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看待留学热
是让孩子在国内升学,还是送到国外去留学?众多家长为此纠结再三,难以取舍。且看有关专家和业内人士如何评说——
据统计,1978年至2008年30年间,我国大陆出国留学人数为139.15万人,而从2009年至2011年末,这一数字预计将超过240万人,也就是说,近3年来的出国留学人数超过过去30年留学人数的总和。
前不久登陆太原的第35届世界名校巡回招生面试会上,众多山西学子和家长云集会场,竞相探问,一些目前就读于重点中学的优秀学生以及大学毕业已经工作的白领一族也在寻求留学之路,留学潮在山西这个内陆省份正呈现出涌动之势。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学子选择留学他乡?留学热又给我们国内的教育带来哪些昭示?为此,笔者日前对有关业内专家进行了采访。
我们的基础教育是世界上最好的,但高等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却与西方国家相去甚远。
A实现文化对接成为现实需求
笔者: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出国留学热不断升温,有人称之为中国第三次留学潮,这次留学潮的时代背景是什么?
段会昌:教育部前不久作过一次调查,我国南方发达省份一些重点高中,一个班里往往会有将近一半的学生放弃国内的高考,选择留学之路。一个国家和地区留学人数的多少与当地GDP发展水平是一种正比的关系。目前我国中产阶层人数不断增加,消费能力的增强必然导致留学人数的增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陆出国留学人数年增长率为25.8%,中国留学生已经遍布世界110多个国家和地区。
马玉玺:山西这几年也和全国一样,留学潮越来越热,如何看待这一现象?家长们的巨额投资与回报是否成比例?我的看法是出国留学是家长做的一项教育消费投资,主要是由目前国内外形势、教育体制、社会福利等各方面因素决定的。与留学热对应的是,国内学子千军万马争挤独木桥的状况将有所改观。
艾方林:全球经济一体化使人才的标准也趋向国际化,国内学子留学他乡,我认为他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最大的收获是感知到不同民族的文化。美、英、澳等不同国家都有各自不同风格的文化,一个国际化人才必然要经历多元文化的熏陶与融入,单一的文化会使人才的成长与发展受到很多限制。
段会昌:一位在哈佛大学留学的朋友曾告诉我,哈佛大学所要的人才不是以我为大而是以世界为大的人,奉行培养具有全球责任感、具备沟通能力和创造力的人才。所以选择走出去首先获得的是一种观念与文化的对接,国际化人才必然是复合型文化所打造出来的。
笔者:就教育观而言,国内与西方的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什么地方?
艾方林:每一个年轻人都有极大的发展潜质,而国内教育一定程度上压制了这一潜质的发挥。西方年轻人与国内去的年轻人相比更善于表现自己,他们的知识基础未必更强,但在找工作面试时,他们更善于将自己的特长优势表现出来,把握住机会。所以,仅仅学到知识还不够,因为知识贡献不出来是没有用的。
留学潮的热与冷最终还要取决于我们对内改革的力度。
B希望他们有更具竞争力的未来
笔者: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除了文化的对接,留学热背后是否说明我们在教育本身存在着不足之处?
艾方林:我们的基础教育在世界上是最好的,但高等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却与西方国家相去甚远。首先就高考制度而言,目前的高考方式是我们必须采用的高校人才录取办法,因为它公平,但公平未必合理,唯分数录取的高考制度将很多其他方面能力潜质不错的学生拒之门外。而美国高校除了考试分数,看重的还有学生的课外活动、生活实践和人际沟通等综合能力。其次,国内高校注重传授知识,而西方高校注重传授获取知识的能力。
段会昌:牛津大学在我国北宋时期就已经建校,当我们的科举制度还在热衷于八股取士之时,人家就已经开始研究生命科学了,所以理工学科的水准我们和人家不是一两天的差距。另外在人才的录取和培养方式上,西方国家高等教育不是以一次高考成绩定优劣,而是以发展的眼光去审视人才。社会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都是人才的考核标准。
笔者:学非所长、学非所用是国内高等教育的弊端之一,在这方面我们可以从美国的高等教育借鉴到什么?
艾方林:美国高校在专业设置上只是分大类,学生入校时不强调专业对口。前3年,让学生知识面不断拓宽,能力不断加强,最后一年,学生再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及社会需求去选定专业。国内高校是在学生一入学就限定了专业,往往又不是学生的兴趣特长所在,再加之四年下来,社会对人才的专业需求已经发生了变化,导致学生最终学非所长,学非所用。在美国,高校专业设置的市场化程度非常高,所有专业都贴近市场,否则就要淘汰掉。
选择走出去首先获得的是一种观念与文化的对接,国际化人才必然是复合型文化所打造出来的。
C留学潮的热度取决于改革的力度
笔者:好的机制不是问题的全部,人的因素才是社会发展的根本所在,国内高校该如何打造自身的人才高地?
