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巨石总裁、巨石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张毓强做客央视《对话》 “论剑”中国工业发展
近日,作为优秀民族工业企业的代表,中国巨石总裁、巨石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张毓强做客央视《对话》节目,以生动的创业故事和幽默风趣的语言,和其他四位中国工业大奖的获得者代表一起,与央视著名主持人陈伟鸿开展了一场深刻的对话,分享他们对中国工业发展的挚爱,绽放“中国工业的力量”。
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李毅中、工信部规划司副司长李北光、中国工程院院士周济、风云四号气象卫星总设计师董瑶海、徐州工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总裁陆川、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巍、成都康弘药业集团有限公司总裁郝晓锋共同参加了本期《对话》。
2018年12月9日,第五届中国工业大奖发布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巨石集团有限公司荣获中国工业大奖。本届评选授予12家企业、11个项目中国工业大奖。
中国工业大奖是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我国工业领域最高奖项。第五届中国工业大奖实施工作自2017年4月份启动,共有来自13个行业的231个企业和项目通过资格审查,进入行业评审。而能斩获大奖的“选手”都是优中选优。本次做客《对话》的嘉宾就是中国工业大奖的优秀选手。中国工业的“奥斯卡”奖含金量到底如何?这个奖跟我们有什么关系?关于中国工业还有哪些事?
这个奖号称是中国工业的“奥斯卡”奖?
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李毅中回忆,这个奖是在2004年提出的,当时的背景,是(十六大)在2002年提出的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在这样的背景如何推动企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这时候就酝酿搞一个全国性工业界的一个奖励,起个名字——工业大奖,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指示工经联来办这件事情,要把它办成中国工业最有影响力的一个奖励。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特别是到了十八大以后,进入了新时代、新经济,内容不断地充实,比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制造强国、网络强国、数字经济,它的目的就是要树立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榜样,让全社会来关注工业,理解工业,支持工业,使我们国家工业化的进程能够加快,实现2020年基本工业化,2035全面工业化。
巨石集团获得中国工业大奖的理由是什么?
巨石集团董事长张毓强跟大家介绍,巨石生产的产品可能大家都不是很熟悉——玻璃纤维。“玻璃纤维顾名思义,它的主原料是玻璃,但是有人把玻璃做成了平板,做成了玻璃瓶。我们把玻璃做成了纤维,做成了工业中的结构材料。每个人身上都带了玻璃纤维的材料,比如手机里都有一块很小的线路板,这线路板的主材就是玻璃纤维。玻璃纤维被广泛应用在航空航天、国防军工、环保、交通、电气等各种领域,可以生产的产品达6万多种。比如风能发电,一个叶片到底有多长?现在2兆瓦的一个叶片,最长是多少?70米左右。一个风力叶片看上去很小,但是它要用7吨玻璃纤维,3个就要用21吨。我们是全世界在风电领域供应玻纤最大的一个企业。我们花了25年的努力,追赶了国外最大的竞争对手,实现了世界最大,实现了世界最强。而且更感到骄傲的是,我们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我们拥有自己的品牌,我们拥有百分之百的自主技术,不仅是在国内做好了,更重要的是我们走出了国门,漂洋过海,把我们的产品和工厂定位在全世界各地。我想我们获得中国工业大奖应该当之无愧。”
获得中国工业大奖企业的共性
李毅中评价道,第一是执着于创新,尤其在最近几年,在智能制造方面向前迈进了一大步;第二是非常执着于主业,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围绕主业心无旁骛地做好自己的工作,因此生产的主产品达到了世界水平;第三个是注重对外开放合作,一方面是吸取国外的先进经验,另一方面走出去到国外去建厂、并购,这方面的成绩比较突出;第四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强国担当,为了国家的强盛作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工业存在哪些痛点?
中国工业有两面:一方面我们有载人航天技术,能造高铁,可以进行深海探测,但另一方面我们在很多工业的关键领域很难突破,被认为是大而不强。那么到底中国工业的真实水平究竟如何?中国工业都有啥问题需要被解决?
