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海外“遇阻”启示录
据国内媒体报道,美国英飞朗(Infinera)公司近日指责华为中兴接受援助破坏竞争。华为是仅次于瑞典爱立信的全球第二大电信设备制造商。中兴则是全球排名第五的电信设备制造商。随着两家公司扩张市场份额,他们均面临着来自西方政府的阻力。
作为调查美国电信产业威胁的一部分,美国众议院情报委员会6月12日要求上述两家中国公司公布其“内部运作”详情。这项调查反映了美国的担心,针对中国政府可能利用华为或中兴的电信设备,对美国通信业产生安全威胁。
这已经不是这两大中国品牌第一次在海外遭遇“阻碍”了。种种事件说明,华为海外之路并不平坦。这也是高端“中国制造”走向世界遇到的难题之一。
华为中兴的“不公正”待遇
中国企业海外遭遇到的种种“不公正”待遇,几乎都能在华为、中兴这两大中国知名电信设备厂商身上找到,这也让这两大品牌成为中国品牌海外发展遇阻的模本。
“毕竟华为是后来者。”电信专家付亮认为,欧洲与北美市场是一些传统国际巨头的大本营,他们与运营商的合作时间非常长,而华为作为后来者,遇到阻力不可避免。
业内人士指出,中国通信产业在第一代移动通信发展中是缺席者;在第二代移动通信发展中是落伍者;在第三代移动通信转变为积极的追赶者,拥有自主的TD-SCDMA技术标准;在第四代移动通信中,我国和国外企业的距离已经相差不远。华为、中兴两大厂商,无疑是中国电信设备产业在世界发展中大有后来居上之势的缩影。
1988年,任正非在深圳成立的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正式营业,业务为代理进口香港康力公司的HAX交换机。2002年,华为的海外收入达到了5亿美元;2003年,达到10亿美元,占总收入的30%。
华为同时也打入了发达国家,据资料显示,2001年,华为以10G SDH光网络产品进入德国为起点,与当地著名代理商合作,成功进入德国、法国、西班牙、英国等发达地区和国家。华为的进入,挤压了老牌电信设备厂商的生存空间。
随着竞争的加剧,全球电信设备厂商的品牌集中化程度越来越高,华为中兴的海外之路也越走越遇到“阻碍”:有时被某些国家以安全理由禁止竞标、有时被某些国家以竞争垄断为由禁止参与收购、有时被有些国家以身份背景为由禁止进入当地市场……
针对华为和中兴为代表的很多中国企业在海外扩张的过程中遭遇到的不公平待遇,贝叶思咨询认为,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在全球政治经济领域的话语权逐渐增大,随之而来的就是中国威胁论,这种论调经很多海外媒体大肆渲染,对中国企业的海外扩张带来了很多障碍,最近很多中国企业海外收购项目遇阻就是明证。
中国名牌的海外代表
作为国内通信厂商中的领军企业,华为、中兴早早地走向了海外,并在国际化的过程取得了不俗的业绩。海外市场在给华为、中兴带来巨额收入的同时,也让它们感受到了国际化的艰辛。
无独有偶。中国最大的搜索引擎百度公司申请的欧盟商标也是屡次被拒、TCL在海外发展中液晶电视项目同样遭诸多阻拦、海尔在美国一直遭到非议……
“这实际上是一种新的市场壁垒,在中国企业海外受阻的同时,西方国家却在中国大肆扩张,这说明西方国家奉行的是典型的实用主义,双层标准。”知名品牌专家曾朝晖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家的实力,归根到底是经济实力,以中兴、华为为代表的一批中国企业,已经成为国家实力在海外的代表。因此,中国企业走出去,中国企业的全球竞争,需要政府的坚定支持,同时在国内市场上也需要相应的保护。
目前,中国在海外市场有竞争力的领域主要集中在电信制造、建筑工程、日用产品等行业,有的行业则已经对曾经的世界巨头构成“威胁”或发起了“冲击”,这样让很多的国家对高端中国制造的来临感到不适应甚至恐慌,开始“出招”进行“阻拦”。
同时,一些中国公司不再满足于仅仅成为低技术含量、低成本和低利润的玩具、笔、服装等产品的制造商,它们正尝试着攀升价值链,期望最终能在业务、客户、实力和认知度等方面对全球巨头发起挑战。如比亚迪集团,在不到10年的时间内发展成为全球第二大电池制造商,目前又在致力于成为全球知名的新能源汽车厂商。
