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骗子行骗记
从2016年3月到2017年2月底,由安全联盟、中国消费者报社、中国消费网联合全国40省市消协(消委会、消保委)举办的“打击网络欺诈,确保消费安全”联合举报专区共接收网民举报159267条。
从2016年3月到2017年2月底,由安全联盟、中国消费者报社、中国消费网联合全国40省市消协(消委会、消保委)举办的“打击网络欺诈,确保消费安全”联合举报专区共接收网民举报159267条。安全联盟对举报数据的欺诈类型进行分类统计发现,网购欺诈是数量最多的类型,达到了总量的35.23%,大部分的网络消费欺诈集中在购物场景中。在159267条举报中,经由人工审核和提取,其中44595条恶意网址被收录至安全联盟恶意数据库,并同步到腾讯、搜狗、金山等互联网终端进行拦截预警。
网络购物 虚假信息泛滥
现在网络已成为很多消费者购物的主阵地,伴随而来的是骗子也从线下转移到了线上。统计显示,网络欺诈的方式主要为退款退票、虚假优惠、钓鱼网站、假冒伪劣商品等。
退款退票是消费者最容易上当的一种骗局,在网购诈骗中占到了25.02%。不法分子事先盗取或购买消费者的网购订单信息,伪装成网店客服,以交易异常为由,发送“退款”链接。这个链接暗藏玄机,消费者在前台输入银行账户信息等待退款,不法分子在后台截获数据进行转账操作。消费者不但等不到退款,反而会被骗子转走银行账户中的存款。
虚假优惠在网购欺诈中占比达到17.58%。这类信息之所以能够屡屡蒙骗消费者,关键在于许多消费者对促销信息缺乏抵抗力。深谙此心理的不法分子利用虚假优惠的方式进行短信轰炸,诸如“双11现金礼包,最高999元”“天猫全场通用优惠券,上不封顶”等,若不慎点击链接,轻则泄露个人信息,重则手机中病毒、资金被盗刷。
消费者在钓鱼网站中招的占15.65%。虽然通过钓鱼网站行骗是个传统骗术,但是现在骗子的手段、技术也在与时俱进。一些不法分子仿照大型正规电商平台搭建假冒网站,页面高度一致,甚至交易过程也悉数照搬,高仿版的钓鱼网站使得消费者放松警惕。消费者一旦在这样的网站上访问、下单,很容易被盗取隐私信息,甚至损失货款。
通过O2O进行诈骗的行为在网购欺诈中占比达到了18.72%。随着网络订餐、团购、二手交易等O2O交易越来越频繁,各种骗子也开始在这些平台上活跃起来。有的消费者网上订的美发、按摩服务,到线下体验的时候发现和订购的根本不是一回事,甚至连店面都找不到;有的消费者网络约车结果没有坐到车,车费却被转走;还有的在网上约好上门服务并买了月卡,但交了钱之后人就消失了。
互联网金融“跑路”频发
如今,互联网+金融发展得如火如荼,不法分子也将魔爪伸向了这个领域,在各种互联网诈骗中占17.44%。互联网金融的出现与发展打破了传统金融运作模式,其高收益与便捷性吸引消费者参与其中;但是这些新兴模式处于法律监管的空白地带,行业乱象丛生,给骗子以可乘之机。
金融传销在互联网金融诈骗中举报数量最多、上当人数最多,占比达到了37.41%。金融传销骗子一般通过讲故事的形式来骗取人们的信任,最常用的故事题材就是冒充国内外著名的投资集团、虚构解冻民族资产的皇室后人、宣称创造了资本运作新方式的互助社区,以年息20%-100%的高收益诱骗投资人加入某项目、某计划,或是购买某虚拟货币、虚拟金融产品。
这类骗子一般先用编好的故事对投资人进行洗脑,然后用分层级计酬的方式促使受害者利用线下或线上途径对其骗局进行传播扩散,帮助发展下线。其实网上的传销方式与线下传销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当传统的传销被包装上互联网和金融投资“高大上”的外衣后,很多消费者就容易被蒙骗。
