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的分享 质量的共识——中国质量(成都)大会开闭幕式部分嘉宾演讲观点集萃(下)

时间:2023-09-08 来源:中国质量报

开放国际合作 共创行业高标准——梅里埃营养科学集团首席执行官尼古拉斯·卡地亚

中国政府能针对质量这个话题举办专题大会,我很赞赏。中国质量大会已经成为一个具有时代性、国际性、专业性的全球质量交流平台,在国际舞台上享有广泛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每一次质量领域变革创新都促进了生产技术进步、增进了人民生活品质。我们也看到,中国政府正在积极致力于质量提升行动,提高质量标准、加强全面质量管理,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推动高质量发展。

本次中国质量(成都)大会的主题是“经济复苏中的质量变革与合作”,这一主题也正是全球各国最为关心以及各个经济体正在不断寻求探讨的内容。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国际经济联系和分工协作正日益密切,全球资源和市场高度融合,很多产品的生产制造和市场销售分布于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标准、计量、合格评定等技术手段作为全球质量的“通用语言”,更是与合作和互认密不可分。在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增长动力不足的大背景下,中国政府仍然能把提升质量当作调结构稳增长的必要手段,这对经济贸易相关国家是有着积极帮助的。我们非常认同以国际视野展开质量合作,加强国际交流,分享和贡献各自的质量智慧和经验,对推动全球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全球各国共同的责任和使命。

中国政府今年2月发布了《质量强国建设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我们看到中国正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大力促进质量发展,狠抓质量提升,实现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这一根本性转变。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质量提升已成为中国的国家战略。树立质量第一的强烈意识,为打造中国品牌提供了坚实的质量支撑。《纲要》中明确了几个方面的重点任务,其中特别提到了食品安全这一重点,要求加快产品质量提档升级,实行全主体、全品种、全链条监管,提高农产品食品药品质量安全水平,确保消费者“舌尖上的安全”。在实施产品质量提升行动的过程中,中国建立了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检测评定制度,推进实施了重点产品质量阶梯攀登工程。

作为一家总部在法国的跨国企业,我们扎根中国多年,专注于卫生健康、食品安全和质量,致力于中国食品安全的可持续发展。几年前,我们拓展了在中国西南地区(包括四川省成都市、陕西省渭南市和西安市)的布局和投资。我们愿同中国及全球各国一起,站在贸易国的角度看问题,向促进贸易互惠互利的方向努力,加强质量方面的国际合作,深化质量技术交流,共同促进质量变革和创新,与中国和全球各国共同推进质量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提升全球产业链整体质量水平,为促进世界经济发展、创造人类更美好未来作出贡献。

加强质量基础设施建设及合作——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标准化组织(GSO)主席萨德·胡塞比

很高兴与各位相聚于成都——这个中国“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质量基础设施为计量、标准、认可和合格评定服务提供了框架,是公共和私营部门、制造商、利益相关者和有关各方之间的“共同语言”。因此,质量基础设施需要获得国际认可,否则,这些服务的使用者(如出口商)将发现,其产品如果不经过重新检验、检测和认证,便很难进入国外市场,而这项工作十分耗时且成本高昂,可能会使他们失去竞争力。

质量、经济发展和一体化以及贸易促进是GSO 最重要的优先事项和战略之一,也是实现该组织2001年成立宗旨的一个举措。因此,GSO拥有定义明确的质量基础设施模式。迄今为止,我们已针对各种产品和服务发布了超过26938项海湾标准和海湾技术法规,包括约1245项强制性技术法规,其中很大一部分与质量、城市各部门和智慧城市有关。此外,我们与成员国和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以下简称“海合会”)国家主管部门合作制定并实施了海湾建筑规范(GBC)项目,积累了独特的成功经验。该项目于2022年9月8日由海合会国家市政事务负责人发起,设置了由各成员国代表组成的多个指导委员会和技术委员会。除此之外,我们还与全球合作伙伴签署了多份合作备忘录和技术合作协议。

