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质量供给 提振消费信心——质检总局局长支树平与全国人大代表、院士对话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快建设质量强国、制造强国,是把提升质量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乃至整个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切入点,这是具有深层次战略意义的。”
——质检总局局长、党组书记支树平
“一个真正好的企业,不是简单地把东西卖出去,而是要创新技术,特别是对品质严格控制。”
——格力集团董事长董明珠代表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从生产领域加强优质供给,对质量的要求则是要做到需求牵引、多元供给、创新驱动、立法保障,真正把用户的需求放在第一位。”
——上海交通大学常务副校长、
中国工程院院士林忠钦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建设质量强国、制造强国。作为质量主管部门,质检总局将在“十三五”期间为质量强国战略而持续发力。面对国内质量保障能力、供给水平与消费者日益增长的质量安全需求之间的不平衡现状,消费品质量该如何提升?在品牌建设、标准引领方面,政府、企业、社会组织能有哪些作为?
3月7日,人民日报·人民网“两会e客厅”邀请质检总局局长、党组书记支树平,全国人大代表、格力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董明珠,上海交通大学常务副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林忠钦共同探讨消费品质量提升问题,访谈由《人民日报》记者李心萍主持。
质量提升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切入点
主持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快建设质量强国、制造强国。该如何理解?
支树平:主持人说得对,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建设质量强国。人民日报·人民网“两会e客厅”以质量为主题安排今天的访谈,呼应非常快,我们很受鼓舞,也非常感谢。
质量问题是全社会关注、政府高度重视的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明确提出要“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坚持“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习近平总书记突出强调推动“三个转变”,即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李克强总理出席中国质量大会,明确提出要以质量的提升“对冲”速度的放缓,把经济社会发展推向“质量时代”。大家能够看到,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质量,确实把质量发展摆到了一个战略高度。
目前,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货物贸易国,这样的发展成就离不开质量的重要支撑。我手上正好有一份2015年全国质量状况分析报告,有这样几组数据值得关注。一是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这几年一直稳步上升,2015年达到83.34,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竞争力指数达到91.68,进入较强竞争力发展阶段。二是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合格率从2014年起,一直稳定在91%以上,这是一个历史性的突破。三是出口商品被境外退货批次在不断下降,2015年比上一年降了5.12%。据有关方面统计,在500多种主要工业品当中,中国有220多种产品产量居全球第一位。客观地说,没有质量这个基础,“中国制造”不可能遍布全球市场。
当然,中国产品的质量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有一定差距,质量的保障能力、供给水平与消费者日益增长的质量安全需求之间的矛盾依然突出。中央指出,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特别强调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益。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快建设质量强国、制造强国,我们理解就是要把提升质量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乃至整个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切入点之一,通过改善质量供给,释放消费潜力,转变发展方式,提升综合国力,这是具有深层次战略意义的。
董明珠:现在的产品,尤其是家电产品的同质化非常严重,单纯强调质量安全已经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只有通过技术创新,提升产品品质,才能满足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甚至是创造需求,给消费者带来更美好的生活。
林忠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从生产领域加强优质供给,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使供给体系更好地适应需求结构变化。其中,对质量的要求则是要做到需求牵引、多元供给、创新驱动、立法保障。
主持人:今年春节,600万出境过年的中国消费者在境外刷出900亿的消费单。这种消费外溢的现象,我们又该如何看呢?
支树平:近年来出现的居民出境消费热,特别是媒体关注的中国游客到国外抢购马桶盖、电饭煲等集中“扫货”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质量和品牌是十分关键的因素。从目前我国供需状况来看,一些有大量购买能力的消费需求,在国内得不到有效的供给。这不是需求不足,或是没有需求,而是需求发生了变化,供给的产品却没有随之改变,质量和服务跟不上,有效供给能力不足,导致大量消费外流。
从质量角度看,至少有3种情况抑制了国内消费需求。一是部分产品档次偏低,标准水平和可靠性不高,特别是有些消费品质量问题比较突出,使一些消费者不愿意买国货。以去年国家质量监督抽查为例,电磁灶、背(提)包等产品的抽查合格率低于60%。二是我国自主品牌建设起步晚、积累不足,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显著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知名品牌屈指可数,并且在认知和接受度上与“洋名牌”尚有差距。三是国内制假售假行为打而不绝,影响了消费者的信心,仅“十二五”时期,质检系统累计查处质量违法案件51.1万起、货值239亿元。
董明珠:我觉得你不应该问政府该怎么办,而是应该问企业该怎么办。今天的国产货,有一些产品质量也是非常能信得过的。消费者没有买的原因,主要是失去了信心。因为我们过去对消费者市场不诚信,可以讲一大部分企业,是在逐利而行当中,它就想怎么赚钱就行了,怎样降低材料成本,甚至偷工减料。
另外,政府在重视质量。总理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来,要依法治国。我觉得这更需要政府要出台一些强制性的措施,加大惩罚力度。在当下经济转型时期,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们企业要抓住机遇,重新来检讨自身,一定要以诚信面对市场。
主持人:针对国内商品供给与消费者需求之间的不平衡情况,消费品的质量该如何提升?
