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关键词直指民生热点
编者按 2016年全国两会,是在重要历史节点召开的盛会。站在“十二五”收官、“十三五”开局的历史关口,如何按照中央“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成为两会热议的焦点。与此同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十三五”规划、慈善法审议、扩大内需等等一系列热词占据了两会新闻热搜榜。《中国消费者报》记者结合两会热点,梳理出今年两会上关系民生的十大关键词。
【关键词一 “十三五”规划】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以下简称纲要)在两会上公布,提出了“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指标。这些指标以可量化的形式,明确了未来5年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要目标,在两会上引起代表委员们的热议。尤其是一些新增加的指标,集中体现了“十三五”时期五大发展理念的要求,反映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和人民群众的呼声,得到代表委员的认同和肯定。
“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共有25项,归属4个大类,分别是“经济发展”“创新驱动”“民生福祉”“资源环境”。与“十二五”相比,在指标总量上多一项。更重要的是,增设了“创新驱动”类指标。互联网普及率、突出提高城镇化的含金量、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城镇棚户区住房改造、耕地保有量5年不减少等热点受到关注。纲要在“资源环境”这一大类指标中,新增了“空气质量”“地表水质量”等更加贴近群众的指标,尤其把社会特别关心的PM2.5浓度下降囊括其中,既体现了绿色发展的理念,也回应了百姓呼声。
【关键词二 供给侧改革】
自去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后,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为重点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式启动。新常态下,供给侧改革正从“高频词”化为政府、企业明晰具体的改革“路线图”。今年两会,供给侧改革成为热点词汇,两会代表结合各自的领域问题就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把握好“加法”和“减法”等发表了各自的看法,提出了相关建议。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持续增长动力。围绕解决重点领域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加快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代表、委员们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扩大有效供给,提供更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坚持创新驱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全面深化改革,营造良好社会环境等方面深入分析了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面临的问题。
政府工作报告还指出,要大力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实现部门间数据共享,让居民和企业少跑腿、好办事、不添堵。
【关键词三 扶贫攻坚】
今年两会,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数据显示,目前全国有14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贫困村12.8万个,2014年年底,贫困人口7017万,6个省区贫困人口超500万。政府工作报告一系列数据指明,扶贫脱贫是硬任务,各级政府已经立下军令状,必须按时保质保量完成。
2016年目标是完成1000万以上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其中易地搬迁200万人以上,中央财政扶贫资金增加201亿元,增长43.4%。“十三五”目标指出,现有标准下7000多万贫困人口脱贫,平均每年要减贫1170万,平均每月减贫100万。
两会期间,许多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从贫困群众的利益出发,结合各地实际,尽职尽责呼吁国家完善政策,加大力度推进集中连片扶贫开发工作,让贫困群众尽快过上好生活。
【关键词四 慈善法审议】
历经十余年努力,我国关于慈善事业的首部立法将走上前台。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3月11日上午举行代表团全体会议,审议慈善法草案。当天下午举行代表小组会议,审议慈善法草案。一部慈善法,在两会期间吸引了众多关注的目光。
慈善法草案对于哪些行为属于做慈善,捐款应该交给谁,个人能否发起网络募捐等问题都做了明确的规定,解答了公众对慈善法的疑虑。对于网上公开募捐问题,法律草案称,慈善组织通过互联网开展公开募捐的,应当在民政部门统一或者指定的慈善信息平台发布募捐信息,也可以同时在其网站发布募捐信息。
慈善法草案根据当前我国慈善领域的实际,对慈善组织、慈善募捐、促进措施、监督管理等内容作了较为系统的规定。草案经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两次审议和反复研究修改,较好地吸收了各方面的意见,积极回应了公众关切。代表们对草案提出了一些具体修改意见。
