文刊登了国内15位权威专家联名撰写的署名文章《健康宣教应当尊重科学与事实——驳斥“牛奶有害论”》,《人民日报》在5月31日,世界牛奶日前一天发布了整版的辟谣消息及牛奶健康知识。时至今日,在各大社交平台有关“牛奶致癌”的说法还在蛊惑人心,在朋友圈疯传的文章《牛奶将人类送入癌症的坟墓》一度又将牛奶安全性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专家点评:

牛奶致癌的说法一直颇为流传,其中一个说法就是,牛奶中的IGF—1可以刺激癌细胞生长与繁殖,引发癌症。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研究员陈君石介绍,它是生物自身分泌的一种激素样蛋白质,对人体血糖控制、生长发育等方面有重要作用。目前科学界评估认为,IGF—1并不致癌。

还有说法称,牛奶中的酪蛋白会致癌。它最早来源于美国康奈尔大学一教授的一项“大鼠实验”,大鼠被喂食致癌物黄曲霉毒素的同时,分别喂食大豆蛋白或酪蛋白,结果显示酪蛋白相对更易促进黄曲霉毒素诱发癌症。陈君石表示,黄曲霉毒素本来就是致癌物质,没有它,无论是酪蛋白还是大豆蛋白都不会引起大鼠发生癌症。事实上,牛奶中富含钙质,而且容易消化吸收,每天喝有利于补钙。

陈超刚介绍说,奶类主要是补钙和优质蛋白质,其次是一些维生素和矿物质。羊奶的钙和乳清蛋白稍微高于牛奶,但总体营养价值基本相仿。如果不按规定地大量使用抗生素,对牛奶的质量是有一定的影响,故需要严格管理奶源。

谣言4 方便面是“垃圾食品”

杀伤力:★★★☆

2003年10月起华夏经纬网、生物谷等食品专业网站和搜狐、新浪等主流门户转载了“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全球十大垃圾食品(名单)”,其中包括了方便食品,称其“含防腐剂、香精,只有热量,没有营养”。这一观点印证了公众对于方便面的认知,从此深入人心。2004年9月29日“中国食品科技网”首次邀请有关教授为其辟谣,介绍方便面的营养成分。然而类似的科普宣传影响力较小,仍旧没法扭转公众对于方便面的刻板印象,在2010年11月甚至出现了“吃一碗泡面肝脏解毒32天”的升级版谣言,类似的针对方便面的负面说法也让中国方便面自2011年以来销量持续5年下跌。

2016年9月9日,由中国食品辟谣联盟与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主办的“方便食品辟谣发布会”在北京举行,现场专家对长时间困扰消费者、经久不衰方便面谣言逐一解读,各大新闻媒体也纷纷为方便面“正名”。

专家点评:

方便面,顾名思义只是需要便利的时候所进食的食品。陈超刚认为,方便面能为人体提供能量和蛋白质,主要含有碳水化合物,油炸方便面含有较高的脂肪,非油炸的脂肪含量较少。在需要便利的时候,方便面能为人体提供能量,饱腹、携带和保存方便,更重要的是还能让多数人享受其独特的风味,因而方便面为人们在某些时候提供了及时的“正”能量。当然,某些方便面的脂肪含量高,或因反复油炸后可能出现的有害物质,这些都可以通过减少吃方便面的频率,或改善生产工艺,使之减少健康危害的。

谣言5 柿子酸奶同吃会致死

杀伤力:★★★

2016年9月以来,网传谣言“家里有孩子的注意了:现在是柿子上市的季节……今天刚刚发生一件真事:一个小女孩吃完柿子又喝酸奶,结果不到半个小时就中毒死了!”事实上,此消息并没有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等细节,以“柿子+酸奶”为关键词在网络搜索,近期也并未发生公众因食用柿子酸奶中毒、致死的事件。据了解,类似柿子与酸奶、螃蟹同食中毒的说法早在2012年就曾出现,《楚天晚报》《包头晚报》等媒体曾就此说法采访有关专家,专家们均表示未听说此类说法。

