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着白菜上两会”说明了啥——全中两会代表委员呼吁提高农业质量效益

3月2日,在一场两会代表委员的座谈会上,全国人大代表谭志娟从背包里掏出了一棵大白菜。

无独有偶,同场就坐的另一位全国人大代表刘嘉坤,也拿出了从不离身的金银花。

两位从农业、农村走出来的全国人大代表,都热衷于在各种场合推荐“自家”的优质产品,讲述生态、有机的“特别之处”。

众所周知,作为农业大国,我国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领土,有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还有着3万多种的高等植物。然而,生活在这个国度的百姓,却因为拥有一棵无农残的白菜和一株干净的金银花而庆幸。这种强烈的对比和反差,揭开的是我国农业低端供给的“伤疤”。

2月5日,改革开放以来指导“三农”工作的第19份中央一号文件由新华社受权发布,为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指明了方向。文件提出,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

来自四川省凉山州的全国政协委员阿什老轨对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解是:“好的东西多起来”,推动农业由数量增长向数量质量效益并重转变。

“耕地质量退化是潜在隐患”

让“好的东西多起来”,首先离不开肥沃土地的滋养。我国以7%的土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在粮食生产过程中,在不断向土地要产量的同时,我国耕地质量严重退化。

“时常有人问我,粮食单产比上世纪80年代提高了很多,怎么能说土壤肥力下降了呢?”谭志娟向记者提供的一组调查数据显示,目前粮食单产比1982年增加了3.2倍,化肥增加了5倍,农药用量增加了17倍。“大部分耕地30多年来从未施用过农家肥,名副其实地成为了‘卫生田’。”

“如果将除草剂列为农药,全国18亿亩(1.2亿公顷)农田不用除草剂处理杂草的土地,估计连1‰都不到。”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蒋高明向中国质量报记者透露,“当前,各种作物、蔬菜、果树、茶叶几乎都离不开农药,实际上是陷入了农药误区。”

这些年来,我国农业生产一直坚持高投入高产出模式,耕地长期高强度、超负荷利用,耕地质量呈现出“三大”“三低”态势——“中低产田比例大、耕地质量退化面积大、污染耕地面积大;有机质含量低、补充耕地等级低、基础地力低。”

谭志娟拿耕地数量和质量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如果说耕地数量的减少是“断指、断臂”的硬伤,容易引起公众的重视;那么,耕地质量退化是潜在的隐患、是内伤,其后果更严重,治疗起来花钱也更多。

去年农业部发布的《全国耕地质量等级情况公报》显示,我国耕地面积中有5.10亿亩(0.333亿公顷),耕地基础地力相对较差,生产障碍因素突出,短时间内较难得到根本改善,应持续开展农田基础设施和耕地内在质量建设。

李克强总理在去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一以贯之地要求加大对耕地的保护力度。

由此可见,改善耕地质量,注重“大地母亲”的身体状况仍然任重道远。

“不是产量过剩而是低品质比重太大”

今年两会,九三学社以界别提案的形式,提交了《关于发挥市场作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建议》。

提案指出,九三学社在调研中发现,在当前粮食库存高企、国内外农产品价格倒挂,新粮难储、陈粮难出等背景下,一些地方片面认为产量高、库存多就是粮食生产过剩了,纷纷把压缩粮食种植面积作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措施。

“这种做法看似合情合理,但没有准确理解粮食呈现结构性过剩的实质,如适宜生产面包等深加工优质粮食总体不足,需要大量进口。”提案写道,数据显示,当前我国优质强筋小麦需求量在650万~800万吨,而国产总量仅350万~450万吨,每年需进口300万吨以上。因此,当前实际情况不是粮食多了,而是低品质粮食比重太大。

全国人大代表、今麦郎面品有限公司董事长范现国在谈到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时表示,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种植应该更精准,进一步提升农产品质量,提升农业产业链价值,让更多优质农产品上餐桌。

耕地之上,高品质产品的产出问题还发生在中药材种植领域。全国政协委员、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王旭东对中国质量报记者表示:“如果不改变供给形式,中医将亡于中药。”

“如果以欧盟的农药最大残留标准来进行对比的话,部分样品农药残留超标比较严重。”刘嘉坤跟王旭东有着同样的担忧,他告诉记者,目前在国内,中药材种植环节普遍使用化肥、农药甚至除草剂,中药材中有害物质残留超标、质量和药效下降。“即使医术高超的老中医,也因中药材质量的下降而束手无策。中药材生产的技术和质量已经影响到了中医药的生死存亡。”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发挥“质量的力量”

在耕地质量退化、低品质产出过剩的情况下,农业如何从供给端发力呢?