中国工业和“5%”这个数字有关?5%,代表着目前中国的高端芯片只有5%可以实现自给自足,另外的95%全部依靠进口,这就是今天我们中国工业存在的一个现象“缺芯少魂”。
李毅中认为,国家对集成电路和芯片也是高度重视的,国家16个重大科技专项,前三项都是电子信息,第一项核高基,第二项集成电路,第三项无线通讯,手机已经从3G、4G发展到马上要5G了,所以我们的集成电路、芯片,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问题是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受制于人,我们的产品上总体上处于中低端,这样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
中国工业如何摆脱“缺芯少魂”的情况?
中国工业如何才能摆脱“缺芯少魂”的情况?工信部规划司副司长李北光认为,芯片和软件现在是最高的技术,难度非常大,涉及到整个国家,尤其芯片,是综合实力的支撑。中国工业化从什么时候开始?1949年才开始,第一次工业革命从什么时候开始?从1765年就开始,第二次工业革命是1870年,第三次工业革命是1969年。“所以,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时候,我们还正在初步建立工业体系。所以中国制造是从1949年到1978年,解决了我们制造业有没有的问题。从1978年到2010年成为第一制造大国,初步解决了够不够大的问题,短缺经济问题解决了。现在面临的是强的问题,所以我们现在是在不断地向高端来迈进,向最底层的技术来深入。现在确实看起来好像是生病的,但是实际上我们已经从一个非常弱小的婴儿,一点点成长起来。
反思起来,分析原因,一个还是投入不够,另一个是在基础研究上花的精力还是不够,我们研发费用的开支,绝对量不少,全世界第二,但是这么多钱,其中用在基础理论的研发上只占5.3%。无论是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甚至是俄罗斯,他们这个比例都在15%左右,是我们的3倍。因此我们要继续加大投入,加大基础理论的研究。当然这个行业还有一个特点,它和别的行业不一样,一年两年,甚至三年五年,不一定能够突破,少说有得十年八年。
中国工业也面对“锁喉之痛”?对此,李毅中回答,“30%到60%”指的是目前我国通用的零部件的安全性和寿命跟国际成熟产品相比,是有差距的。30%的自给率,70%受制于人。“其实人家随时可以用这些来卡我们的脖子,零部件、元器件和关键材料,它的技术含量更高,我们的自给率确实太低了,问题在我们行业的共性技术攻关抓得不够。
巨石如何突破封锁,摆脱“锁喉之痛”?
张毓强董事长认为,“缺芯少魂”“锁喉之痛”对我们每家企业来说都经历过,也有不少企业解脱过,战胜过,但又卷土重来过。当然巨石这个“缺芯少魂”,把草字头去掉,缺的是核心的人才,缺的是灵魂的人才,再好的企业都有“缺芯少魂”,只不过时间有长短,再好的企业也有“锁喉之痛”,巨石当时也有这样的一种经历。九十年代初的时候,中国的玻璃纤维生产技术落后于国外50年之久。巨石人用信心勇气创新了生产方式,实现了零的突破。当时他借了7500万元,建了7500吨的池窑,这是中国第一条池窑拉丝生产线,但生产出来的产品是低端的,产量是不达标的。正在此时,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当时企业受到冲击,处在奄奄一息的边缘,产品卖不出去,销路打不开。当国外公司欲收购巨石的时候,他坚定信心,坚决不卖,也不跟他搞合资,坚持走中国民族工业的道路。因为国外把玻璃纤维的生产技术视为高新技术,所以他们不向中国成套输出。这个时候心头之痛,心头之恨,心头之难受,都压在张毓强身上,当时怎么解决呢?巨石人按照一种特有的方式开展:信心建立起来、精神建立起来、机制建立起来、制度保障起来、平台搭建起来,让年轻的人才体现价值,施展才华。最终在玻璃纤维这个小产业里,做出了一篇大文章。玻璃纤维这份产业,百分之百拥有中国自主的知识产权,百分之百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百分之百是自己的品牌和核心技术。
在2000年以后,张毓强再到这家公司去的时候,他们对他说了三句话:承认你把玻纤工业做得这么好;非常地祝贺你,非常地妒忌你,也非常地讨厌你;因为你把中国玻纤工业做好了,我们是有压力的。当对方感觉到有压力的时候张毓强才稍稍松了一口气,才解一下“心头之恨”。