艾方林:美国有着极为先进的人才观和人才使用机制,所以它可以吸引世界不同国家的优秀人才为其服务。其高校在教师配置上极为严格,实行全球招聘,非博士不用,看重的是亲和力、表述力和知识面,不存在走后门、托关系之说。一些好的大学往往聚集着十几位诺贝尔奖得主,这些高水平的教师又会影响其他教师,形成一所高校独特的学术氛围。
马玉玺:据调查,目前中国有45%的富人都想移居海外,移民问题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有这种想法可能是看重外国优于中国的一些方面。比如说社会福利很好,发展机会更广,报酬相对丰厚于国内,法制比较健全,市场经济比较规范等等。应该说,留学潮的热与冷最终还要取决于我们对内改革的力度。
笔者:作为内陆省份,山西的留学潮也呈现涌动之势,越来越多的三晋学子会选择此路,有什么话要告诉他们?
段会昌:就国土面积而言,山西和英国差不多,但山西的高校有32所,其中没有什么名校,而英国有161所高校,其中不乏世界名校。山西目前正处在转型跨越的历史关头,人才转型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动力所在,国际化人才培养是大势所趋,而山西本土教育资源并不丰富,这种情况下,出国留学于私于公都不失为一种不错的选择。
马玉玺:把孩子送出国门后能收到怎样的回报,并不是瞬间能看出的,在每个人身上更是有不同的体现,这主要根据各自的家庭状况,有经济实力的家庭将孩子送出国留学,利大于弊。此外,国外大学中也有不少教育质量不尽如人意的学校,甚至有办学目的不纯的学校,所以选择时要慎重。
艾方林:我们不主张过早地将孩子送出去,从现实角度考虑,学好外语是出国留学的基本条件,如果有出国留学的想法,应该首先让孩子在国内打好语言基础。另外如果孩子岁数过小,出去后生活自理能力跟不上,身体和心理上也容易出现一些问题。其实,国内的基础教育是不错的,无须在这一阶段舍近求远。一般在初中以后出国留学的孩子,一方面会对所在国的文化更好地甄别与学习,另一方面他们也会对自己的民族文化有更好的继承与认同。
是让孩子在国内升学,还是送到国外去留学?众多家长为此纠结再三,难以取舍。且看有关专家和业内人士如何评说——
据统计,1978年至2008年30年间,我国大陆出国留学人数为139.15万人,而从2009年至2011年末,这一数字预计将超过240万人,也就是说,近3年来的出国留学人数超过过去30年留学人数的总和。
前不久登陆太原的第35届世界名校巡回招生面试会上,众多山西学子和家长云集会场,竞相探问,一些目前就读于重点中学的优秀学生以及大学毕业已经工作的白领一族也在寻求留学之路,留学潮在山西这个内陆省份正呈现出涌动之势。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学子选择留学他乡?留学热又给我们国内的教育带来哪些昭示?为此,笔者日前对有关业内专家进行了采访。
我们的基础教育是世界上最好的,但高等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却与西方国家相去甚远。
A实现文化对接成为现实需求
笔者: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出国留学热不断升温,有人称之为中国第三次留学潮,这次留学潮的时代背景是什么?
段会昌:教育部前不久作过一次调查,我国南方发达省份一些重点高中,一个班里往往会有将近一半的学生放弃国内的高考,选择留学之路。一个国家和地区留学人数的多少与当地GDP发展水平是一种正比的关系。目前我国中产阶层人数不断增加,消费能力的增强必然导致留学人数的增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陆出国留学人数年增长率为25.8%,中国留学生已经遍布世界110多个国家和地区。
马玉玺:山西这几年也和全国一样,留学潮越来越热,如何看待这一现象?家长们的巨额投资与回报是否成比例?我的看法是出国留学是家长做的一项教育消费投资,主要是由目前国内外形势、教育体制、社会福利等各方面因素决定的。与留学热对应的是,国内学子千军万马争挤独木桥的状况将有所改观。
艾方林:全球经济一体化使人才的标准也趋向国际化,国内学子留学他乡,我认为他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最大的收获是感知到不同民族的文化。美、英、澳等不同国家都有各自不同风格的文化,一个国际化人才必然要经历多元文化的熏陶与融入,单一的文化会使人才的成长与发展受到很多限制。
段会昌:一位在哈佛大学留学的朋友曾告诉我,哈佛大学所要的人才不是以我为大而是以世界为大的人,奉行培养具有全球责任感、具备沟通能力和创造力的人才。所以选择走出去首先获得的是一种观念与文化的对接,国际化人才必然是复合型文化所打造出来的。
笔者:就教育观而言,国内与西方的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什么地方?