另一方面,中国与海合会的经贸往来历史悠久、成果显著。近年来,中国和海合会国家之间的外贸总额不断增长,2021年达到了2289亿美元。2022年12月举行的中国-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峰会重申了双方在完成中国-海合会自贸协定谈判方面的共同利益。

标准、技术法规和合格评定程序的协调仍然是促进和增加贸易往来的基础,以确保产品安全、服务安全、过程安全和生活质量。因此,我们应该将提高双方技术合作水平作为最重要的战略优先事项,从而在不断变化的国际环境中,实现这些共同的愿景、目标和利益。

目前,海合会标准化组织与中国 建立了良好的技术合作关系。2015年,我们与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签署了谅解备忘录和技术合作计划。此举有助于消除海合会成员国与中国之间的贸易技术壁垒,加强双方在计量、标准、合格评定、质量和培训领域的合作。

新冠疫情危机让我们意识到了标准化和质量基础设施的价值,也意识到了贸易开放和供应链的重要性。我相信,本次大会的成果和关于质量发展趋势、质量管理政策的共同见解,以及在本次大会及各分论坛会议中获得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必将有助于促进各方合作与联络。

毫无疑问,质量就是我们的生命!因此,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加强质量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国家政策、战略和市场监管规划,同时利用好创新、环保、可持续和具有气候韧性的转型工具和解决方案。未来,我们应该加大对数字技术、人工智能、创新与研究的投入和关注力度,加强质量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从而推动全球经济发展,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明天。只要我们团结共事、加强合作,我们就一定能克服前进道路上的风险和挑战,迈进更加美好的未来!

新型工业化背景下的质量变革——中国工程院院士林忠钦

当前,在全球经济复苏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时期,我们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已经成为全社会共识。新型工业化是知识经济形态下的工业化,是高质量的工业化,是重构中国产业发展格局的工业化。其基本标志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推进新型工业化,既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质量强国建设的关键之举。

新型工业化下的质量是以高技术、高效益、强基础、强韧性、强品牌作为重要支撑的。在新型工业化背景下,需要以全新的视角和思维重视高质量发展,全面激发质量发展新动能。首先,质量是经济效益的重要基石。新型工业化首先是具有高水平质量和效益的工业化,通过提质增效,提升我国工业的质量竞争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以高质量供给支撑和扩大内需,推动产业价值链迈向中高端,更好促进中国与世界经济的良性互动。其次,质量是强基稳链的关键支撑。新型工业化需要以现代产业体系作为支撑,要突破产业发展的质量瓶颈,加快产业基础高级化进程,打造完整且有韧性的产业链供应链,提高供应链运转效率,提升供应链的稳定性和安全水平。最后,质量是绿色转型的必然要求。近年来,绿色低碳转型成为大质量观的内涵,低碳化成为工业化的新机遇,新的质量技术与管理体系正在快速重构,质量成为新的生产组织创新的纽带,生态质量成为质量强国建设的新任务。

当前,全球质量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质量提升面临着重大挑战。首先,后疫情时代,全球经济复苏面临持续挑战,供应链稳定性持续承压;其次,过剩经济的出现,导致质量需求和供给适配性发生了深刻变化,需要重新定义和审视质量;另外,技术迭代在加快,产品生命周期越来越短,消费者需求变化的速度越来越快;最后,要素禀赋条件发生了根本变化,劳动力、土地和原材料成本大幅上升,资源环境约束大大增强。面对新挑战,在新型工业化背景下,需要大力实施质量变革,重构质量体系,推动制造业尽早迈向价值链高端。

进一步建立质量变革新思维。在技术层面,需要重视场景驱动和用户体验,重塑质量价值,考虑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模式、新技术的影响,重构新质量体系。在管理层面,需要强化市场监管与产业发展的融合互动,并将提高质量和效益,提升品牌国际影响力,推动产业走高端化、智能化和绿色化的发展道路作为首要目标。