材料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中国工程院院士周济认为,首先,材料是制造业的基础,是工业的粮食。如果我们国家这么庞大的工业体系,没有一个相对比较完善的材料产业作为支撑的话,这个产业时刻会处于受制于人的风险之中。第二,材料是一些新技术的先导,我们都知道,作为这个社会主要支撑的信息产业,它的技术源头实际上是半导体材料。现在的工业体系是在新技术日新月异的条件之下建立起来的,新技术在工业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如果没有强大的材料产业,我们就很难在这样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材料本身是工业体系中最核心的一部分,材料是最不容易仿造的,材料本身发现、优化过程中有很多的不确定性,研发和产业化的过程中,相对来说周期比较长。一种新的材料,往往需要其他领域内的一种新的突破,同时也需要工业技术相配套。先进的工业技术,先进的控制技术,先进的制造技术,先进的分析测试技术等等。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之下,尤其是在比较先进的、比较前沿的工业产品之中,它最终决定产品的决定因素,往往是其中的一两种关键材料。可以这么说,一个工业强国,必然是一个材料的强国。
巨石“强身健体”有怎样的秘诀?
张毓强认为,对巨石来说,“强身健体”四个字,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我们世界一流的生产线怎样延长它的使用寿命,提高它的稳定性,生产出符合标准的产品。“90年代初的时候,我们的生产线的寿命第一次3年,第二次4.5年,第三次6年,第四次8年,现在能够达到10年以上。我们的生产线都是燃烧器,炉子的温度可以达到1500度,一方面在高温下要让它融化,一方面又要让它作业稳定。巨石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精准管控,在标准化、信息化、智能化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主要在技术攻关、重大项目上实现了重大突破。要做出好的东西,还要做出性价比高、让客户接受的产品,这是巨石一直在努力做的。”
工业人如何面对“至暗时刻”?
张毓强在玻纤行业工作了47年。谈到47年的感受,他认为快乐是一瞬间的事情。“其实难受是经常性的。比如遇到客户不理解,竞争对手不承认,国家之间的不认可,遇到这种情况说心里话是不想干的。但是碰到磨难的时候,你不想干谁来接你呢?没人干,那怎么办?咬咬牙,挺过去吧。巨石做到了世界最大,做到了行业的认可,做到了为中国这个民族工业尽了一份微薄之力,从这个层面上讲,所有的磨难又觉得烟消云散了。总体来说成就感还是比较强一点的。”
如何让更多人愿意坚守工业?
如何能够坚守中国工业,最基础的条件就是有更多的人才加入。对这个问题,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李毅中说,“工业是我们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的根基,我们现在工业还是大而不强,我们是制造大国,还不是制造强国,我们的产品还处在中低端。说工业的重要并不是贬低其他行业,但是现在确实存在着工业被空心化、工业被边缘化的现象,脱实向虚,这个问题我的印象提出来八九年了,中央很重视,采取了很多措施。但是实事求是地讲没有根本解决,我们的年轻人有多少还愿意搞工业,搞制造业?要提高我们高技能人员的社会地位和待遇,应该有一个氛围。”
近日,作为优秀民族工业企业的代表,中国巨石总裁、巨石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张毓强做客央视《对话》节目,以生动的创业故事和幽默风趣的语言,和其他四位中国工业大奖的获得者代表一起,与央视著名主持人陈伟鸿开展了一场深刻的对话,分享他们对中国工业发展的挚爱,绽放“中国工业的力量”。
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李毅中、工信部规划司副司长李北光、中国工程院院士周济、风云四号气象卫星总设计师董瑶海、徐州工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总裁陆川、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巍、成都康弘药业集团有限公司总裁郝晓锋共同参加了本期《对话》。
2018年12月9日,第五届中国工业大奖发布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巨石集团有限公司荣获中国工业大奖。本届评选授予12家企业、11个项目中国工业大奖。
中国工业大奖是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我国工业领域最高奖项。第五届中国工业大奖实施工作自2017年4月份启动,共有来自13个行业的231个企业和项目通过资格审查,进入行业评审。而能斩获大奖的“选手”都是优中选优。本次做客《对话》的嘉宾就是中国工业大奖的优秀选手。中国工业的“奥斯卡”奖含金量到底如何?这个奖跟我们有什么关系?关于中国工业还有哪些事?