支树平: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我国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达到66.4%。如何进一步增强持续增长动力?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改善产品和服务供给,首先就是要提升消费品品质。质检部门作为质量管理部门,责任重大。从宏观方面来讲,我们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加强质量管理,夯实质量技术基础,构建质量共治格局。从具体工作来讲,就是要“两手抓”,一手抓质量提升,一手抓质量安全监管。
今年,我们将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实施消费品质量提升工程,针对消费者普遍关心的重点消费品,如空气净化器、电饭煲、智能马桶盖、智能手机、儿童纸尿裤、儿童玩具、婴幼儿童装、厨具、床上用品、家具等,打一场消费品质量提升攻坚战。同时,加强消费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监督抽查,特别是综合运用执法打假、集中整治、缺陷产品召回等手段,保持质量安全监管的高压态势,让消费者放心消费、满意消费。
标准引领质量提升,我国标准与国际标准不断接轨
主持人:说到质量,就会想到标准。加快我国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也是今年的重点工作之一。如何看待标准与质量的关系?
支树平:没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标准决定质量,有什么样的标准就会有什么样的质量,只有高标准才有高质量。首先,标准规范了产品质量特性指标,是衡量产品质量的尺度和技术依据,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反映产品质量的优劣。依照低标准生产出来的产品不可能是高质量的产品。其次,标准也是质量监督的基础和依据。达到标准规定要求的为合格,达不到要求的就是不合格。虽然有好的产品标准,但如果企业不严格执行,同样不会生产出合格的高质量产品。这就像企业管理制度一样,要“有规可依”,也要“有规必依、违规必罚”。
我们也注意到,现在有些商家经常宣称自己的产品符合欧盟、美国或日本标准。我们认为,这是好现象。一方面反映出我国企业开始重视标准,知道标准的价值。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我国企业开始自觉向优秀企业对标看齐了。当然,这不能是虚假宣传。
这些年我们一直强调标准引领,努力追赶国际先进水平。2005年至2015年,我国承担国际标准组织技术机构数量由6个增至78个,提出国际标准提案数量由36个增至340个,主导制订国际标准数量由18个增至189个,基本都是10年增长了10倍。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我国标准与国际标准的一致化水平正在不断提升。
今年,我们还将进一步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加快推进标准化工作改革,重点推进国内消费品质量安全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从而倒逼企业创新技术、改进工艺,逐步消除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产品“质量高差”。
目前,质检部门正探索将出口食品安全保障模式复制到国内市场,会同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试点建设内外销食品“同线同标同质”公共服务平台。同时,积极推行“标准领跑者”制度,推动企业产品和服务标准自我声明公开,鼓励企业制定高于国家标准的企业标准,大力推行先进标准和管理模式,促进国内产品质量提升。
董明珠:标准是控制产品质量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目前格力有1万多项企业标准,格力的企业标准高于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我们主张国家有标准、国际有标准,但是企业内心来讲,只有真正满足消费者要求的标准,才是最高标准。
“品牌消费”新时代,要研究、培育、保护、宣传好品牌
主持人:在品牌建设方面,政府、企业、协会应该发挥怎样的作用?