进一步升级质量基础设施。要花大力气,破除影响标准、计量、检验检测等质量基础设施要素协同的体制机制障碍,构建新型质量基础设施应用体系。要从产业价值链高端化出发,统筹推进质量基础设施各要素的诊断、改进和提升,形成一套质量基础设施助力制造业高端化的新模式。

进一步强化技术创新为核心的质量变革路径。新的时期,要以破质量技术短板为首要任务,大力发展优质制造,紧紧抓住数智化的赋能机遇,强化质量提升与科技创新的有效联动、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的双轮驱动。构建中国质量技术与管理范式,协同化差异化推进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提质增效。

变革是质量永恒的主题,让我们携起手来,聚焦质量变革,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质量强国,为全球经济的复苏和增强,贡献中国力量。

数字赋能 绿色发展 开放合作 加快推进质量强省建设——浙江省副省长王文序

本届大会以“经济复苏中的质量变革与合作”为主题,突出强调质量变革与合作在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这与中国质量(杭州)大会提出的“质量 数字 绿色 融合”主题一脉相承、一以贯之,都旨在通过质量变革推动高质量发展。

自2021年中国质量(杭州)大会举办以来,浙江全面落实质量强国建设纲要和杭州质量倡议,以质量提升行动为抓手,统筹推进质量强省、标准强省、品牌强省、知识产权强省建设,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2022年,全省生产总值达到7.7万亿元,比上年增长3.1%;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3.02%,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提至15.5件,全员劳动生产率提升至19.9万元/人,以质量变革的坚定步伐走出了一条质量变革的新路子。

运用数字技术,赋能质量升级。浙江深刻认识到,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是优化质量管理、加速质量提升的历史性机遇。我们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对企业质量提升的赋能作用,引导企业建立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基础的质量管控体系,推动全员、全要素、全过程、全数据的新型质量管理体系应用,全面提升质量精益化管理水平。全省累计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68家,单项冠军企业(产品)189家,均居全国第一。大力推进“产业大脑﹢未来工厂”建设,全省上线试运行22个行业产业大脑,建成52家未来工厂、601家智能工厂,平均生产效率提升57.8%,人均劳动生产率达规上工业企业均值6倍。

着眼绿色低碳,推动质量发展。浙江深刻认识到,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更是质量发展的前进方向。我们将绿色、低碳、环保作为全新质量属性,推动发展方式向绿色低碳转型,率先发布减污降碳协同指数,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推动高耗能行业进行绿色低碳改造升级。深化绿色认证集成改革,健全统一的绿色产品标准、认证、标识体系,实施“增产品、优制度、强品牌、提能力、降成本”集成改革,全面推行绿色设计、绿色制造、绿色建造、绿色流通,推动绿色认证从工业产品向农业、服务业及社会治理等领域延伸。截至目前,全省累计有绿色产品获证企业750家,证书1782张,覆盖领域17个。

加强互联互通,推动质量共享。浙江深刻认识到,计量、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质量基础设施,是国际经济与贸易合作的重要基石。我们统筹建立更高水平的制度创新政策体系,对标高标准国际贸易和投资通行规则,出台加快推进内外贸一体化发展的若干意见,稳步推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持续开展标准国际化专项行动,制定实施浙江省标准联通共建“一带一路”行动计划,以标准“走出去”带动产品和服务“走出去”。2022年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增长21.3%,拉动全省外贸增长7.3个百分点。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本次大会精神,聚焦国家所需、浙江所能、群众所盼、未来所向,强力推进创新、深化改革攻坚开放提升,加快构建与共同富裕、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大质量”工作格局,把质量建设融入创新全链条、覆盖企业成长全过程、融入地方治理各领域,打造一流“浙江标准”“浙江制造”,不断推动我省高质量发展、现代化先行,努力为质量强国建设和质量国际合作贡献更多智慧力量。

稳步扩大面向东盟的质量开放合作 服务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市场经营便利地——广西壮族自治区副主席苗庆旺