专家点评:

“我国营养学会曾经为食物配伍搭配会不会引起食物中毒做了一些专门的研究,答案是,网络流传的传统的食物搭配禁忌是谣言。”陈超刚介绍说,食物对人体的影响,有个性化,根据个人身体体质会有不同的影响的,而不是食品搭配或配伍造成的。

谣言6 鱼腥草会导致肾病肾癌

杀伤力:★★★

6月12日,“希波克拉底门徒”发表长微博《鱼腥草与马兜铃肾病》称,鱼腥草因含有马兜铃内酰胺而可能诱导肾病并致癌,引发网民热议。事实上,鱼腥草诱导肾病并致癌的说法最早源自2014年科普作家方舟子“常吃鱼腥草会导致肾衰竭”的言论。在2016中国食品辟谣论坛上,中国食品辟谣联盟发布了三大食品谣言,网上流传的“鱼腥草会导致肾病肾癌”说法,被专家评定为逻辑推演不够严谨,结论有失慎重。

专家点评:

广东省人民医院肾内科主任史伟介绍说,广东人对中医药情有独钟,认为中药温和毒副作用小,然而实际上像含有马兜铃酸成分的一类中药有较强的肾毒性,短时间大量服用可造成服用者急性肾损伤。早在多年前,肾脏科医师就已经明确,部分中草药中含有一种“马兜铃酸”的物质会引发肾损伤,临床称之为“马兜铃酸肾病”,马兜铃酸肾病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临床上不应用含马兜铃酸的中草药,欧美等国已全面禁止使用该类药物的使用。

农业部农产品质量标准研究中心风险监测与评估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李耘就曾表示,质疑“鱼腥草具有肾毒性”有一定数据支持,但是直接认定“鱼腥草致癌”的逻辑演推不够严谨,结论有失慎重。

现有证据不能直接证明其具有致癌性,祖祖辈辈保留下来的饮食习惯及部分消费群体明确的食用嗜好等,构成对食用鱼腥草不同的风险判断及选择。目前,《中国药典》第一部(2015年版)都将鱼腥草归入药食两用的名单。

谣言7 无根豆芽“五毒俱全”

杀伤力:★★★

1985年“8503”无根豆芽生长调节剂研发成功,并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应用,2010年12月22日《大河报》曝出不实消息,称郑州一豆芽生产户所用的“无根生长素是一种激素类药物,其中五种添加剂均可致癌”。针对这一谣言,2011年1月25日“果壳网”谣言粉碎机版块发布文章对其首次辟谣。然而,2011年无根豆芽生长调剂其中两种物质被卫生部和国家质检总局双双排除出食品添加剂目录后,无根豆芽自此被归为“毒豆芽”开始遭到各地清查。随后几年间多家媒体发表没有科学依据的乌龙报道,夸大无根豆芽危害,以至于坊间的以讹传讹让无根豆芽被冠以“五毒俱全”之说,如2011年4月20日《法制新闻》定义沈阳无根豆芽为“使用有害非法食品添加剂”。

2015年1月13日,北京地方网站联合百度知道将其归为“2014年十大生活谣言”,15日香港特区政府食物环境卫生署食物安全中心通过《澎湃新闻》发布研究报告再次进行辟谣。2015年5月21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农业部、国家卫计委联合出台了《绿色食品 芽苗类蔬菜》标准为豆芽中无根剂使用划定限量。

专家点评:

其实不仅是豆芽,很多蔬菜、水果都被传言由催熟剂催熟,食品安全问题已让大众风声鹤唳。

陈超刚谈到说,催熟食品口感差,某些营养价值下降,但有的未必,这要看催熟的方法。至于是否对人体有何危害,目前尚不得而知,同样也要看催熟的方法。如果采取了较多的添加剂,食品本身吸收或外表皮残留了这些添加剂,没有经过及时处理,过多食用,则有可能会产生一些危害。因而对生产过程中使用添加剂需要严格管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