艾方林:每一个年轻人都有极大的发展潜质,而国内教育一定程度上压制了这一潜质的发挥。西方年轻人与国内去的年轻人相比更善于表现自己,他们的知识基础未必更强,但在找工作面试时,他们更善于将自己的特长优势表现出来,把握住机会。所以,仅仅学到知识还不够,因为知识贡献不出来是没有用的。
留学潮的热与冷最终还要取决于我们对内改革的力度。
B希望他们有更具竞争力的未来
笔者: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除了文化的对接,留学热背后是否说明我们在教育本身存在着不足之处?
艾方林:我们的基础教育在世界上是最好的,但高等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却与西方国家相去甚远。首先就高考制度而言,目前的高考方式是我们必须采用的高校人才录取办法,因为它公平,但公平未必合理,唯分数录取的高考制度将很多其他方面能力潜质不错的学生拒之门外。而美国高校除了考试分数,看重的还有学生的课外活动、生活实践和人际沟通等综合能力。其次,国内高校注重传授知识,而西方高校注重传授获取知识的能力。
段会昌:牛津大学在我国北宋时期就已经建校,当我们的科举制度还在热衷于八股取士之时,人家就已经开始研究生命科学了,所以理工学科的水准我们和人家不是一两天的差距。另外在人才的录取和培养方式上,西方国家高等教育不是以一次高考成绩定优劣,而是以发展的眼光去审视人才。社会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都是人才的考核标准。
笔者:学非所长、学非所用是国内高等教育的弊端之一,在这方面我们可以从美国的高等教育借鉴到什么?
艾方林:美国高校在专业设置上只是分大类,学生入校时不强调专业对口。前3年,让学生知识面不断拓宽,能力不断加强,最后一年,学生再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及社会需求去选定专业。国内高校是在学生一入学就限定了专业,往往又不是学生的兴趣特长所在,再加之四年下来,社会对人才的专业需求已经发生了变化,导致学生最终学非所长,学非所用。在美国,高校专业设置的市场化程度非常高,所有专业都贴近市场,否则就要淘汰掉。
选择走出去首先获得的是一种观念与文化的对接,国际化人才必然是复合型文化所打造出来的。
C留学潮的热度取决于改革的力度
笔者:好的机制不是问题的全部,人的因素才是社会发展的根本所在,国内高校该如何打造自身的人才高地?
艾方林:美国有着极为先进的人才观和人才使用机制,所以它可以吸引世界不同国家的优秀人才为其服务。其高校在教师配置上极为严格,实行全球招聘,非博士不用,看重的是亲和力、表述力和知识面,不存在走后门、托关系之说。一些好的大学往往聚集着十几位诺贝尔奖得主,这些高水平的教师又会影响其他教师,形成一所高校独特的学术氛围。
马玉玺:据调查,目前中国有45%的富人都想移居海外,移民问题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有这种想法可能是看重外国优于中国的一些方面。比如说社会福利很好,发展机会更广,报酬相对丰厚于国内,法制比较健全,市场经济比较规范等等。应该说,留学潮的热与冷最终还要取决于我们对内改革的力度。
笔者:作为内陆省份,山西的留学潮也呈现涌动之势,越来越多的三晋学子会选择此路,有什么话要告诉他们?
段会昌:就国土面积而言,山西和英国差不多,但山西的高校有32所,其中没有什么名校,而英国有161所高校,其中不乏世界名校。山西目前正处在转型跨越的历史关头,人才转型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动力所在,国际化人才培养是大势所趋,而山西本土教育资源并不丰富,这种情况下,出国留学于私于公都不失为一种不错的选择。
马玉玺:把孩子送出国门后能收到怎样的回报,并不是瞬间能看出的,在每个人身上更是有不同的体现,这主要根据各自的家庭状况,有经济实力的家庭将孩子送出国留学,利大于弊。此外,国外大学中也有不少教育质量不尽如人意的学校,甚至有办学目的不纯的学校,所以选择时要慎重。
艾方林:我们不主张过早地将孩子送出去,从现实角度考虑,学好外语是出国留学的基本条件,如果有出国留学的想法,应该首先让孩子在国内打好语言基础。另外如果孩子岁数过小,出去后生活自理能力跟不上,身体和心理上也容易出现一些问题。其实,国内的基础教育是不错的,无须在这一阶段舍近求远。一般在初中以后出国留学的孩子,一方面会对所在国的文化更好地甄别与学习,另一方面他们也会对自己的民族文化有更好的继承与认同。
-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等27个部门发文部署开展2024年全国“质量月”活动(2024-08-21)
- 中国质量检验协会关于转发《关于开展2024年全国“质量月”活动的通知》的函(2024-08-21)
- 等27个部门发布《关于开展2024年全国“质量月”活动的通知》(2024-08-21)
- 质量强国:2024年全国“质量月”活动安排来了(附历届活动主题)(2024-08-21)
- 凝聚质量诚信合力 助力质量强国建设——中国质量检验协会组织开展2023年全国“质量月…(2023-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