改革开放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质量开放合作是高水平开放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开放发展给予亲切关怀,赋予广西“三大定位”新使命,提出“五个更大”重要要求,要求广西在推动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上展现更大作为、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取得更大突破,同时要求广西深入实施质量强桂战略,树立质量第一意识,推进标准化、品牌化,提高质量和核心竞争力。广西牢记嘱托,立足特殊区位,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和质量强桂行动,强化面向东盟的质量开放合作,以高水平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服务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

筑牢质量根基,提升引领能力。广西建立面向东盟的计量、标准和认证体系。截至2023年8月,以制糖、汽车、机械等重点产业为核心,广西累计参与国际、国家标准制修订超过2500项,发布广西地方标准2748项,建立社会公用计量标准1637项。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检验检测项目达到2207项,实现广西汽车整车检验检测能力全覆盖。低碳产品认证获证企业和证书数量,已连续两年全国排名“双第一”。

优化质量服务,注入发展动力。打造质量服务“广西模式”,2020年以来建成“一站式”服务平台112个,全面覆盖116个省级以上工业园区,为中国和东盟企业提供咨询服务28.3万次,解决技术难题4500多个。依托中国-东盟检验检测认证高技术服务集聚区,与马来西亚、越南等8个东盟国家建立质量交流合作机制,2020年以来开展质量服务1200多次。建设中国-东盟/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标准云平台,收录东盟国家标准题录信息7.6万多条、标准文本近两万份,以标准联通有力促进经贸往来。

搭建合作平台,增强开放活力。广西举办中国-东盟标准化论坛、打击侵权假冒合作发展论坛等,搭建起常态化交流机制,发布首个中国与东盟国家国际标准化合作倡议《南宁倡议》。与 “省部共建”东盟国家标准化合作交流中心,推动与东盟国家合作开展标准研究和应用。与香港标准及检定中心合作共建实验室,实现检测结果互认,2020年以来累计帮助696家企业777款高质量产品进入东盟及欧洲市场。在缅甸、老挝、柬埔寨等国合作建设水稻、甘蔗等农业标准化示范区近400公顷,推进农业先进标准研究和运用,普遍增产15%以上,工作成果得到 、科技部肯定。

善谋者行远,实干者乃成。广西是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前沿和窗口,当前正紧抓“一带一路”建设、RCEP生效实施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3.0版建设等重大机遇,稳步扩大面向东盟的开放合作,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市场经营便利地,搭建更畅通更宽广的“南宁渠道”。

下一步,广西将全面对接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用好国家给予的各类叠加支持政策,积极承接国内国际产业转移,高水平、高标准建设中国-东盟产业合作区;着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深化法治政府建设,提升服务效率,建好用好经营主体反映问题响应处置机制,为各类经营主体发展助力护航;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要求,扎实组建运营东盟国家标准化合作交流中心,打造中国-东盟区域高水平检验检测认证公共平台,扩大面向东盟、RCEP成员国的制度型开放合作,努力建设边疆民族地区国家质量创新先导区,为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促进区域经贸合作升级、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作出新贡献。

传承航天精神 建设质量强国——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袁洁

中国航天事业历经60多年的发展,中国航天人探索实践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航天质量管理之路,连续取得了载人航天、北斗导航、月球及火星探测等一系列辉煌成就,有力支撑了中国和世界科技与经济发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中国航天质量实践中,航天人不断汲取经验和教训,深入实施质量制胜战略,持续创新发展,厚植“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严慎细实”的航天质量文化,创新应用新时代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全过程精量化质量管理、全要素技术风险控制、一体化质量监督等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形成了以航天“零缺陷”系统工程为核心的质量管理模式,助力航天强国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更好统筹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始终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大力增强质量意识,视质量为生命,以高质量为追求”。面向新时代,航天科工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中坚力量,将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传承航天精神,持续推进质量制胜战略实施,助推质量强国建设。

弘扬航天质量文化。不断强化全员“零缺陷”质量意识,坚持“质量至上”,丰富质量文化的内涵和外延。开展航天质量大讲堂、质量论坛、质量培训、质量创奖等活动,为企业经营发展创造良好的质量氛围。创新质量管理体系,推进质量管理体系成熟度评价,构建全员、全过程、全要素、全数据质量管理体系,不断提升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完善质量规章制度体系,提高质量依规治理水平。健全质量监督体系,提升质量监督效能。

