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显示:超八成受访者表示曾被虚假评价忽悠过
当下,先看他人使用体验,再下单购买的网购方式,正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的选择。但如今却出现了专门的组织刷评论、刷点赞、刷收藏,不少消费者表示被商品假评价带到了“坑”里。
今年3·15前夕,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36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7.1%的受访者表示,很多时候会根据商品评价决定要不要购买。但59.5%的受访者感到电商平台的评价半真半假,87.0%的受访者表示曾被虚假评价忽悠过。84.7%的受访者确认,商品虚假评价多,会极大影响对该平台的公信力评价。
调查中,00后占20.2%,90后占47.2%,80后占27.9%,70后占4.3%。
87.0%受访者表示曾被虚假评价忽悠过
北京某高校传播学研一学生周晓亭表示,她每次看商品评价,都会看很久,一直翻到最后一页。还会看下面“大家都在问什么”的部分,货比三家之后再买。
南昌市某高校医学院博士生郭青青(化名)也会关注商品评价,“但很多时候其实已经想好买什么样的产品,评论只是一个辅助的作用,差评稍微多一些也没什么,大部分时候还是会坚持最初的选择”。
调查中,87.1%的受访者表示,很多时候会根据商品评价决定要不要购买。其中36.4%的受访者基本都会,50.7%的受访者大部分会。
周晓亭感觉,商品评价会非常影响购物决定,“很多时候浏览商品并没有下定决心要买,这个时候别人的意见就会增强或减弱购买意愿”。
郭青青有一次下单了一款手机壳,感觉还不错。很快卖家就给她打电话,说帮忙好评就可以返还这次购物的钱,她也同意了。但恰巧那天比较忙,晚上开会的时候,卖家就不停地打电话催促,然后让加微信。加了微信以后,发过来一个好评的模板,是一篇很长的个人使用经历,还有一个红衣美女拿着使用的视频。这种“拉好评”的手法让她感到瞠目结舌,“为了好评真的无所不用其极”。
在郑州某高校大学讲师范波(化名)看来,很多好评不太真实,中评、差评的真实性还比较高。但打了中评、差评,很多商家都会联系买家,给予一些优惠或其他补偿措施,要求买家删掉。
调查中,59.5%的受访者都感到,线上电商平台的评价半真半假。7.2%的受访者认为大部分是虚假的。也有28.4%的受访者感觉大部分是真实的,4.9%的受访者觉得基本真实。
还有一次,郭青青在抖音上,被多次推送一个面膜链接,她就去平台查了评价,好评率非常高,就购入了。到货一看感觉有些劣质,再点进原先的购物链接,发现商品已经下架了,“被坑到的感觉挺不爽的”。
调查中,87.0%的受访者表示曾被虚假评价忽悠过,其中12.2%的受访者表示有过多次。仅12.4%的受访者没有过。
66.2%受访者希望建立更完善征信体系,加强对虚假评价的识别
要避开在线商品虚假评价,72.1%的受访者建议购买时货比三家,不盲目相信商品评价。61.0%的受访者希望消费者提高维权意识,对商品存在的虚假评价监督举报。42.3%的受访者期待有实际措施鼓励消费者做出真实、具有参考性的评价。
周晓亭觉得,最重要的是买家自己要有辨别真假的意识,这些评价可以作为购买的参考,但不能过分依赖。希望平台可以进一步完善相关评价制度。
范波认为,首先,消费者要有规范、监督这种虚假评价的意识,不能被商家一点小恩小惠收买,让一些无良商家有机可乘。其次,在购买的时候也要有分辨的能力,提高警惕性。网上购物没有办法直接看到、感受到商品,只能依靠自己的判断,需要选择比较靠谱的店铺,不一味图便宜。
郭青青表示,购物的时候要多参考、多看、多问,不能只听一方的评价或建议。同时自己也要尽可能地做一些有参考性的评价,将心比心,如果每个人都能客观评价,那呈现的商品真实评价就更多,消费者被蒙骗的概率也就更小。另外,要对那种虚假评价采取措施,不能让一些打“擦边球”的人有机可乘。
调查中,66.2%的受访者希望建立更完善的征信体系,加强对虚假评价的识别。49.5%的受访者建议改善商品的评价机制,增加虚假评价成本。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北京大学电子商务法研究中心主任薛军表示,电商信用评价机制,要能够发挥作用,就必须确保充分有效地传达用户评价。任何对用户评价内容的不当干预,无论是在展示方式上做手脚,还是以内涵模糊不清的所谓“感觉不佳”取代内涵清晰的中差评,都不是合格的信用评价制度。
“当前一些电商平台和商家,想出各种办法、无所不用其极地追求好评率,弱化中差评,这其实是一种短视的行为。长此以往,电商的‘口碑评价’就会对消费者失去参考性和影响力,从而导致电商平台失去公信力。”范波说,信用是维系网络购物的纽带,只有真正建立科学有效的电商信用评价机制,维护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为消费者提供一个良好的购物环境,才能真正打造一个有公信力的平台,从而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调查中,84.7%的受访者确认,电商平台商品虚假评价多,会极大影响对该平台的公信力评价。(中国青年报)
当下,先看他人使用体验,再下单购买的网购方式,正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的选择。但如今却出现了专门的组织刷评论、刷点赞、刷收藏,不少消费者表示被商品假评价带到了“坑”里。