眼下,很多中国企业正在进军软件、生物科技、汽车、医疗器械和超级计算机等领域,或收购这些行业的公司。如中国商飞公司甚至计划制造出首架商用客机,期望有朝一日能与波音和空中客车等航空巨头比拼。这些在世界舞台上与世界知名品牌角逐的中国企业,尽管在海外发展中遭遇到种种“阻拦”甚至是“不公正”待遇,但他们正成为中国品牌的海外代表和中坚力量。
有经济学家认为,中国的发展遵循了日本和韩国的模式,即成功从技术含量低的生产转变成高科技制造及全球知名品牌的创立。当然中国还面临着诸多不足,但专家指出仍不乏乐观之处,比方说雄心勃勃的企业家阶层正逐步壮大,以及竞争激烈的国内市场。
“本土化”发展破题
当国外知名企业进军中国市场时,他们往往很喜欢的一种战略就是“本土化”。对于立志进军海外市场的中国名牌代表企业来说,要最大限度地避开国外市场的“歧视”和“阻力”,本土化同样十分重要。
曾朝晖认为,中国名牌企业应该摆脱海外拓展中的单纯卖产品模式,淡化中国背景,融入当地,加强海外本土化战略,如人才本地化,吸引海外人才加入。另外,还应该生产本地化,在当地设厂;名称本地化,给自己取一个本地化的名字;甚至可以与本地企业合作共同开拓市场。
作为中国企业海外发展案例之一的联想,应该给出了很好的样板,通过并购老牌PC品牌IBM相应的业务,取得通往美国这样发达国家的“通行证”,成功避开国外市场惯用的“歧视”手法,然后通过本土化经验模式,打入世界各地市场,如今联想已经成功成长为全球第二大PC品牌,成为中国名牌在海外的典型代表。
巧合的是,在电信设备和PC这两大西方传统的阵地,如今都是两大中国品牌(电信设备的华为、中兴和PC的联想、宏碁)成功跻身前五位的行列,并且都已经悄悄地爬到了榜眼的位置,离状元也只是一步之遥。
巧合的背后,或许对更多想成为中国海外代表的名牌企业来说,有着更多的启示作用。
据国内媒体报道,美国英飞朗(Infinera)公司近日指责华为中兴接受援助破坏竞争。华为是仅次于瑞典爱立信的全球第二大电信设备制造商。中兴则是全球排名第五的电信设备制造商。随着两家公司扩张市场份额,他们均面临着来自西方政府的阻力。
作为调查美国电信产业威胁的一部分,美国众议院情报委员会6月12日要求上述两家中国公司公布其“内部运作”详情。这项调查反映了美国的担心,针对中国政府可能利用华为或中兴的电信设备,对美国通信业产生安全威胁。
这已经不是这两大中国品牌第一次在海外遭遇“阻碍”了。种种事件说明,华为海外之路并不平坦。这也是高端“中国制造”走向世界遇到的难题之一。
华为中兴的“不公正”待遇
中国企业海外遭遇到的种种“不公正”待遇,几乎都能在华为、中兴这两大中国知名电信设备厂商身上找到,这也让这两大品牌成为中国品牌海外发展遇阻的模本。
“毕竟华为是后来者。”电信专家付亮认为,欧洲与北美市场是一些传统国际巨头的大本营,他们与运营商的合作时间非常长,而华为作为后来者,遇到阻力不可避免。
业内人士指出,中国通信产业在第一代移动通信发展中是缺席者;在第二代移动通信发展中是落伍者;在第三代移动通信转变为积极的追赶者,拥有自主的TD-SCDMA技术标准;在第四代移动通信中,我国和国外企业的距离已经相差不远。华为、中兴两大厂商,无疑是中国电信设备产业在世界发展中大有后来居上之势的缩影。
1988年,任正非在深圳成立的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正式营业,业务为代理进口香港康力公司的HAX交换机。2002年,华为的海外收入达到了5亿美元;2003年,达到10亿美元,占总收入的30%。
华为同时也打入了发达国家,据资料显示,2001年,华为以10G SDH光网络产品进入德国为起点,与当地著名代理商合作,成功进入德国、法国、西班牙、英国等发达地区和国家。华为的进入,挤压了老牌电信设备厂商的生存空间。
随着竞争的加剧,全球电信设备厂商的品牌集中化程度越来越高,华为中兴的海外之路也越走越遇到“阻碍”:有时被某些国家以安全理由禁止竞标、有时被某些国家以竞争垄断为由禁止参与收购、有时被有些国家以身份背景为由禁止进入当地市场……
针对华为和中兴为代表的很多中国企业在海外扩张的过程中遭遇到的不公平待遇,贝叶思咨询认为,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在全球政治经济领域的话语权逐渐增大,随之而来的就是中国威胁论,这种论调经很多海外媒体大肆渲染,对中国企业的海外扩张带来了很多障碍,最近很多中国企业海外收购项目遇阻就是明证。