这个奖号称是中国工业的“奥斯卡”奖?
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李毅中回忆,这个奖是在2004年提出的,当时的背景,是(十六大)在2002年提出的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在这样的背景如何推动企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这时候就酝酿搞一个全国性工业界的一个奖励,起个名字——工业大奖,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指示工经联来办这件事情,要把它办成中国工业最有影响力的一个奖励。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特别是到了十八大以后,进入了新时代、新经济,内容不断地充实,比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制造强国、网络强国、数字经济,它的目的就是要树立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榜样,让全社会来关注工业,理解工业,支持工业,使我们国家工业化的进程能够加快,实现2020年基本工业化,2035全面工业化。
巨石集团获得中国工业大奖的理由是什么?
巨石集团董事长张毓强跟大家介绍,巨石生产的产品可能大家都不是很熟悉——玻璃纤维。“玻璃纤维顾名思义,它的主原料是玻璃,但是有人把玻璃做成了平板,做成了玻璃瓶。我们把玻璃做成了纤维,做成了工业中的结构材料。每个人身上都带了玻璃纤维的材料,比如手机里都有一块很小的线路板,这线路板的主材就是玻璃纤维。玻璃纤维被广泛应用在航空航天、国防军工、环保、交通、电气等各种领域,可以生产的产品达6万多种。比如风能发电,一个叶片到底有多长?现在2兆瓦的一个叶片,最长是多少?70米左右。一个风力叶片看上去很小,但是它要用7吨玻璃纤维,3个就要用21吨。我们是全世界在风电领域供应玻纤最大的一个企业。我们花了25年的努力,追赶了国外最大的竞争对手,实现了世界最大,实现了世界最强。而且更感到骄傲的是,我们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我们拥有自己的品牌,我们拥有百分之百的自主技术,不仅是在国内做好了,更重要的是我们走出了国门,漂洋过海,把我们的产品和工厂定位在全世界各地。我想我们获得中国工业大奖应该当之无愧。”
获得中国工业大奖企业的共性
李毅中评价道,第一是执着于创新,尤其在最近几年,在智能制造方面向前迈进了一大步;第二是非常执着于主业,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围绕主业心无旁骛地做好自己的工作,因此生产的主产品达到了世界水平;第三个是注重对外开放合作,一方面是吸取国外的先进经验,另一方面走出去到国外去建厂、并购,这方面的成绩比较突出;第四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强国担当,为了国家的强盛作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工业存在哪些痛点?
中国工业有两面:一方面我们有载人航天技术,能造高铁,可以进行深海探测,但另一方面我们在很多工业的关键领域很难突破,被认为是大而不强。那么到底中国工业的真实水平究竟如何?中国工业都有啥问题需要被解决?
中国工业和“5%”这个数字有关?5%,代表着目前中国的高端芯片只有5%可以实现自给自足,另外的95%全部依靠进口,这就是今天我们中国工业存在的一个现象“缺芯少魂”。
李毅中认为,国家对集成电路和芯片也是高度重视的,国家16个重大科技专项,前三项都是电子信息,第一项核高基,第二项集成电路,第三项无线通讯,手机已经从3G、4G发展到马上要5G了,所以我们的集成电路、芯片,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问题是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受制于人,我们的产品上总体上处于中低端,这样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
中国工业如何摆脱“缺芯少魂”的情况?