支树平:品牌是信誉的凝结,一个品牌一旦在老百姓心目中确立起来,就可以成为质量的象征、安全的象征,老百姓就会放心购买和消费。当今的国际市场,正由“商品消费”阶段,进入“品牌消费”阶段,提升品牌价值和影响力已经成为全球市场竞争必须争夺的制高点。
今年1月,全国政协双周协商座谈会专门围绕“加快推进品牌建设”进行了研讨,号召实施品牌战略打造质量强国。我在会上汇报发言,强调要加强品牌建设,必须研究品牌、培育品牌、保护品牌、宣传品牌。
董明珠:制造业对品牌的认识和维护,是要不断地创造出改变,给消费者带来生活质量的提升。企业要用自己的责任和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确保每一件产品都能达到标准。
林忠钦:品牌建设其实比质量提升更难。质量可以测定,品牌则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
支树平:目前,国家发改委正和国家质检总局一起搞品牌发展战略的研究,30多个部委也正在联合制定质量品牌提升行动计划。就国家质检总局而言,抓品牌培育工作主要抓住三个重点:
一是夯实品牌发展的质量基础。我们将大力推进计量、标准、检验检测、认证认可等国家质量技术基础建设,引导和激励广大企业加快标准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提升质量水平和管理水平,努力打造更具竞争力、影响力的品牌。
二是建立科学规范权威的品牌评价体系。ISO品牌评价国际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现设在中国。我们将加强协作,完善我国的品牌建设国家标准体系,牵头制定品牌价值国际标准,规范品牌价值评价活动,推动品牌评价结果的国际互认,指导企业有效提升品牌价值。
三是完善品牌的培育和激励机制。建立企业产品服务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和监督制度,进一步深化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建设,特别是发挥好“中国质量奖”的示范引领作用。第二届中国质量奖及提名奖建议名单已经向社会公示,100家组织和个人获得提名。
质量提升涉及方方面面,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我们希望广大企业充分发挥质量提升的主体作用,全面加强质量管理,积极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我们也希望全社会都能更加关注质量,共同努力提升质量,改善质量供给,提振消费信心,打造中国制造金字招牌,早日建成质量强国。
主持人:谢谢三位嘉宾,质量强国建设是我们共同的目标,同时也是对国内消费者的一个重大的利好。通过今天的访谈,我们对于质量强国的实践路径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对中国制造有了更多的信心。
专题专栏
中国质量检验协会是由质量检验行业与质量领域的质量检验技术机构和专家学者、工作者,相关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学术机构、企事业单位及质量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的企业与企业负责人,与质量检验相关工作的社会各界相关人士等自愿结成的全国性、行业性、非营利性社会组织,具有社团法人资格。
中国质量检验协会宗旨
按照“服务会员,服务企业,服务政府,服务社会,服务消费,服务发展”的工作原则,贯彻“精业笃行,守正创新,团结协作,开拓进取”的工作精神,恪守“实事求是,尊重人才,创新兴会,服务立会”的工作风尚,落实“专业引领、学术研究,政策咨询、决策参考,科技普及、质量引领,信任传递、助力发展”的工作任务,遵循“质量检验、客观公正,规范市场、扶优治劣,服务企业、引导消费”的工作方向,坚持“专业化,技术化,社会化,服务化”的发展目标,引导各级质量检验机构发展壮大和行业自律,发挥政府和企业、行业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对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和工程质量进行社会监督,督促和引导企业积极参与质量提升行动、推进品牌建设;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质量发展潜力,不断增强人民对质量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本团体是相关政府主管部门联系质量检验行业、质量领域科技工作者和专家学者、广大企业及社会各界的桥梁和纽带,是质量发展与质量检验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质量发展与质量检验行业高质量发展及质量提升推进、质量强国事业建设的重要社会力量。
中国质量检验协会职能简介
充分发挥质量专业社团组织的中介作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宣传贯彻质量领域的法律、法规、政策,组织质量和质量检验方面的标准研究、制定和技术开发,开展质量和质量检验方面的学术交流、技术培训和相关技术咨询与技术服务;切实发挥“质量检验,客观公正,服务企业,引导消费”的社会监督作用,抓好质量提升;精业笃行,扶优治劣,充分利用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质检院(所)和重点国家级质检中心与相关质检机构等副会长、常务理事、理事单位和技术机构会员单位的专业优势,组织开展“3.15”“质量月”等质量诚信主题(专题)宣传活动,对“全国质量检验稳定合格产品”进行调查汇总和展示公告,推广防伪溯源和质量诚信验证等技术应用,传递质量信任,引导质量消费,维护市场公平竞争,营造良好市场环境,加强市场引导,共筑质量诚信,推动质量社会共治共享;组织新技术、新产品鉴定和评审,对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工程质量开展检验、鉴定、监理方面