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分析完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9大特征之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着重指出,这些趋势性变化说明,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这既是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总概况,也指出了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方向。
回顾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速度是一个无法回避的词语。正是依靠高速的发展,中国经济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奇迹,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而无论是从经济发展规律还是中国实际来看,这样的速度终究不会一直持续。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经济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就是看到了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变化,即从过去的追求速度转向现在速度与质量并重,甚至更加追求质量。换言之,中国经济的发展,应该树立质量导向。
速度终有限,质量无止境。从8年前提出“又好又快发展”到党的十八大明确“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从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推动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到9月李克强总理要求“把经济社会发展推向质量时代”,党中央、国务院一直在树立质量导向,引导中国经济从速度型向质量型转变。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同样如此。
树立质量导向,首先需要在市场中发挥质量的竞争优势。我们常说“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然而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之时,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很多时候并没有真正把质量当成生命。究其原因,关键在于中国市场长期处于卖方市场和数量增长期,很多时候并不是产品高质量就能获得市场,甚至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现象,自然不会将质量看成生命。现在,随着产能过剩加剧和买方市场的出现,市场必将树立质量导向,依靠质量竞争力打造属于自己的优势。
树立质量导向,还需要各级政府不再“唯GDP论”,从速度模式转向质量模式。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中国不再简单以GDP增长率论英雄,而是强调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立足点”、“各级都要追求实实在在、没有水分的生产总值,追求有效益、有质量、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就是要提高我国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事实上,在这方面已经有了很好的先例,作为中国速度代表的深圳,就在全国率先提出了“深圳质量”,让质量成为深圳的新常态。
树立质量导向,更需要提高质量部门的地位,更好地发挥他们的作用。当前,无论是企业还是政府,质量部门的地位并不高甚至有些尴尬,当利润、速度与质量产生冲突时,最终妥协的也多是质量,这显然与党中央国务院强调的质量导向不符。因此,应当大力提高质量部门的地位,以便于更好地发挥他们的作用。
2014年,国务院已经开始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的质量工作进行考核,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希望在全社会树立质量导向,从而逐渐将“中国质量”打造成中国的一张新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