全国政协委员冯平对记者表示,在整个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当中,先进的农业技术是非常重要的环节。“过去我们的农业技术主要注重粮食数量的增长,今后要数量、质量和效益并重,要围绕整个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需要进行农业技术研究和推广。”

之所以有这样的想法,与几年前冯平在海南的一次调研有关。“当地一个农技站的站长跟我说,除了农业技术的推广,他的另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化肥农药的推销,而且这项工作还与收入挂钩。”冯平说,如果没有办法让两者脱钩,农技站只能给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帮倒忙”。

“让好东西卖个好价钱。”阿什老轨认为特色农产品在供给端有巨大的潜力可挖,“切实加强标准化建设,实行从产地到市场准入质量安全全程标准化控制,稳定农产品内在质量,构建品牌营销体系,创建一批民族特色农产品品牌,把民族特色农产品打造成金字招牌。”

“大米库存严重,但五常大米却供不应求;柑橘销路不畅,但赣南脐橙却从不愁销。”全国政协委员刘平均表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着力点是优质高效的供给,过去我们主要靠投资、消费、出口来拉动经济,但现在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供应高效和优质产品,将市场的需求作为努力的方向。

“我国有2000多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超过世界其他国家的总和,其中95%以上都是农副产品。这些产品在国内国际市场中很受欢迎,是我国农业走出去的拳头产品。”在刘平均看来,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农副产品区域品牌化,都是提升农业供给质量的宝贵经验。

刘平均说,过去农业强调提高产量,现在应该把质量放在最前面。

专题专栏

中国质量检验协会是由质量检验行业与质量领域的质量检验技术机构和专家学者、工作者,相关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学术机构、企事业单位及质量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的企业与企业负责人,与质量检验相关工作的社会各界相关人士等自愿结成的全国性、行业性、非营利性社会组织,具有社团法人资格。

中国质量检验协会宗旨

按照“服务会员,服务企业,服务政府,服务社会,服务消费,服务发展”的工作原则,贯彻“精业笃行,守正创新,团结协作,开拓进取”的工作精神,恪守“实事求是,尊重人才,创新兴会,服务立会”的工作风尚,落实“专业引领、学术研究,政策咨询、决策参考,科技普及、质量引领,信任传递、助力发展”的工作任务,遵循“质量检验、客观公正,规范市场、扶优治劣,服务企业、引导消费”的工作方向,坚持“专业化,技术化,社会化,服务化”的发展目标,引导各级质量检验机构发展壮大和行业自律,发挥政府和企业、行业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对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和工程质量进行社会监督,督促和引导企业积极参与质量提升行动、推进品牌建设;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质量发展潜力,不断增强人民对质量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本团体是相关政府主管部门联系质量检验行业、质量领域科技工作者和专家学者、广大企业及社会各界的桥梁和纽带,是质量发展与质量检验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质量发展与质量检验行业高质量发展及质量提升推进、质量强国事业建设的重要社会力量。

中国质量检验协会职能简介

充分发挥质量专业社团组织的中介作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宣传贯彻质量领域的法律、法规、政策,组织质量和质量检验方面的标准研究、制定和技术开发,开展质量和质量检验方面的学术交流、技术培训和相关技术咨询与技术服务;切实发挥“质量检验,客观公正,服务企业,引导消费”的社会监督作用,抓好质量提升;精业笃行,扶优治劣,充分利用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质检院(所)和重点国家级质检中心与相关质检机构等副会长、常务理事、理事单位和技术机构会员单位的专业优势,组织开展“3.15”“质量月”等质量诚信主题(专题)宣传活动,对“全国质量检验稳定合格产品”进行调查汇总和展示公告,推广防伪溯源和质量诚信验证等技术应用,传递质量信任,引导质量消费,维护市场公平竞争,营造良好市场环境,加强市场引导,共筑质量诚信,推动质量社会共治共享;组织新技术、新产品鉴定和评审,对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工程质量开展检验、鉴定、监理方面的咨询和服务;树立质量工作先进典型和质量诚信标杆,弘扬工匠精神,推广质量工作优秀示范的先进经验;承办有关政府部门(机构)交办和委托的相关工作;着力发挥全国质量检验行业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科学求实,开拓创新,全面引领质量检验行业自律和健康发展;履行质量专业社团中介机构的相关职能,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大力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督促企业履行质量主体责任,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助推产业转型升级,大力营造“政府重视质量、企业追求质量、社会崇尚质量、人人关心质量”的浓厚氛围,合力推进质量社会共治,扎实推进质量强国建设。