【关键词五 环境治理】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推动绿色发展取得新突破;下决心走出一条经济发展与环境改善双赢之路;重拳治理大气雾霾和水污染;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加强生态安全屏障建设;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力量。
从中央提出绿色发展理念,到大气污染治理写入31个省区市政府工作报告,再到“十三五”规划建议中强调环保,社会各界对加快建设美丽中国充满期待。大气污染治理,是唯一在三个部分中均有提及的环保命题。其中,2015年回顾中对雾霾问题的高度重视、十三五目标中对空气质量天数的明确规定,以及2016年计划中对与大气治理相关的能源结构调整、能源净化和污染车辆淘汰等作出细节部署,都表达了对大气治理的重视。
推动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加快改善生态环境。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今后5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能耗、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别下降23%、15%、18%,森林覆盖率达到23.04%,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大幅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特别是治理大气雾霾取得明显进展,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超过80%。我们要持之以恒,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
【关键词六 民生改善】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着力扩大就业创业;发展更高质量更加公平的教育;协调推进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织密织牢社会保障安全网。
医疗卫生方面:中央财政安排城乡医疗救助补助资金160亿元,增长9.6%;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制度,财政补助由每人每年380元提高到420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财政补助从人均40元提高到45元,促进医疗资源向基层和农村流动。救助体系方面:城乡低保人均补助标准分别提高5%和8%;加快健全城乡社会救助体系,使困难群众遇急有助、遇困有帮,让社会充满关爱和温暖。教育方面:完成2100万人次以上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培训任务;公共教育投入要加大向中西部和边远、贫困地区倾斜力度;落实提高乡村教师待遇政策;继续扩大重点高校面向贫困地区农村招生规模,落实和完善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当地就学和升学考试政策。
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围绕上述目标建言献策,此外,还就关于住房、养老、食品安全等一系列民生热点问题展开了讨论和提交了相应建议和意见。
【关键词七 创新驱动】
政府工作报告在重视传统的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基础上,特别关注包括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在内的新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
创新和“新经济”正被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政府工作报告中还体现了持续突出对创新型领军企业发展的有力支持;明确部署了促进分享经济发展,推进共享平台建设的任务;以及继续通过“互联网+”释放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活力与能量。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152次提到发展,77次提到改革,62次提到创新,38次提到制度,并且首次写入“新经济”。创新、协调发展贯穿整个主线。
这些内容也让很多人对未来充满信心。很多代表、委员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从政府工作报告可以看出,今年是激发经济创新活力、不断增强内生动力的一年。
【关键词八 新型城镇化】
推进新型城镇化,解决好“城、房、人”问题,推动棚改,容纳更多进城农民工就近就业创业,扩大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覆盖面。借助提高城镇化质量和城乡一体化的双轮驱动,把新型城镇化建设推向更高层次和水平是不少代表、委员关心的问题。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放宽城镇落户条件,深入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政府工作报告还称,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建立健全“人地钱”挂钩政策;推进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和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