网络借贷因为其缺乏第三方机构监管和资金托管制度,坑害了不少投资者,在互联网金融诈骗中占比达到了28.76%。 消费金融领域的骗局也是层出不穷,在互联网金融诈骗中占比达到了20.49%。不法分子利用消费者对支付工具的不熟悉,忽悠其发送自己的付款码、让其扫描PC端授权登录的二维码、诱骗其开通蚂蚁借呗等贷款服务方式盗刷和骗取消费者的资金。除此之外,共享单车被贴上收款二维码、山寨违停贴条印上支付宝转账二维码、餐馆收银台收款码被更换……这些流行的诈骗场景常常让社会经验不丰富的“小白”或接触互联网不深的中老年群众深陷其中,被骗了都浑然不知。
如今,众筹获得了许多科技产品爱好者的青睐,但这里面也暗藏着欺诈,在互联网金融诈骗中占比达到了4.82%。主要行骗方式是货不对板、商家跑路,以及擅自修改协议,并禁止消费者退款等。近几年,众筹已不局限于商品预购,新的诈骗方式纷纷出现,比如医疗众筹,不时爆出病患亲属夸大病情的诈捐案件,也有病患亲属被虚假工作人员骗取众筹保证金、认证费等。汽车、房产等物权众筹涉及到向公众集资,部分平台不能做到资金流向监控或者实现第三方存管,涉嫌非法集资。
新型骗局 防不胜防
在互联网诈骗中,有些诈骗手段在整个诈骗中的占比并不大,但是带来的危害却是巨大的,消费者在网上活动的时候也要格外小心。“红包大战”愈演愈烈,以红包作诱饵行骗也成为一种热门的类型,虚假红包在互联网诈骗中占比达到了5.54%。不法分子利用朋友圈、微信群、QQ群散播免费领红包的消息,吸引贪便宜的消费者上钩。之后,或是引流至某广告宣传中,或是引导关注账号进行吸粉,或是诱骗填写姓名、身份证、银行卡号密码等隐私信息,或是隐性设置高昂的使用门槛,让消费者付出额外的金钱。
网络充值也被骗子们所利用,在互联网诈骗中占比达到了5.47%。不法分子混迹在网游论坛、QQ群、微博等社交平台,发布“100元买100万游戏币”“装备三折手慢无”“移动大促,北京地区1元充50元话费”等极具诱惑力的活动信息。有些玩家、消费者经不住诱惑信以为真,误入不法分子预设的钓鱼网站。这些钓鱼网站通常是冒充游戏官网、运营商网上营业厅等,玩家按照流程充值消费后,不法分子还会以“开通会员”“订单解冻”等理由让其落入连环圈套;也有不法分子自称是代理商可以提供充值优惠或自称是内部员工可以提供内部账号,忽悠消费者转账。
APP欺诈是一种新的诈骗方式,虽然目前在互联网诈骗中占比仅为0.78%。但它的隐蔽性很强,消费者不易察觉。在智能手机已经普及的今天,不法APP通过在后台偷跑流量、隐性扣费、读取用户权限等行为,严重侵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危害很大。
诈骗行为 紧追热点
从安全联盟接到举报的网络诈骗数量看,网络诈骗的发生也有高峰期。就一年的月度举报数据分布来看,上半年举报数量稳中有升,到了下半年随着暑假、国庆黄金周、传统购物季、网络购物季、春运等的相继到来,举报数量也连连攀升,11月-12月的举报量达到一年之中的最高点。
诈骗类型也随着每月的消费热点不同而变化。7月-8月暑假期间,虚假兼职、退改签、旅游消费之类的欺诈占据大头;“双11”“双12”等促销期间,网购诈骗明显增多;跨年之际,虚假红包、积分兑换等类型的举报量上涨。而中奖欺诈类则是随着热门综艺节目、网络节目的收视率一同起伏。