中国名牌的海外代表
作为国内通信厂商中的领军企业,华为、中兴早早地走向了海外,并在国际化的过程取得了不俗的业绩。海外市场在给华为、中兴带来巨额收入的同时,也让它们感受到了国际化的艰辛。
无独有偶。中国最大的搜索引擎百度公司申请的欧盟商标也是屡次被拒、TCL在海外发展中液晶电视项目同样遭诸多阻拦、海尔在美国一直遭到非议……
“这实际上是一种新的市场壁垒,在中国企业海外受阻的同时,西方国家却在中国大肆扩张,这说明西方国家奉行的是典型的实用主义,双层标准。”知名品牌专家曾朝晖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家的实力,归根到底是经济实力,以中兴、华为为代表的一批中国企业,已经成为国家实力在海外的代表。因此,中国企业走出去,中国企业的全球竞争,需要政府的坚定支持,同时在国内市场上也需要相应的保护。
目前,中国在海外市场有竞争力的领域主要集中在电信制造、建筑工程、日用产品等行业,有的行业则已经对曾经的世界巨头构成“威胁”或发起了“冲击”,这样让很多的国家对高端中国制造的来临感到不适应甚至恐慌,开始“出招”进行“阻拦”。
同时,一些中国公司不再满足于仅仅成为低技术含量、低成本和低利润的玩具、笔、服装等产品的制造商,它们正尝试着攀升价值链,期望最终能在业务、客户、实力和认知度等方面对全球巨头发起挑战。如比亚迪集团,在不到10年的时间内发展成为全球第二大电池制造商,目前又在致力于成为全球知名的新能源汽车厂商。
眼下,很多中国企业正在进军软件、生物科技、汽车、医疗器械和超级计算机等领域,或收购这些行业的公司。如中国商飞公司甚至计划制造出首架商用客机,期望有朝一日能与波音和空中客车等航空巨头比拼。这些在世界舞台上与世界知名品牌角逐的中国企业,尽管在海外发展中遭遇到种种“阻拦”甚至是“不公正”待遇,但他们正成为中国品牌的海外代表和中坚力量。
有经济学家认为,中国的发展遵循了日本和韩国的模式,即成功从技术含量低的生产转变成高科技制造及全球知名品牌的创立。当然中国还面临着诸多不足,但专家指出仍不乏乐观之处,比方说雄心勃勃的企业家阶层正逐步壮大,以及竞争激烈的国内市场。
“本土化”发展破题
当国外知名企业进军中国市场时,他们往往很喜欢的一种战略就是“本土化”。对于立志进军海外市场的中国名牌代表企业来说,要最大限度地避开国外市场的“歧视”和“阻力”,本土化同样十分重要。
曾朝晖认为,中国名牌企业应该摆脱海外拓展中的单纯卖产品模式,淡化中国背景,融入当地,加强海外本土化战略,如人才本地化,吸引海外人才加入。另外,还应该生产本地化,在当地设厂;名称本地化,给自己取一个本地化的名字;甚至可以与本地企业合作共同开拓市场。
作为中国企业海外发展案例之一的联想,应该给出了很好的样板,通过并购老牌PC品牌IBM相应的业务,取得通往美国这样发达国家的“通行证”,成功避开国外市场惯用的“歧视”手法,然后通过本土化经验模式,打入世界各地市场,如今联想已经成功成长为全球第二大PC品牌,成为中国名牌在海外的典型代表。
巧合的是,在电信设备和PC这两大西方传统的阵地,如今都是两大中国品牌(电信设备的华为、中兴和PC的联想、宏碁)成功跻身前五位的行列,并且都已经悄悄地爬到了榜眼的位置,离状元也只是一步之遥。
巧合的背后,或许对更多想成为中国海外代表的名牌企业来说,有着更多的启示作用。
-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等27个部门发文部署开展2024年全国“质量月”活动(2024-08-21)
- 中国质量检验协会关于转发《关于开展2024年全国“质量月”活动的通知》的函(2024-08-21)
- 等27个部门发布《关于开展2024年全国“质量月”活动的通知》(2024-08-21)
- 质量强国:2024年全国“质量月”活动安排来了(附历届活动主题)(2024-08-21)
- 凝聚质量诚信合力 助力质量强国建设——中国质量检验协会组织开展2023年全国“质量月…(2023-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