代表、委员们认为,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要通过一系列制度安排,推动城镇化更注重质量、更加均衡,真正让农民工从“流动”到“留下”。
【关键词九 扩大内需】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今年的重点任务之一是,深挖国内需求潜力,开拓发展更大空间。适度扩大需求总量,积极调整改革需求结构,促进供给需求有效对接、投资消费有机结合、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形成对经济发展稳定而持久的内需支撑。
代表、委员们围绕增强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基础作用,适应消费升级趋势,破除政策障碍,优化消费环境,维护消费者权益等建言献策。
政府工作报告还称,支持发展养老、健康、家政、教育培训、文化体育等服务消费。壮大网络信息、智能家居、个性时尚等新兴消费。鼓励线上线下互动,推动实体商业创新转型。完善物流配送网络,促进快递业健康发展。活跃二手车市场,加快建设城市停车场和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在全国开展消费金融公司试点,鼓励金融机构创新消费信贷产品。降低部分消费品进口关税,增设免税店。落实带薪休假制度,加强旅游交通、景区景点、自驾车营地等设施建设,规范旅游市场秩序,迎接正在兴起的大众旅游时代。
两会上,代表、委员们就如何深挖国内需求,如何规范旅游市场秩序等发表了建议,回应了社会关切。
【关键词十 提升消费品品质】
政府工作报告称,努力改善产品和服务供给,突出抓好三个方面,一是提升消费品品质。加快质量安全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建立商品质量惩罚性赔偿制度。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二是促进制造业升级。深入推进“中国制造+互联网”,建设若干国家级制造业创新平台,实施一批智能制造示范项目,启动工业强基、绿色制造、高端装备等重大工程。落实加速折旧政策,组织实施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工程。三是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启动新一轮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实施高技术服务业创新工程,大力发展数字创意产业。放宽市场准入,提高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生活性服务业精细化水平。建设一批光网城市,推进5万个行政村通光纤,让更多城乡居民享受数字化生活。
代表、委员们结合目前的商品质量情况,就如何提升消费品品质、建立商品质量惩罚性赔偿制度等问题建言献策。
专题专栏
中国质量检验协会是由质量检验行业与质量领域的质量检验技术机构和专家学者、工作者,相关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学术机构、企事业单位及质量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的企业与企业负责人,与质量检验相关工作的社会各界相关人士等自愿结成的全国性、行业性、非营利性社会组织,具有社团法人资格。
中国质量检验协会宗旨
按照“服务会员,服务企业,服务政府,服务社会,服务消费,服务发展”的工作原则,贯彻“精业笃行,守正创新,团结协作,开拓进取”的工作精神,恪守“实事求是,尊重人才,创新兴会,服务立会”的工作风尚,落实“专业引领、学术研究,政策咨询、决策参考,科技普及、质量引领,信任传递、助力发展”的工作任务,遵循“质量检验、客观公正,规范市场、扶优治劣,服务企业、引导消费”的工作方向,坚持“专业化,技术化,社会化,服务化”的发展目标,引导各级质量检验机构发展壮大和行业自律,发挥政府和企业、行业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对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和工程质量进行社会监督,督促和引导企业积极参与质量提升行动、推进品牌建设;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质量发展潜力,不断增强人民对质量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本团体是相关政府主管部门联系质量检验行业、质量领域科技工作者和专家学者、广大企业及社会各界的桥梁和纽带,是质量发展与质量检验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质量发展与质量检验行业高质量发展及质量提升推进、质量强国事业建设的重要社会力量。
中国质量检验协会职能简介
充分发挥质量专业社团组织的中介作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宣传贯彻质量领域的法律、法规、政策,组织质量和质量检验方面的标准研究、制定和技术开发,开展质量和质量检验方面的学术交流、技术培训和相关技术咨询与技术服务;切实发挥“质量检验,客观公正,服务企业,引导消费”的社会监督作用,抓好质量提升;精业笃行,扶优治劣,充分利用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质检院(所)和重点国家级质检中心与相关质检机构等副会长、常务理事、理事单位和技术机构会员单位的专业优势,组织开展“3.15”“质量月”等质量诚信主题(专题)宣传活动,对“全国质量检验稳定合格产品”进行调查汇总和展示公告,推广防伪溯源和质量诚信验证等技术应用,传递质量信任,引导质量消费,维护市场公平竞争,营造良好市场环境,加强市场引导,共筑质量诚信,推动质量社会共治共享;组织新技术、新产品鉴定和评审,对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工程质量开展检验、鉴定、监理方面的咨询和服务;树立质量工作先进典型和质量诚信标杆,弘扬工匠精神,推广质量工作优秀示范的先进经验;承办有关政府部门(机构)交办和委托的相关工作;着力发挥全国质量检验行业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科学求实,开拓创新,全面引领质量检验行业自律和健康发展;履行质量专业社团中介机构的相关职能,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大力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督促企业履行质量主体责任,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助推产业转型升级,大力营造“政府重视质量、企业追求质量、社会崇尚质量、人人关心质量”的浓厚氛围,合力推进质量社会共治,扎实推进质量强国建设。
