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特别关注

电子商务法超30个条款强化平台责任 保护消费者人身安全放在第一位

2018年09月11日 11:30    信息来源:http://www.legaldaily.com.cn/index_article/content/2018-09/11/content_7642303.htm?node=5955

“滴滴运营如此大规模的移动出行业务,缺乏经验和参照,没有足够的敬畏之心、警惕之心,丧失了安全红线和底线的意识,社交出行的引入也偏离了绿色共享出行的初心。”

9月5日,滴滴CEO程维这样向交通运输部等十部门和地方部门及有关专家组成的检查组说。

然而,惨痛的事实一次又一次地证明,仅仅依靠平台公司的初心,并不能解决问题。

对此,8月3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表决通过的电子商务法明确规定,对关系消费者生命健康的商品或者服务,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对平台内经营者的资质资格未尽到审核义务,或者对消费者未尽到安全保障义务,造成消费者损害的,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

除了强化平台的安全保障义务,电子商务法还对“平台要求商家二选一”、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作出了明确规定。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薛军近日在接受《法制日报》记者采访时指出,电子商务法不仅对电子商务经营者作了一般性规定,还针对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作了专门的规定,针对平台这种新型的市场主体,明确了平台经营者的一系列权利义务和责任,对于未来我国电子商务的健康稳定快速发展,起到了很好的规范和促进作用。

明确平台安全保障义务

浙江温州20岁女生赵某乘坐滴滴顺风车遇害案发生时,距离发生在河南郑州的“滴滴顺风车空姐遇害案”刚刚过去3个月。滴滴当初承诺的整改工作还未完全落实到位,新的惨剧又再次发生。一时间,舆论对滴滴的抨击之声如暴风雨一般猛烈。

强化平台义务和责任——这是电子商务法自起草时就被寄予的厚望,也是电子商务法的重要内容。而最终通过的电子商务法,也是不负众望。

在8月31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经济法室副主任杨合庆指出,任何经营者从事任何经营活动,消费者的人身安全都应当是第一位的,“我国的每一项立法都是如此,我们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将人民的安全放在第一位。刚刚通过的电子商务法也坚持了这一思想,对保障人民群众人身安全作了非常具体的规定”。

从电子商务经营者义务的角度,电子商务法明确规定,电子商务经营者销售的商品或者提供的服务应当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的要求和环境保护要求,不得销售或者提供法律、行政法规禁止交易的商品或者服务。

中国电子商务协会政策法律委员会副主任阿拉木斯注意到,电子商务法至少规定了33个平台义务,远远高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食品安全法、网络安全法、侵权责任法等法律中的相关设定,也高于《网络交易管理办法》里的设定,平台责任被大幅度强化。

针对消费者权益被侵害的问题,电子商务法规定了严格的法律责任,对于情节严重的,可责令其停业整顿。

电子商务法第八十三条规定,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违反本法第三十八条规定,对平台内经营者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行为未采取必要措施,或者对平台内经营者未尽到资质资格审核义务,或者对消费者未尽到安全保障义务的,由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并处五十万元以上二百万元以下的罚款。

值得注意的是,平台在出现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时,除了需要承担民事责任以外,电子商务法还规定,如果平台有相关的违法行为,还要依法承担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

北京外国语大学法学院教授、北京市法学会电子商务法治研究会副会长王文华指出,从一部法律的严厉程度看,不仅要看责任条款,还要看义务条款。电子商务法加大了平台的义务和责任,而这些义务的加重,实质上也是对平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最终的平台担责表述有利于搁置争议,体现了立法针对性、灵活性以及前瞻性的统一。在将来消费纠纷处理当中,如果特别法有所规定就从其规定;若没有,则司法部门要根据平台的过错、责任性质和比例等具体情况来开展对应的认定与追责。”薛军说。

给平台内经营者吃一颗“定心丸”

距离今年的“双11”,还有两个月的时间。在今年,商家将不用再担心自己被平台逼着“二选一”了。

近年来,曾有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利用市场优势地位,迫使平台内经营者与其签订独家销售协议、接受不合理的入驻条件等。面对超级电商平台的“二选一”经营策略,不仅平台内经营者苦不堪言,其他电商平台也是怨声载道。

薛军指出,在互联网“聚合效应”和“封闭循环”影响下,平台逼迫商家“二选一”的经营策略,不仅不会减少超级电商平台的流量,反而会迫使消费者的潜在流量进一步聚合到超级电商平台上,这相当于剥夺了中小商家进入其他平台获取流量的可能性,限制了中小商家进入销售市场的渠道,也损害了其他电商平台的商业利益。