今年3·15前夕,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36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7.1%的受访者表示,很多时候会根据商品评价决定要不要购买。但59.5%的受访者感到电商平台的评价半真半假,87.0%的受访者表示曾被虚假评价忽悠过。84.7%的受访者确认,商品虚假评价多,会极大影响对该平台的公信力评价。
调查中,00后占20.2%,90后占47.2%,80后占27.9%,70后占4.3%。
87.0%受访者表示曾被虚假评价忽悠过
北京某高校传播学研一学生周晓亭表示,她每次看商品评价,都会看很久,一直翻到最后一页。还会看下面“大家都在问什么”的部分,货比三家之后再买。
南昌市某高校医学院博士生郭青青(化名)也会关注商品评价,“但很多时候其实已经想好买什么样的产品,评论只是一个辅助的作用,差评稍微多一些也没什么,大部分时候还是会坚持最初的选择”。
调查中,87.1%的受访者表示,很多时候会根据商品评价决定要不要购买。其中36.4%的受访者基本都会,50.7%的受访者大部分会。
周晓亭感觉,商品评价会非常影响购物决定,“很多时候浏览商品并没有下定决心要买,这个时候别人的意见就会增强或减弱购买意愿”。
郭青青有一次下单了一款手机壳,感觉还不错。很快卖家就给她打电话,说帮忙好评就可以返还这次购物的钱,她也同意了。但恰巧那天比较忙,晚上开会的时候,卖家就不停地打电话催促,然后让加微信。加了微信以后,发过来一个好评的模板,是一篇很长的个人使用经历,还有一个红衣美女拿着使用的视频。这种“拉好评”的手法让她感到瞠目结舌,“为了好评真的无所不用其极”。
在郑州某高校大学讲师范波(化名)看来,很多好评不太真实,中评、差评的真实性还比较高。但打了中评、差评,很多商家都会联系买家,给予一些优惠或其他补偿措施,要求买家删掉。
调查中,59.5%的受访者都感到,线上电商平台的评价半真半假。7.2%的受访者认为大部分是虚假的。也有28.4%的受访者感觉大部分是真实的,4.9%的受访者觉得基本真实。
还有一次,郭青青在抖音上,被多次推送一个面膜链接,她就去平台查了评价,好评率非常高,就购入了。到货一看感觉有些劣质,再点进原先的购物链接,发现商品已经下架了,“被坑到的感觉挺不爽的”。
调查中,87.0%的受访者表示曾被虚假评价忽悠过,其中12.2%的受访者表示有过多次。仅12.4%的受访者没有过。
66.2%受访者希望建立更完善征信体系,加强对虚假评价的识别
要避开在线商品虚假评价,72.1%的受访者建议购买时货比三家,不盲目相信商品评价。61.0%的受访者希望消费者提高维权意识,对商品存在的虚假评价监督举报。42.3%的受访者期待有实际措施鼓励消费者做出真实、具有参考性的评价。
周晓亭觉得,最重要的是买家自己要有辨别真假的意识,这些评价可以作为购买的参考,但不能过分依赖。希望平台可以进一步完善相关评价制度。
范波认为,首先,消费者要有规范、监督这种虚假评价的意识,不能被商家一点小恩小惠收买,让一些无良商家有机可乘。其次,在购买的时候也要有分辨的能力,提高警惕性。网上购物没有办法直接看到、感受到商品,只能依靠自己的判断,需要选择比较靠谱的店铺,不一味图便宜。
郭青青表示,购物的时候要多参考、多看、多问,不能只听一方的评价或建议。同时自己也要尽可能地做一些有参考性的评价,将心比心,如果每个人都能客观评价,那呈现的商品真实评价就更多,消费者被蒙骗的概率也就更小。另外,要对那种虚假评价采取措施,不能让一些打“擦边球”的人有机可乘。
调查中,66.2%的受访者希望建立更完善的征信体系,加强对虚假评价的识别。49.5%的受访者建议改善商品的评价机制,增加虚假评价成本。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北京大学电子商务法研究中心主任薛军表示,电商信用评价机制,要能够发挥作用,就必须确保充分有效地传达用户评价。任何对用户评价内容的不当干预,无论是在展示方式上做手脚,还是以内涵模糊不清的所谓“感觉不佳”取代内涵清晰的中差评,都不是合格的信用评价制度。
“当前一些电商平台和商家,想出各种办法、无所不用其极地追求好评率,弱化中差评,这其实是一种短视的行为。长此以往,电商的‘口碑评价’就会对消费者失去参考性和影响力,从而导致电商平台失去公信力。”范波说,信用是维系网络购物的纽带,只有真正建立科学有效的电商信用评价机制,维护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为消费者提供一个良好的购物环境,才能真正打造一个有公信力的平台,从而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调查中,84.7%的受访者确认,电商平台商品虚假评价多,会极大影响对该平台的公信力评价。(中国青年报)
- “茅台航班”没茅台 谁来兑现承诺(2024-08-08)
- 西双版纳曼洲酒店被判退一赔三(2024-02-23)
- 警惕“虚假投资电影”新型骗局(2024-02-07)
- 成都武侯熹亚医美“花式营销” 消费者质疑欺诈三倍索赔(2023-11-23)
- 美联教育等“跑路”企业上信用黑榜(2023-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