推广先进质量方法。推广应用“五量”“三再”等质量方法,强化技术风险识别和全过程质量控制,确保产品质量。不断总结提炼具有航天特色的先进质量管理经验和方法,为质量事业贡献航天智慧。

夯实质量基础能力。扎实推进标准化战略,实施工艺振兴工程,培育质量专业人才,加强原材料、元器件、软件、结构件等产品的质量控制,充分发挥质量与可靠性、标准、计量等质量技术支撑机构作用。

推进质量管理数字化。统筹数字化系统工程体系建设,应用质量大数据平台,推动质量业务全流程在线运行,深度挖掘质量信息宝贵价值,利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等新技术赋能质量管理。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球共同繁荣的机遇——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戴鹤轩

中国在经历几十年的快速发展后,又开始踏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如今,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首要任务。

高质量是对卓越的承诺。对于一家企业而言,高质量意味着从流程、运营到合作等各方面都要保证达到同样卓越的水平。

这种全面的高质量理念是宝马集团在中国发展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自1994年进入中国以来,宝马集团已经服务了超过700万中国客户。2023年上半年,我们在中国市场交付了超过39万辆BMW和MINI汽车。我们与中国伙伴携手高质量发展,目前已拥有460家本地供应商和600多家授权经销店。在沈阳,我们刚庆祝完合资公司——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成立20周年,公司运行着宝马集团在全球最大的生产基地,约占宝马全球产量的1/3。当然,对于每一种产品和每一项服务,我们都在不断追求最高的质量和最佳的客户体验。

质量取决于经验和态度。多年来,我们的基本理念从未改变,即质量是对客户最重要的承诺。这也是为什么客户的声音和体验必须贯穿于从产品开发到使用,从销售到售后的每一个业务流程。我们的目标便是从最一开始就追求卓越的技术,践行零缺陷的质量理念,打造豪华的客户体验。

确保高质量,要求企业拥有正确的经营态度和强大的竞争实力,并且这个理念必须是自上而下的。对于宝马而言,质量是决定我们当下和未来在全球取得成功的至关重要的因素。经过100多年的发展,高质量已成为宝马DNA的一部分。宝马集团在中国有近3万名高水平员工,他们每一个人都深知高质量是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第一要务。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样的质量意识逐渐发展成为公司的质量文化。

质量取决于相互信任和信息透明。在宝马沈阳生产基地,我们每天生产2500多辆宝马汽车和与其相配套的动力系统。每辆车大约由两万个零部件组成,这意味着我们每天要处理超过5000万个零部件,这是一件极其复杂的事情。对所有零部件进行质量检查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此,实现高质量发展取决于可靠的高质量合作伙伴。

质量取决于真实的客户声音和公平的竞争环境。产品的高质量和可靠性是由客户决定的,所以倾听客户的真实声音至关重要。如今的社交网络环境中充斥着各种杂音,时常令公众难辨真伪。因此,我们呼吁权威机构发声,以保证企业在质量方面拥有公平的竞争环境。客户的真实声音决定着产品、公司和行业的更高质量发展。

质量有赖于合作。高质量不仅来自于行业伙伴的合作,还依赖于从政府、政策制定者,到学术界、行业参与者和专家的诸多国内外利益相关方之间的广泛合作。总之,高质量是我们的共同目标。小到每个城市每个省份,大到每个国家,我们都在追求高质量经济发展,创造高质量生活。

开展国际合作一直是宝马集团的指导原则。今年6月,宝马集团与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签署了一份意向书,以深化我们与中国合作伙伴在电动出行和数字化领域的合作。这彰显了我们对中国的承诺,以及引领我们不断前行的国际合作精神。现在,随着汽车行业的转型升级,我们面临着全新的质量挑战,包括不断变化的法律要求、不断提高的客户期望,以及高新复杂技术的整合。严格的安全法规对保障人身安全至关重要,质量也因此变得前所未有的重要。