网络消费欺诈在每周时间分布上也具有明显的差异化。周五的举报量最高,周六、周日的举报量最低,而且工作日期间的举报量整体高于周末时段,这与消费者的网络消费习惯密切相关。
安全联盟通过对数据分析发现,消费者被骗的渠道各不相同,其中恶意网址诈骗是最多的一类,占据了总量的51.23%。紧随其后的是电话/短信、QQ/微信。通过提取举报内容发现,电话、短信、QQ、微信等都是不法分子的传播交流工具,骗子的终极目的都是诱导消费者点击恶意网址;而恶意网址的呈现方式不仅有明文链接,也可能是二维码、图文页、某系统等。
通过大数据分析发现,在所有欺诈信息中,有34.59%的通过PC端传播,46.68%通过移动端传播,18.73%通过线下方式传播。
●提示
防范网络诈骗要这样做
安全联盟提醒消费者在网购中要通过以下方式防范网络诈骗:
第一,所谓卡单 、掉单、交易异常、解冻订单、异常订单处理等词汇,全都是诈骗专用术语。消费者收到退款消息时,应第一时间通过官方渠道核实,并且不要相信任何跳出网购平台的退款、退票、改签等操作。
第二,对来路不明的优惠促销信息,不要随便点击,购物优惠券或红包一定要通过电商官方渠道去领取。
第三,在网购时应当货比三家,不要一味相信低价和评论,尽量选择靠谱的官方卖家购物,注意查看商家是否有品牌授权;同时保留商品截图和交易记录,以方便维权时提供证据。
第四,一定要看清楚网站的域名。在网上银行交易时,要仔细地看一下网址前缀http后面是否有字母“S”,这是保障加密的关键点。
第五,要在正规的应用商店下载软件,不要随意扫码、点击链接进行下载;安装前要仔细阅读用户协议,使用时要按“同意”读取权限。
从2016年3月到2017年2月底,由安全联盟、中国消费者报社、中国消费网联合全国40省市消协(消委会、消保委)举办的“打击网络欺诈,确保消费安全”联合举报专区共接收网民举报159267条。
从2016年3月到2017年2月底,由安全联盟、中国消费者报社、中国消费网联合全国40省市消协(消委会、消保委)举办的“打击网络欺诈,确保消费安全”联合举报专区共接收网民举报159267条。安全联盟对举报数据的欺诈类型进行分类统计发现,网购欺诈是数量最多的类型,达到了总量的35.23%,大部分的网络消费欺诈集中在购物场景中。在159267条举报中,经由人工审核和提取,其中44595条恶意网址被收录至安全联盟恶意数据库,并同步到腾讯、搜狗、金山等互联网终端进行拦截预警。
网络购物 虚假信息泛滥
现在网络已成为很多消费者购物的主阵地,伴随而来的是骗子也从线下转移到了线上。统计显示,网络欺诈的方式主要为退款退票、虚假优惠、钓鱼网站、假冒伪劣商品等。
退款退票是消费者最容易上当的一种骗局,在网购诈骗中占到了25.02%。不法分子事先盗取或购买消费者的网购订单信息,伪装成网店客服,以交易异常为由,发送“退款”链接。这个链接暗藏玄机,消费者在前台输入银行账户信息等待退款,不法分子在后台截获数据进行转账操作。消费者不但等不到退款,反而会被骗子转走银行账户中的存款。
虚假优惠在网购欺诈中占比达到17.58%。这类信息之所以能够屡屡蒙骗消费者,关键在于许多消费者对促销信息缺乏抵抗力。深谙此心理的不法分子利用虚假优惠的方式进行短信轰炸,诸如“双11现金礼包,最高999元”“天猫全场通用优惠券,上不封顶”等,若不慎点击链接,轻则泄露个人信息,重则手机中病毒、资金被盗刷。
消费者在钓鱼网站中招的占15.65%。虽然通过钓鱼网站行骗是个传统骗术,但是现在骗子的手段、技术也在与时俱进。一些不法分子仿照大型正规电商平台搭建假冒网站,页面高度一致,甚至交易过程也悉数照搬,高仿版的钓鱼网站使得消费者放松警惕。消费者一旦在这样的网站上访问、下单,很容易被盗取隐私信息,甚至损失货款。
