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质量月”拉开帷幕 推动上海走入质量时代
据《劳动报》报道,质量发展是强国之基、立业之本和转型之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突出强调,要坚持以提高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大力实施质量强国战略。作为2017年全国“质量月”的重头戏,第二届中国质量(上海)大会即将召开。作为东道主,上海市质监局近年来立足本职,紧紧围绕国家、本市的重大战略和部署,着力服务改革发展大局,巩固城市质量安全,构建质量发展高地,着重从“质量安全”和“质量发展”两个角度对职能进行了新的定位,推动上海走入“质量时代”。
2017“质量月”拉开帷幕
2017年全国“质量月”活动已拉开序幕。今年主题为“大力提升质量建设质量强国”,活动内容将从质量提升、宣传、整治、服务和群众性质量活动五大方面开展,共筹划安排了249项活动。据统计,十八大以来全国共有超过2亿人次基层一线员工、4亿人次群众参与了“质量月”活动,“质量月”活动已经深入人心。
今年“质量月”期间的“重头戏”,当属9月15日至16日召开的中国质量(上海)大会。本次大会以“质量:改善供给引领未来”为主题,围绕提高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和效率等议题,研讨质量发展趋势,交流质量管理经验,推动质量创新发展。会上,还将发布《上海质量宣言》。
另外,“质量月”期间,国家旅游局将采取措施,净化旅游消费环境,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包括强化市场综合整治,强化文明旅游宣传,强化旅游诚信管理,强化标准宣贯实施等。 据了解,质检总局还将开展质量技术服务中小企业活动,以“服务零距离、质量零缺陷”为主题,简称“双零”活动。活动的主要内容包括摸清企业质量需求、帮扶企业升级质量基础、服务企业技术创新、支持企业品牌建设、优化质量政务服务、实施“一站式”质量服务等10项内容,把全面质量管理夯实到企业一线,把计量、标准等质量基础工作沉到企业一线。
“神秘买家”强化社会共治
近年来,上海市质量技监系统立足本职,围绕国家、本市的重大战略和部署,着力服务改革发展大局,巩固城市质量安全,构建质量发展高地,推进法治质监建设,着重从“质量安全”和“质量发展”两个角度对职能进行了新的定位,不断提升质量发展和城市运行安全保障能力。
数据显示,近五年来,市质监局共监督抽查317种产品,27581家企业35086批次,合格率89.3%。查出不合格3725批次,收回不合格产品182.39万件。此外,市质监局开展112种产品的风险监测,涉及357项风险因素,采集样品4189批次,发现并处置1327批次存在不同程度安全风险的产品。
在抽检过程中,采集抽样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而其中便有这一个特殊的团队———神秘买家。
“这实在是被逼出来的创新。”
市质监局产品质量监督处副调研员周佳向记者介绍,随着网购兴起,监督抽查也开始向网上销售业态延伸,督促电子商务企业增强质量意识。这就需要执法人员不定期从不同电商购买产品。
“一次两次还好,时间一长,商家也会有警觉,不少人还把我们列入了‘黑名单’。”周佳透露,由于原先执法人员的订单多(保证样本数量)、采购时间集中、送货地址敏感(送到质量检测部门),导致在一段时间内的几次采购都颇不顺利。“亲,没货了!”“亲,下次再来吧!”机警的卖家一旦看到,收货地址是市质监院,便不敢发货。即使发货,产品也是择优而送。这样一来,就无法掌握线上商品的真实情况,也让周佳和监管部门很头疼。 在这个节骨眼上,上海团市委和市质监局联合了起来,招募了一批在校大学生参与网购抽样工作,他们化整为零,购货时间分散、订单量少、收获地址各异,让卖家防不胜防,“神秘买家”的称号,由此而来。在2015年,由“神秘买家”参与的56种产品监督抽查中,试点在电商平台抽样536批次,发现不合格129批次,合格率为75.9%,较整体抽查合格率低12.8个百分点。
但“神秘买家”们,并不只是简单的“剁手族”,如何挑选产品、批次,如何与商家沟通,保留证据,这些都经过了市质监局的严格培训。为此,周佳透露,“神秘买家”的队伍并不是一味追求“广而多”,而是力争“少而精”。
实际上,“神秘买家”只是市质监局推动“社会共治”的缩影之一。近些年,在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后处理环节中,引入社会力量有效帮扶企业,借助技术机构和行业协会力量,对行业内亟待提升产品质量水平的企业,进行专业指导和帮扶,实现“抽查一种产品,提升一个行业”的目标。