高质量来之不易,它始于正确的态度,有赖于实力、相互信任、信息透明、聆听真实的声音及公平竞争的环境;取决于开放与合作。我深信,秉承这些原则,中国将不断加快“质量变革”,并成为国内和国际可持续经济增长的驱动力。因此,中国式现代化是全球共同繁荣的机遇。

2023年全国“质量月”宣传画 2023年全国“质量月”宣传画
2023年全国“质量月”宣传画
2023年全国“质量月”宣传画 2023年全国“质量月”宣传画
国家
认可与检验检测监督管理司 “全国质量检验稳定合格产品”调查汇总公告
国家
质量发展局 中国经济网
国家
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司 中国产品质量信誉网

中国质量检验协会是由质量检验行业与质量领域的质量检验技术机构和专家学者、工作者,相关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学术机构、企事业单位及质量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的企业与企业负责人,与质量检验相关工作的社会各界相关人士等自愿结成的全国性、行业性、非营利性社会组织,具有社团法人资格。

中国质量检验协会宗旨

按照“服务会员,服务企业,服务政府,服务社会,服务消费,服务发展”的工作原则,贯彻“精业笃行,守正创新,团结协作,开拓进取”的工作精神,恪守“实事求是,尊重人才,创新兴会,服务立会”的工作风尚,落实“专业引领、学术研究,政策咨询、决策参考,科技普及、质量引领,信任传递、助力发展”的工作任务,遵循“质量检验、客观公正,规范市场、扶优治劣,服务企业、引导消费”的工作方向,坚持“专业化,技术化,社会化,服务化”的发展目标,引导各级质量检验机构发展壮大和行业自律,发挥政府和企业、行业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对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和工程质量进行社会监督,督促和引导企业积极参与质量提升行动、推进品牌建设;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质量发展潜力,不断增强人民对质量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本团体是相关政府主管部门联系质量检验行业、质量领域科技工作者和专家学者、广大企业及社会各界的桥梁和纽带,是质量发展与质量检验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质量发展与质量检验行业高质量发展及质量提升推进、质量强国事业建设的重要社会力量。

中国质量检验协会职能简介

充分发挥质量专业社团组织的中介作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宣传贯彻质量领域的法律、法规、政策,组织质量和质量检验方面的标准研究、制定和技术开发,开展质量和质量检验方面的学术交流、技术培训和相关技术咨询与技术服务;切实发挥“质量检验,客观公正,服务企业,引导消费”的社会监督作用,抓好质量提升;精业笃行,扶优治劣,充分利用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质检院(所)和重点国家级质检中心与相关质检机构等副会长、常务理事、理事单位和技术机构会员单位的专业优势,组织开展“3.15”“质量月”等质量诚信主题(专题)宣传活动,对“全国质量检验稳定合格产品”进行调查汇总和展示公告,推广防伪溯源和质量诚信验证等技术应用,传递质量信任,引导质量消费,维护市场公平竞争,营造良好市场环境,加强市场引导,共筑质量诚信,推动质量社会共治共享;组织新技术、新产品鉴定和评审,对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工程质量开展检验、鉴定、监理方面的咨询和服务;树立质量工作先进典型和质量诚信标杆,弘扬工匠精神,推广质量工作优秀示范的先进经验;承办有关政府部门(机构)交办和委托的相关工作;着力发挥全国质量检验行业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科学求实,开拓创新,全面引领质量检验行业自律和健康发展;履行质量专业社团中介机构的相关职能,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大力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督促企业履行质量主体责任,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助推产业转型升级,大力营造“政府重视质量、企业追求质量、社会崇尚质量、人人关心质量”的浓厚氛围,合力推进质量社会共治,扎实推进质量强国建设。