中国工业如何才能摆脱“缺芯少魂”的情况?工信部规划司副司长李北光认为,芯片和软件现在是最高的技术,难度非常大,涉及到整个国家,尤其芯片,是综合实力的支撑。中国工业化从什么时候开始?1949年才开始,第一次工业革命从什么时候开始?从1765年就开始,第二次工业革命是1870年,第三次工业革命是1969年。“所以,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时候,我们还正在初步建立工业体系。所以中国制造是从1949年到1978年,解决了我们制造业有没有的问题。从1978年到2010年成为第一制造大国,初步解决了够不够大的问题,短缺经济问题解决了。现在面临的是强的问题,所以我们现在是在不断地向高端来迈进,向最底层的技术来深入。现在确实看起来好像是生病的,但是实际上我们已经从一个非常弱小的婴儿,一点点成长起来。
反思起来,分析原因,一个还是投入不够,另一个是在基础研究上花的精力还是不够,我们研发费用的开支,绝对量不少,全世界第二,但是这么多钱,其中用在基础理论的研发上只占5.3%。无论是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甚至是俄罗斯,他们这个比例都在15%左右,是我们的3倍。因此我们要继续加大投入,加大基础理论的研究。当然这个行业还有一个特点,它和别的行业不一样,一年两年,甚至三年五年,不一定能够突破,少说有得十年八年。
中国工业也面对“锁喉之痛”?对此,李毅中回答,“30%到60%”指的是目前我国通用的零部件的安全性和寿命跟国际成熟产品相比,是有差距的。30%的自给率,70%受制于人。“其实人家随时可以用这些来卡我们的脖子,零部件、元器件和关键材料,它的技术含量更高,我们的自给率确实太低了,问题在我们行业的共性技术攻关抓得不够。
巨石如何突破封锁,摆脱“锁喉之痛”?
张毓强董事长认为,“缺芯少魂”“锁喉之痛”对我们每家企业来说都经历过,也有不少企业解脱过,战胜过,但又卷土重来过。当然巨石这个“缺芯少魂”,把草字头去掉,缺的是核心的人才,缺的是灵魂的人才,再好的企业都有“缺芯少魂”,只不过时间有长短,再好的企业也有“锁喉之痛”,巨石当时也有这样的一种经历。九十年代初的时候,中国的玻璃纤维生产技术落后于国外50年之久。巨石人用信心勇气创新了生产方式,实现了零的突破。当时他借了7500万元,建了7500吨的池窑,这是中国第一条池窑拉丝生产线,但生产出来的产品是低端的,产量是不达标的。正在此时,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当时企业受到冲击,处在奄奄一息的边缘,产品卖不出去,销路打不开。当国外公司欲收购巨石的时候,他坚定信心,坚决不卖,也不跟他搞合资,坚持走中国民族工业的道路。因为国外把玻璃纤维的生产技术视为高新技术,所以他们不向中国成套输出。这个时候心头之痛,心头之恨,心头之难受,都压在张毓强身上,当时怎么解决呢?巨石人按照一种特有的方式开展:信心建立起来、精神建立起来、机制建立起来、制度保障起来、平台搭建起来,让年轻的人才体现价值,施展才华。最终在玻璃纤维这个小产业里,做出了一篇大文章。玻璃纤维这份产业,百分之百拥有中国自主的知识产权,百分之百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百分之百是自己的品牌和核心技术。
在2000年以后,张毓强再到这家公司去的时候,他们对他说了三句话:承认你把玻纤工业做得这么好;非常地祝贺你,非常地妒忌你,也非常地讨厌你;因为你把中国玻纤工业做好了,我们是有压力的。当对方感觉到有压力的时候张毓强才稍稍松了一口气,才解一下“心头之恨”。
材料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中国工程院院士周济认为,首先,材料是制造业的基础,是工业的粮食。如果我们国家这么庞大的工业体系,没有一个相对比较完善的材料产业作为支撑的话,这个产业时刻会处于受制于人的风险之中。第二,材料是一些新技术的先导,我们都知道,作为这个社会主要支撑的信息产业,它的技术源头实际上是半导体材料。现在的工业体系是在新技术日新月异的条件之下建立起来的,新技术在工业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如果没有强大的材料产业,我们就很难在这样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材料本身是工业体系中最核心的一部分,材料是最不容易仿造的,材料本身发现、优化过程中有很多的不确定性,研发和产业化的过程中,相对来说周期比较长。一种新的材料,往往需要其他领域内的一种新的突破,同时也需要工业技术相配套。先进的工业技术,先进的控制技术,先进的制造技术,先进的分析测试技术等等。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之下,尤其是在比较先进的、比较前沿的工业产品之中,它最终决定产品的决定因素,往往是其中的一两种关键材料。可以这么说,一个工业强国,必然是一个材料的强国。
巨石“强身健体”有怎样的秘诀?