中国质量检验协会业务范围
(一)持续推进“三个转变”重要思想,助力提高中国质量国际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为中国质量走向世界提供服务,发挥质量检验对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作用,为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健康发展服务; (二)围绕质量发展与质量检验能力水平的提升和质量事业的整体发展开展相应的学术研究,推进行业交流,促进行业发展,助力“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联合,企业主责,社会参与”的质量工作格局,为构建新时代质量检验能力提升与产品和服务质量提升及质量发展新局面提供技术支撑和专业保障; (三)紧紧围绕质量提升、质量发展工作大局和实施质量强国战略与质量检验行业建设,开展质量提升、质量发展与变革创新等调查研究,建立全国性的质量检验和质量发展学术交流、科普宣传和技术服务平台; (四)加强质量检验与质量发展相关的理论研究,提高质量检验和质量发展研究的针对性、协同性、规范性和有效性,促进质量工作队伍成长和质量检验行业能力提升; (五)受政府委托承办或根据市场和行业发展需要,开展质量检验和质量发展与质量工作的宣传、咨询、培训和展览展示等活动,推广普及质量检验与质量知识,宣传贯彻质量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宣传质量检验与质量工作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发挥社会监督作用,推进质量社会共治; (六)推动质量检验和质量提升与质量发展战略的研究及学术交流,依照有关规定组织出版本团体学术性会刊及有关学术性、科普性刊物和书籍资料,为政府、社会和企业提供有关咨询服务与专业支持;拓宽舆论传播途径,建设本团体官方网站和相关业务网站; (七)推行先进的质量检验检测和质量管理方法,开展检验检测能力与质量管理科学技术、方法提升的相关活动,提高质量检验、质量管理创新能力和全民质量意识; (八)探索质量检验、质量管理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总结推广质量检验和质量管理经验,开展质量检验、质量管理和质量提升、质量发展与质量溯源、防伪验证等方面的技术咨询和服务与推广,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九)引导企业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支持企业做好质量基础工作,督促企业加强信用建设,推进企业重视品牌建设,促进企业注重质量发展意识并切实提高质量检验能力和质量控制水平,着力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 (十)经政府有关部门批准,对产品质量、服务质量以及工程质量开展多种形式的比较试验、综合评价、体验式调查和第三方检验、鉴定、评估和监理,引导理性消费选择; (十一)对损害本团体会员品牌和质量声誉的违法违规行为进行舆论监督;收集和反馈本团体会员和质量检验与质量工作者的建议、意见和诉求,关心和维护质量检验与质量工作者的合法权益,为本团体会员和质量检验与质量工作者提供广泛的专业服务活动; (十二)开展质量检验和质量学风评议工作,加强质量检验行业和质量发展研究领域学风与学术道德建设; (十三)推动开展对本团体会员和质量政策法规与检验检测领域科技研究及实践运用工作者的考试及继续教育培训工作,兴办符合本团体宗旨并能够为本团体会员和质量发展事业与检验检测行业建设发展服务的事业及相关经济实体; (十四)开展企业质量检验机构的评审,开展质量评估和推广质量保险业务,利用各种方式向消费者提供质量信息,宣传和普及质量知识和消费常识,传递质量信任、引导质量消费,为市场、企业和消费者服务,切实维护社会各界的合法权益; (十五)组织开展质量检验技术、仪器设备、检验设施和质量检验标准等方面的研究、开发、咨询、服务,经政府有关部门批准,组织对其进行鉴定、评审和推广应用; (十六)参与质量检验检测和质量管理、质量发展相关领域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修订与实施工作,并积极组织开展相关领域团体标准的制修订和实施工作,助力改革完善质量标准体系; (十七)在业务主管单位和相关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加强本团体与境外质量检验和质量领域学术组织及质检机构与相关组织建立友好往来与交流合作关系,促进质量检验和质量工作与国际惯例接轨,拓展本团体国际合作的视野和平台,服务和推动中国质量、中国标准、中国品牌走向世界; (十八)承担相关部门委托的质量提升、质量管理、质量发展与质量检验相关的有关工作。
备 注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简称 )2018年4月正式成立之前,中国质量检验协会业务主管部门为原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简称原质检总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