通过O2O进行诈骗的行为在网购欺诈中占比达到了18.72%。随着网络订餐、团购、二手交易等O2O交易越来越频繁,各种骗子也开始在这些平台上活跃起来。有的消费者网上订的美发、按摩服务,到线下体验的时候发现和订购的根本不是一回事,甚至连店面都找不到;有的消费者网络约车结果没有坐到车,车费却被转走;还有的在网上约好上门服务并买了月卡,但交了钱之后人就消失了。
互联网金融“跑路”频发
如今,互联网+金融发展得如火如荼,不法分子也将魔爪伸向了这个领域,在各种互联网诈骗中占17.44%。互联网金融的出现与发展打破了传统金融运作模式,其高收益与便捷性吸引消费者参与其中;但是这些新兴模式处于法律监管的空白地带,行业乱象丛生,给骗子以可乘之机。
金融传销在互联网金融诈骗中举报数量最多、上当人数最多,占比达到了37.41%。金融传销骗子一般通过讲故事的形式来骗取人们的信任,最常用的故事题材就是冒充国内外著名的投资集团、虚构解冻民族资产的皇室后人、宣称创造了资本运作新方式的互助社区,以年息20%-100%的高收益诱骗投资人加入某项目、某计划,或是购买某虚拟货币、虚拟金融产品。
这类骗子一般先用编好的故事对投资人进行洗脑,然后用分层级计酬的方式促使受害者利用线下或线上途径对其骗局进行传播扩散,帮助发展下线。其实网上的传销方式与线下传销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当传统的传销被包装上互联网和金融投资“高大上”的外衣后,很多消费者就容易被蒙骗。
网络借贷因为其缺乏第三方机构监管和资金托管制度,坑害了不少投资者,在互联网金融诈骗中占比达到了28.76%。 消费金融领域的骗局也是层出不穷,在互联网金融诈骗中占比达到了20.49%。不法分子利用消费者对支付工具的不熟悉,忽悠其发送自己的付款码、让其扫描PC端授权登录的二维码、诱骗其开通蚂蚁借呗等贷款服务方式盗刷和骗取消费者的资金。除此之外,共享单车被贴上收款二维码、山寨违停贴条印上支付宝转账二维码、餐馆收银台收款码被更换……这些流行的诈骗场景常常让社会经验不丰富的“小白”或接触互联网不深的中老年群众深陷其中,被骗了都浑然不知。
如今,众筹获得了许多科技产品爱好者的青睐,但这里面也暗藏着欺诈,在互联网金融诈骗中占比达到了4.82%。主要行骗方式是货不对板、商家跑路,以及擅自修改协议,并禁止消费者退款等。近几年,众筹已不局限于商品预购,新的诈骗方式纷纷出现,比如医疗众筹,不时爆出病患亲属夸大病情的诈捐案件,也有病患亲属被虚假工作人员骗取众筹保证金、认证费等。汽车、房产等物权众筹涉及到向公众集资,部分平台不能做到资金流向监控或者实现第三方存管,涉嫌非法集资。
新型骗局 防不胜防
在互联网诈骗中,有些诈骗手段在整个诈骗中的占比并不大,但是带来的危害却是巨大的,消费者在网上活动的时候也要格外小心。“红包大战”愈演愈烈,以红包作诱饵行骗也成为一种热门的类型,虚假红包在互联网诈骗中占比达到了5.54%。不法分子利用朋友圈、微信群、QQ群散播免费领红包的消息,吸引贪便宜的消费者上钩。之后,或是引流至某广告宣传中,或是引导关注账号进行吸粉,或是诱骗填写姓名、身份证、银行卡号密码等隐私信息,或是隐性设置高昂的使用门槛,让消费者付出额外的金钱。