简政放权释放改革红利
李克强总理在中国质量(北京)大会上,首次提出了“质量时代”的概念,提出要将经济社会发展推向质量时代。在这一方面,上海可谓走在了前列。
自2014年以来,上海市质监局在上海自贸试验区这片试验田上,以“取消、简化、下放”为改革主旋律,以激发市场活力、落实企业质量安全主体责任为目标,建设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工业产品生产许可制度改革举措为全国提供了许多可复制、可推广的“上海经验”,在系统内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首当其冲的是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审批制度改革:由上海审批发证的17类工业产品简化审批程序,取消发证前的产品检验环节,实地核查环节则后置到发证后的三个月内完成,比原先要快一倍。
“平面布局图、生产设备一览表、原材料清单……”圣戈班公司磨料磨具中国区工业运营总监周涛坦言,原本提交的申请材料,至少由八个附件构成,合在一起,差不多就是本上百页的书。在网络申请渠道还没开放前,申请人几乎都是捧着厚厚一叠材料,小心翼翼地向窗口挪动。整个过程至少6-8个月,现在,只需在线提交“一单一书一照一报告”四份材料就够了,即一张许可证申请单、一份承诺书、一张营业执照和一份有资质检验机构出具的产品检验合格报告。周涛透露,“尝鲜”的他们,只用了一个工作日就通过审核拿到新证,节省了企业职工很多准备时间。
此外,改革还取消了发证前的产品检验环节,不再实施对企业产品的抽样、封存和检验,转而信任企业提交的有资质检验机构出具的产品检验合格报告。周涛介绍,以往公司会请第三方机构对其产品进行检验,再由监管部门指定的机构上门检验,实际就是重复检验,耗时耗力,成本不菲,而且供检验的样品,还不能作为产品对外销售。和产品检验环节同时被取消的,还有相关检验费用,一般情况下,一个工业产品的相关检验费用从700元到5万多元不等。受惠于该政策,圣戈班一下子又节省了近二三十万元的成本。
将实地核查环节由发证前放到发证后,免除了企业停产的顾虑。根据相关规定,企业应当在许可证到期六个月前向主管部门提出延续申请,逾期申请,一般将按照新证申请来办理,而新证办理涉及实地审核等环节,要比延续原证有效期花费更多时间。如果申请的时间晚了,在等待新证发放的过程中,原证就可能过了有效期,企业必须按规定停产停售,后果严重。 据悉,今年8月起,除了上海,北京、江苏、浙江、山东、广东都开始推行相同的改革。上海市质监局产品质量监督处处长郑万军向记者点评道,今年8月起的这次改革,几乎已将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发证前的审批程序精简到了极致。
精准分类监管严守底线
上海市质监局局长黄小路表示,上海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审批制度改革的每一步,都是监管部门和社会各界智慧的结晶,简化行政审批程序是大势所趋,但怎么简化,何时简化,必须心里有底,而不是盲目地为改革而改革,忽视了有效实施所要满足的实际情况。
改革后,通过“放”掉产品检验环节,让企业通过实地核查就能持证生产,可以提高企业对市场的反应速度、降低企业制度性成本,但这不等于放松对企业产品质量的监管,在这方面,把关只会更严格。据介绍,上海质监部门将把事中事后监管提前,对新获证企业,立即安排执法人员对企业进行监督,在为企业减负的同时,确保监管不缺位。
“监管部门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对企业的震慑实际更大。”郑万军介绍,改革的亮点在于对企业充分“信任”,对企业的材料仅做形式审查。如果在发证后的实地核查环节,发现企业“说谎”,那么,许可证就将被撤销,监管部门还计划将失信单位的信息报送到市级信用平台,让失信者一处失信,处处受制。“通过施行先证后核,能更好更大落实企业的主体责任。”郑万军说。
如何确保监管的效率,又如何在加强监管的同时,不挫伤市场主体的积极性,是门学问。郑万军表示,改革讲究“精准监管”,而其实质是科学化的分类监管。据透露,上海质监部门已经初步形成了产品风险名单,将安全性或者质量要求高的,作为重点抽查对象;低风险或质量要求不高的,降低或减少管理。如今,任何工业产品获证生产企业都能在名单里对号入座,找到其对应的监管等级和抽查频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