中国质量检验协会业务范围

(一)持续推进“三个转变”重要思想,助力提高中国质量国际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为中国质量走向世界提供服务,发挥质量检验对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作用,为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健康发展服务;
  (二)围绕质量发展与质量检验能力水平的提升和质量事业的整体发展开展相应的学术研究,推进行业交流,促进行业发展,助力“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联合,企业主责,社会参与”的质量工作格局,为构建新时代质量检验能力提升与产品和服务质量提升及质量发展新局面提供技术支撑和专业保障;
  (三)紧紧围绕质量提升、质量发展工作大局和实施质量强国战略与质量检验行业建设,开展质量提升、质量发展与变革创新等调查研究,建立全国性的质量检验和质量发展学术交流、科普宣传和技术服务平台;
  (四)加强质量检验与质量发展相关的理论研究,提高质量检验和质量发展研究的针对性、协同性、规范性和有效性,促进质量工作队伍成长和质量检验行业能力提升;
  (五)受政府委托承办或根据市场和行业发展需要,开展质量检验和质量发展与质量工作的宣传、咨询、培训和展览展示等活动,推广普及质量检验与质量知识,宣传贯彻质量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宣传质量检验与质量工作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发挥社会监督作用,推进质量社会共治;
  (六)推动质量检验和质量提升与质量发展战略的研究及学术交流,依照有关规定组织出版本团体学术性会刊及有关学术性、科普性刊物和书籍资料,为政府、社会和企业提供有关咨询服务与专业支持;拓宽舆论传播途径,建设本团体官方网站和相关业务网站;
  (七)推行先进的质量检验检测和质量管理方法,开展检验检测能力与质量管理科学技术、方法提升的相关活动,提高质量检验、质量管理创新能力和全民质量意识;
  (八)探索质量检验、质量管理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总结推广质量检验和质量管理经验,开展质量检验、质量管理和质量提升、质量发展与质量溯源、防伪验证等方面的技术咨询和服务与推广,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九)引导企业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支持企业做好质量基础工作,督促企业加强信用建设,推进企业重视品牌建设,促进企业注重质量发展意识并切实提高质量检验能力和质量控制水平,着力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
  (十)经政府有关部门批准,对产品质量、服务质量以及工程质量开展多种形式的比较试验、综合评价、体验式调查和第三方检验、鉴定、评估和监理,引导理性消费选择;
  (十一)对损害本团体会员品牌和质量声誉的违法违规行为进行舆论监督;收集和反馈本团体会员和质量检验与质量工作者的建议、意见和诉求,关心和维护质量检验与质量工作者的合法权益,为本团体会员和质量检验与质量工作者提供广泛的专业服务活动;
  (十二)开展质量检验和质量学风评议工作,加强质量检验行业和质量发展研究领域学风与学术道德建设;
  (十三)推动开展对本团体会员和质量政策法规与检验检测领域科技研究及实践运用工作者的考试及继续教育培训工作,兴办符合本团体宗旨并能够为本团体会员和质量发展事业与检验检测行业建设发展服务的事业及相关经济实体;
  (十四)开展企业质量检验机构的评审,开展质量评估和推广质量保险业务,利用各种方式向消费者提供质量信息,宣传和普及质量知识和消费常识,传递质量信任、引导质量消费,为市场、企业和消费者服务,切实维护社会各界的合法权益;
  (十五)组织开展质量检验技术、仪器设备、检验设施和质量检验标准等方面的研究、开发、咨询、服务,经政府有关部门批准,组织对其进行鉴定、评审和推广应用;
  (十六)参与质量检验检测和质量管理、质量发展相关领域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修订与实施工作,并积极组织开展相关领域团体标准的制修订和实施工作,助力改革完善质量标准体系;
  (十七)在业务主管单位和相关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加强本团体与境外质量检验和质量领域学术组织及质检机构与相关组织建立友好往来与交流合作关系,促进质量检验和质量工作与国际惯例接轨,拓展本团体国际合作的视野和平台,服务和推动中国质量、中国标准、中国品牌走向世界;
  (十八)承担相关部门委托的质量提升、质量管理、质量发展与质量检验相关的有关工作。

备 注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简称 )2018年4月正式成立之前,中国质量检验协会业务主管部门为原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简称原质检总局)。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