张毓强认为,对巨石来说,“强身健体”四个字,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我们世界一流的生产线怎样延长它的使用寿命,提高它的稳定性,生产出符合标准的产品。“90年代初的时候,我们的生产线的寿命第一次3年,第二次4.5年,第三次6年,第四次8年,现在能够达到10年以上。我们的生产线都是燃烧器,炉子的温度可以达到1500度,一方面在高温下要让它融化,一方面又要让它作业稳定。巨石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精准管控,在标准化、信息化、智能化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主要在技术攻关、重大项目上实现了重大突破。要做出好的东西,还要做出性价比高、让客户接受的产品,这是巨石一直在努力做的。”
工业人如何面对“至暗时刻”?
张毓强在玻纤行业工作了47年。谈到47年的感受,他认为快乐是一瞬间的事情。“其实难受是经常性的。比如遇到客户不理解,竞争对手不承认,国家之间的不认可,遇到这种情况说心里话是不想干的。但是碰到磨难的时候,你不想干谁来接你呢?没人干,那怎么办?咬咬牙,挺过去吧。巨石做到了世界最大,做到了行业的认可,做到了为中国这个民族工业尽了一份微薄之力,从这个层面上讲,所有的磨难又觉得烟消云散了。总体来说成就感还是比较强一点的。”
如何让更多人愿意坚守工业?
如何能够坚守中国工业,最基础的条件就是有更多的人才加入。对这个问题,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李毅中说,“工业是我们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的根基,我们现在工业还是大而不强,我们是制造大国,还不是制造强国,我们的产品还处在中低端。说工业的重要并不是贬低其他行业,但是现在确实存在着工业被空心化、工业被边缘化的现象,脱实向虚,这个问题我的印象提出来八九年了,中央很重视,采取了很多措施。但是实事求是地讲没有根本解决,我们的年轻人有多少还愿意搞工业,搞制造业?要提高我们高技能人员的社会地位和待遇,应该有一个氛围。”
- 中国农业大学与东阿阿胶签署战略合作协议(2024-10-17)
- 山东凤祥食品有限公司鸭肉系列产品 获得日本第28届加工食品爆品大奖(2024-10-17)
- 中通新能源客车新加坡交付暨双层巴士全球首发!跑出绿色出海“加速度”(2024-10-17)
- 格瑞德集团受邀参加第十四届全国地热大会(2024-10-17)
- 亚太集团党委组织开展9月份主题党日活动 (2024-10-17)
- 玲珑轮胎连续五年获得上交所信息披露A级评价(2024-10-17)
- 山东重工集团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开展专题学习研讨(2024-10-17)
- 九阳30周年发布会开启:如何用硬实力解决“小问题”(2024-10-17)
- 潍柴集团党委召开“重德、重勤、重廉”廉洁文化建设动员会(2024-10-17)
- 海信贾少谦:世界一流企业必然有一流的ESG表现(2024-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