的咨询和服务;树立质量工作先进典型和质量诚信标杆,弘扬工匠精神,推广质量工作优秀示范的先进经验;承办有关政府部门(机构)交办和委托的相关工作;着力发挥全国质量检验行业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科学求实,开拓创新,全面引领质量检验行业自律和健康发展;履行质量专业社团中介机构的相关职能,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大力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督促企业履行质量主体责任,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助推产业转型升级,大力营造“政府重视质量、企业追求质量、社会崇尚质量、人人关心质量”的浓厚氛围,合力推进质量社会共治,扎实推进质量强国建设。
中国质量检验协会业务范围
(一)持续推进“三个转变”重要思想,助力提高中国质量国际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为中国质量走向世界提供服务,发挥质量检验对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作用,为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健康发展服务; (二)围绕质量发展与质量检验能力水平的提升和质量事业的整体发展开展相应的学术研究,推进行业交流,促进行业发展,助力“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联合,企业主责,社会参与”的质量工作格局,为构建新时代质量检验能力提升与产品和服务质量提升及质量发展新局面提供技术支撑和专业保障; (三)紧紧围绕质量提升、质量发展工作大局和实施质量强国战略与质量检验行业建设,开展质量提升、质量发展与变革创新等调查研究,建立全国性的质量检验和质量发展学术交流、科普宣传和技术服务平台; (四)加强质量检验与质量发展相关的理论研究,提高质量检验和质量发展研究的针对性、协同性、规范性和有效性,促进质量工作队伍成长和质量检验行业能力提升; (五)受政府委托承办或根据市场和行业发展需要,开展质量检验和质量发展与质量工作的宣传、咨询、培训和展览展示等活动,推广普及质量检验与质量知识,宣传贯彻质量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宣传质量检验与质量工作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发挥社会监督作用,推进质量社会共治; (六)推动质量检验和质量提升与质量发展战略的研究及学术交流,依照有关规定组织出版本团体学术性会刊及有关学术性、科普性刊物和书籍资料,为政府、社会和企业提供有关咨询服务与专业支持;拓宽舆论传播途径,建设本团体官方网站和相关业务网站; (七)推行先进的质量检验检测和质量管理方法,开展检验检测能力与质量管理科学技术、方法提升的相关活动,提高质量检验、质量管理创新能力和全民质量意识; (八)探索质量检验、质量管理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总结推广质量检验和质量管理经验,开展质量检验、质量管理和质量提升、质量发展与质量溯源、防伪验证等方面的技术咨询和服务与推广,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九)引导企业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支持企业做好质量基础工作,督促企业加强信用建设,推进企业重视品牌建设,促进企业注重质量发展意识并切实提高质量检验能力和质量控制水平,着力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 (十)经政府有关部门批准,对产品质量、服务质量以及工程质量开展多种形式的比较试验、综合评价、体验式调查和第三方检验、鉴定、评估和监理,引导理性消费选择; (十一)对损害本团体会员品牌和质量声誉的违法违规行为进行舆论监督;收集和反馈本团体会员和质量检验与质量工作者的建议、意见和诉求,关心和维护质量检验与质量工作者的合法权益,为本团体会员和质量检验与质量工作者提供广泛的专业服务活动; (十二)开展质量检验和质量学风评议工作,加强质量检验行业和质量发展研究领域学风与学术道德建设; (十三)推动开展对本团体会员和质量政策法规与检验检测领域科技研究及实践运用工作者的考试及继续教育培训工作,兴办符合本团体宗旨并能够为本团体会员和质量发展事业与检验检测行业建设发展服务的事业及相关经济实体; (十四)开展企业质量检验机构的评审,开展质量评估和推广质量保险业务,利用各种方式向消费者提供质量信息,宣传和普及质量知识和消费常识,传递质量信任、引导质量消费,为市场、企业和消费者服务,切实维护社会各界的合法权益; (十五)组织开展质量检验技术、仪器设备、检验设施和质量检验标准等方面的研究、开发、咨询、服务,经政府有关部门批准,组织对其进行鉴定、评审和推广应用; (十六)参与质量检验检测和质量管理、质量发展相关领域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修订与实施工作,并积极组织开展相关领域团体标准的制修订和实施工作,助力改革完善质量标准体系; (十七)在业务主管单位和相关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加强本团体与境外质量检验和质量领域学术组织及质检机构与相关组织建立友好往来与交流合作关系,促进质量检验和质量工作与国际惯例接轨,拓展本团体国际合作的视野和平台,服务和推动中国质量、中国标准、中国品牌走向世界; (十八)承担相关部门委托的质量提升、质量管理、质量发展与质量检验相关的有关工作。
备 注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简称 )2018年4月正式成立之前,中国质量检验协会业务主管部门为原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简称原质检总局)。