中国质量检验协会业务范围

(一)持续推进“三个转变”重要思想,助力提高中国质量国际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为中国质量走向世界提供服务,发挥质量检验对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作用,为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健康发展服务;
  (二)围绕质量发展与质量检验能力水平的提升和质量事业的整体发展开展相应的学术研究,推进行业交流,促进行业发展,助力“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联合,企业主责,社会参与”的质量工作格局,为构建新时代质量检验能力提升与产品和服务质量提升及质量发展新局面提供技术支撑和专业保障;
  (三)紧紧围绕质量提升、质量发展工作大局和实施质量强国战略与质量检验行业建设,开展质量提升、质量发展与变革创新等调查研究,建立全国性的质量检验和质量发展学术交流、科普宣传和技术服务平台;
  (四)加强质量检验与质量发展相关的理论研究,提高质量检验和质量发展研究的针对性、协同性、规范性和有效性,促进质量工作队伍成长和质量检验行业能力提升;
  (五)受政府委托承办或根据市场和行业发展需要,开展质量检验和质量发展与质量工作的宣传、咨询、培训和展览展示等活动,推广普及质量检验与质量知识,宣传贯彻质量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宣传质量检验与质量工作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发挥社会监督作用,推进质量社会共治;
  (六)推动质量检验和质量提升与质量发展战略的研究及学术交流,依照有关规定组织出版本团体学术性会刊及有关学术性、科普性刊物和书籍资料,为政府、社会和企业提供有关咨询服务与专业支持;拓宽舆论传播途径,建设本团体官方网站和相关业务网站;
  (七)推行先进的质量检验检测和质量管理方法,开展检验检测能力与质量管理科学技术、方法提升的相关活动,提高质量检验、质量管理创新能力和全民质量意识;
  (八)探索质量检验、质量管理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总结推广质量检验和质量管理经验,开展质量检验、质量管理和质量提升、质量发展与质量溯源、防伪验证等方面的技术咨询和服务与推广,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九)引导企业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支持企业做好质量基础工作,督促企业加强信用建设,推进企业重视品牌建设,促进企业注重质量发展意识并切实提高质量检验能力和质量控制水平,着力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
  (十)经政府有关部门批准,对产品质量、服务质量以及工程质量开展多种形式的比较试验、综合评价、体验式调查和第三方检验、鉴定、评估和监理,引导理性消费选择;
  (十一)对损害本团体会员品牌和质量声誉的违法违规行为进行舆论监督;收集和反馈本团体会员和质量检验与质量工作者的建议、意见和诉求,关心和维护质量检验与质量工作者的合法权益,为本团体会员和质量检验与质量工作者提供广泛的专业服务活动;
  (十二)开展质量检验和质量学风评议工作,加强质量检验行业和质量发展研究领域学风与学术道德建设;
  (十三)推动开展对本团体会员和质量政策法规与检验检测领域科技研究及实践运用工作者的考试及继续教育培训工作,兴办符合本团体宗旨并能够为本团体会员和质量发展事业与检验检测行业建设发展服务的事业及相关经济实体;
  (十四)开展企业质量检验机构的评审,开展质量评估和推广质量保险业务,利用各种方式向消费者提供质量信息,宣传和普及质量知识和消费常识,传递质量信任、引导质量消费,为市场、企业和消费者服务,切实维护社会各界的合法权益;
  (十五)组织开展质量检验技术、仪器设备、检验设施和质量检验标准等方面的研究、开发、咨询、服务,经政府有关部门批准,组织对其进行鉴定、评审和推广应用;
  (十六)参与质量检验检测和质量管理、质量发展相关领域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修订与实施工作,并积极组织开展相关领域团体标准的制修订和实施工作,助力改革完善质量标准体系;
  (十七)在业务主管单位和相关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加强本团体与境外质量检验和质量领域学术组织及质检机构与相关组织建立友好往来与交流合作关系,促进质量检验和质量工作与国际惯例接轨,拓展本团体国际合作的视野和平台,服务和推动中国质量、中国标准、中国品牌走向世界;
  (十八)承担相关部门委托的质量提升、质量管理、质量发展与质量检验相关的有关工作。

备 注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简称 )2018年4月正式成立之前,中国质量检验协会业务主管部门为原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简称原质检总局)。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