网络充值也被骗子们所利用,在互联网诈骗中占比达到了5.47%。不法分子混迹在网游论坛、QQ群、微博等社交平台,发布“100元买100万游戏币”“装备三折手慢无”“移动大促,北京地区1元充50元话费”等极具诱惑力的活动信息。有些玩家、消费者经不住诱惑信以为真,误入不法分子预设的钓鱼网站。这些钓鱼网站通常是冒充游戏官网、运营商网上营业厅等,玩家按照流程充值消费后,不法分子还会以“开通会员”“订单解冻”等理由让其落入连环圈套;也有不法分子自称是代理商可以提供充值优惠或自称是内部员工可以提供内部账号,忽悠消费者转账。
APP欺诈是一种新的诈骗方式,虽然目前在互联网诈骗中占比仅为0.78%。但它的隐蔽性很强,消费者不易察觉。在智能手机已经普及的今天,不法APP通过在后台偷跑流量、隐性扣费、读取用户权限等行为,严重侵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危害很大。
诈骗行为 紧追热点
从安全联盟接到举报的网络诈骗数量看,网络诈骗的发生也有高峰期。就一年的月度举报数据分布来看,上半年举报数量稳中有升,到了下半年随着暑假、国庆黄金周、传统购物季、网络购物季、春运等的相继到来,举报数量也连连攀升,11月-12月的举报量达到一年之中的最高点。
诈骗类型也随着每月的消费热点不同而变化。7月-8月暑假期间,虚假兼职、退改签、旅游消费之类的欺诈占据大头;“双11”“双12”等促销期间,网购诈骗明显增多;跨年之际,虚假红包、积分兑换等类型的举报量上涨。而中奖欺诈类则是随着热门综艺节目、网络节目的收视率一同起伏。
网络消费欺诈在每周时间分布上也具有明显的差异化。周五的举报量最高,周六、周日的举报量最低,而且工作日期间的举报量整体高于周末时段,这与消费者的网络消费习惯密切相关。
安全联盟通过对数据分析发现,消费者被骗的渠道各不相同,其中恶意网址诈骗是最多的一类,占据了总量的51.23%。紧随其后的是电话/短信、QQ/微信。通过提取举报内容发现,电话、短信、QQ、微信等都是不法分子的传播交流工具,骗子的终极目的都是诱导消费者点击恶意网址;而恶意网址的呈现方式不仅有明文链接,也可能是二维码、图文页、某系统等。
通过大数据分析发现,在所有欺诈信息中,有34.59%的通过PC端传播,46.68%通过移动端传播,18.73%通过线下方式传播。
●提示
防范网络诈骗要这样做
安全联盟提醒消费者在网购中要通过以下方式防范网络诈骗:
第一,所谓卡单 、掉单、交易异常、解冻订单、异常订单处理等词汇,全都是诈骗专用术语。消费者收到退款消息时,应第一时间通过官方渠道核实,并且不要相信任何跳出网购平台的退款、退票、改签等操作。
第二,对来路不明的优惠促销信息,不要随便点击,购物优惠券或红包一定要通过电商官方渠道去领取。
第三,在网购时应当货比三家,不要一味相信低价和评论,尽量选择靠谱的官方卖家购物,注意查看商家是否有品牌授权;同时保留商品截图和交易记录,以方便维权时提供证据。
第四,一定要看清楚网站的域名。在网上银行交易时,要仔细地看一下网址前缀http后面是否有字母“S”,这是保障加密的关键点。
第五,要在正规的应用商店下载软件,不要随意扫码、点击链接进行下载;安装前要仔细阅读用户协议,使用时要按“同意”读取权限。
- 远离直播间“赌石”和“洗金”(2023-11-11)
- 1个批号产了多个“娃”化妆品“一号多用”忽悠消费者(2023-11-06)
- 山东:持续打击“刷单炒信”虚假宣传(2023-09-07)
- 天津:“刷单炒信”虚假广告成为焦点(2023-09-07)
- 网红奶茶“鹿角巷”回应7000多家山寨店:商标注册时被假店钻了法律空档(2022-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