北京邮电大学互联网治理与法律研究中心副主任崔聪聪认为,这种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限制平台内经营者在其他平台上开展经营活动的“二选一”行为,不符合自愿原则,也有悖于公平原则。

如今,电子商务法针对这一问题作出多项规定,给平台内经营者吃了一颗“定心丸”。

电子商务法第三十五条规定,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不得利用服务协议、交易规则以及技术等手段,对平台内经营者在平台内的交易、交易价格以及与其他经营者的交易等进行不合理限制或者附加不合理条件,或者向平台内经营者收取不合理费用。

同时,电子商务法还明确了严格的法律责任。

电子商务法第八十二条规定,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违反本法第三十五条规定,对平台内经营者在平台内的交易、交易价格或者与其他经营者的交易等进行不合理限制或者附加不合理条件,或者向平台内经营者收取不合理费用的,由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五十万元以上二百万元以下的罚款。

薛军认为,在法律实践中,如何确保超级电商平台不滥用其市场支配地位欺压中小企业,是一个需要认真对待的重大问题,电子商务法对此作出规定,更好地平衡了平台经营者和平台内经营者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更好地保障平台内经营者和其他电子商务平台的权益。

“电子商务法通过约束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的行为,以保障平台内经营者的自主经营权及交易自由,维护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之间的公平竞争,保护消费者权益以及社会公共利益。”崔聪聪说。

创新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发现自家商品的品牌被侵权,向平台举报后却石沉大海;自家售卖的商品并无侵权行为,却被平台无端下架……针对电子商务经营中出现的知识产权问题,电子商务法作出了较为完善的制度规定。

长期以来,对于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知识产权侵权,我国法律参考了美国的“避风港规则”,但也存在两个主要问题:

缺乏反通知条款,对被投诉经营者的利益保护不够。我国侵权责任法第三十六条借鉴了“通知—删除”规则,但却没有规定“反通知—恢复”规则,即被投诉经营者声明未侵权的,网络服务提供者恢复被删除内容。从制度上而言,缺乏对被投诉经营者的保护。

缺乏规制滥用“通知—删除”机制的条款,导致各种滥用现象的出现,例如一些权利人恶意利用“通知—删除”机制,投诉合法经营但非其经销体系内的商家,以维护其经销和价格体系。更有甚者,有人利用“通知—删除”机制对合法经营的商家进行敲诈。

针对这两个主要问题,电子商务法的知识产权条款进行了回应,通过建立“通知—反通知”规则,进一步完善了电子商务中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北京华讯律师事务所主任张韬将电子商务法中的“通知—反通知”规则概括为四个步骤:知识产权权利人认为其知识产权受到平台内经营者侵害,可以向平台发出包含初步证据的通知;平台收到通知后及时采取禁止交易或限制交易等必要措施,并将通知转送给平台内经营者;平台内经营者接到通知后,可以向平台发出不构成侵权的声明;平台将平台内经营者的声明,转送给知识产权权利人。

张韬注意到,在“通知—反通知”规则的设计中,电子商务法草案在进行四审时增加了“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在转送声明到达知识产权权利人后十五日内,未收到权利人已经投诉或者起诉通知的,应当及时终止所采取的措施”的规定。

“在知识产权案件中,权利人发现知识产权受到侵害,在紧急情况下,权利人可以向法院申请‘诉前禁令’,禁止侵权者销售侵权商品等行为。当法院作出同意‘诉前禁令’的裁定,权利人应当在规定时间内起诉,否则‘诉前禁令’就会被解除。电子商务法的上述规定,可以起到类似于‘诉前禁令’的作用。”张韬说。

除了规定反通知条款,为防范“通知—删除”机制被滥用,电子商务法第四十二条第三款规定,因通知错误造成平台内经营者损害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恶意发出错误通知,造成平台内经营者损失的,加倍承担赔偿责任。

“此外,电子商务法规定,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应当及时公示收到的通知、声明及处理结果。也就是说,只会有一种处理结果出现,要么权利人主张是正确的,要么被通知的商家是清白的,这一公示制度的建立,对于平台内经营者故意侵权或者‘权利人’恶意投诉的行为,都有明显的遏制作用。”张韬说。

薛军指出,电子商务法知识产权条款对我国网络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作出了重要修正和完善,进一步强调了平台的知识产权保护义务,更好地保护了知识产权权利人的权益,体现了我国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的决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